抱佛脚怎么来的(临时抱佛脚是怎样来的)

抱佛脚怎么来的(临时抱佛脚是怎样来的)(1)

“临时抱佛脚”也省作“抱佛脚”,最初见于唐代诗人孟郊的《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意思是到了年老才拜佛,以求佛爷保佑,有临渴掘井的意思。后来人们又把它完整为“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成了一句常用的俗语。比喻平时不积极做准备,事到临头才急忙应付或仓皇求救。这句话不仅是口头俗语,也被经常用于传统小说中。如: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这伙三党之亲,自从倪太守亡后,从不曾善继一盘一盒,岁时也不曾酒杯相及;今日大块银子送来,正是‘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这句俗语有着不同的来历,其情节自然也不相同。

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云南的南面有个番国,这里的民众普遍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一天,一个判了死刑的囚犯挣断锁链和木枷,在深夜越狱逃跑了,官府发现后立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跑中慌不择路,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寺。这座寺里供着释迦牟尼的坐像,死囚一见佛爷,心里产生懊悔,不该违法犯罪,而且罪孽深重,眼见性命不保。现在见了佛爷,就像见了救星,便抱着佛像的大脚,伤心地嚎啕起来,一边痛哭一边求告佛爷,现在愿意剃度为僧,赎回从前的罪孽,不一会儿竟把头给磕破了,弄得鲜血直流,心里还是懊悔不跌。这件事后来很快传开,人们讥讽这个死囚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能有多大作用?其后这个故事经传教者带入中国,成了经常使用的一句俗语。

此外,传说这句俗语与宋代名相王安石有关。

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熙宁三年(1070)当了宰相,积极推行变法,以期富国强兵。因为遭到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变法宣告失败。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闲暇研究佛学,很是有些心得。这天,他与几个好友闲谈,王安石不仅感慨万千,回想自己宦海浮沉,功名事业俱往,现在成一老叟,对于世人何益?遂伤感地说:“吾今已年衰,当与僧家为伍了!”说毕,随口吟了一句:“投老欲依僧。”身边一位诗友笑微微续道:“急时抱佛脚。”王安石听了笑言:“吾是古诗,续之当否?”诗友急忙回道:“吾也古诗,珠联璧合,当也,当也!”众人听罢,大笑不已!

笑声中又有一位诗友忙说:“此两句各减去一字也可。上句省去‘头’(即原诗的‘投),下句去掉‘脚’,成为“老欲依僧,急时抱佛。”岂不更妙?”大家一听也有道理,一起拊掌大笑不止。

以上是“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常用俗语的由来。后来人们简化为“抱佛脚”使用。宋代刘攽的《贡父诗话》也记载了这一俗语的来历,情节大致相同。这句俗语早在唐代就被孟郊在《读经》诗中使用,到了南宋才被张世南记入他的《游臣纪闻》,是否从云南之南的番国传入,恐怕此事未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