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组织和引导课程讨论的策略(教员常用的三个策略)

#创作挑战赛#

简述组织和引导课程讨论的策略(教员常用的三个策略)(1)

蘑菇战术

日本的经济将在旷日持久而昂贵的对华占领的重担下出现裂痕,在无数非决定性的战斗的冲击下,日军的士气将发生崩溃。

问题:为什么非决定,却造成了崩溃?

这是“蘑菇”战术的一种,这仍然是把“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只不过是在更长的时间里。表现的现象是量变到质变。那么是什么引发了量变到质变呢?什么情况下,量变到质变才成立?

1)因为产生了“走向”,“走向”才会感觉是发生了量变到质变。如果没产生“走向”,一万年的量变也不会引起质变。

2)敌人是随着我方的节奏走,被我方的节奏所支配。

3)如果敌人有自己的独立节奏,则量变引发不起质变。

4)如果敌人困于得失之间,则容易造出从量变到质变。

量变到质变的本质

在一个事物中包含多对相生相成的关系,在一个关系的走向过程中,里面包含的一些小关系的走向,比如由失败走向胜利这个大关系里,就发生了

1)敌人士气的由高走向低,我方士气的由低走向高,假设我方士气也是由高走向低,那就不能胜。

2)敌人意志的由坚决走向动摇,敌人信心的由高走向低,敌人理智的由高走向低,敌人注意力的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一系列的走向,终于导致了士气由高走向低直至总崩溃。

3)敌人兵力的由集中到分散,我方兵力的由分散到集中等等。

为什么量变到质变总是困难的?因为需要大关系里面较多的小关系都发生走向。

要不要“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另一个方面呢?不需要的,只要不断地引发这种“走向”,对方就要不得不脱离接触,摆脱这种“走向”的发生。当然“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那就更好了。

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蘑菇”战术,本质是促使一系列“走向”发生的过程。没有“走向”,就没有胜利可言。面对蘑菇战术,应该先弃后取,你弃我不取,要做到动则有功,如果动则无功,则要减少动的动作,此所谓不可胜,此时就要使自己先处于不败之地才可。

蘑菇战术的本质

1)是用一堆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生生不息的问题淹没敌人,只有用大量的问题、持续不断的问题,才能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2)非正面消耗战,通过开辟第二战线战场(比如后勤、补给),以第二战线战场的优势和效率,在第二战线战场的击败,带动第一战线战场(正面交锋、作战)的胜利。

问题:

1)如何对美国执行“蘑菇”战术,是用一堆什么问题、层出不穷的问题、生生不息的问题来淹没美国,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我方又应该如何“走”的厉害,以待时机?

2)如何开辟出对美国的第二战线战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这是以牙还牙的策略,该策略的前提,是有共同敌人,如果没有共同敌人,那就只是针锋相对。有共同敌人,才能以战促和,否则那始终还是只战不和。

要先塑造、突出共同的敌人,才能通过以牙还牙的策略促使双方合作。

比如

1)在1927年到1936年的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时期,都是以战对战,然后促和了吗?不能,只是继续战斗。

2)解放战争的四平保卫战,立意是以战促和,

东北方面是一方面坚决作战,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愈长愈有利,另方面是我对外谈判人员应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

但因为没有共同的敌人,这个目标就不能实现。但假如日军此时还在侵华,那就是正确的,是能以战促和的。没有共同敌人,以战对战,就是生死战、长期战、消耗战,就不可能促和。

同盟军策略

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

这个打不胜敌人,不是一场两场的胜利,而是指获取最终的胜利。

假如有ABCDEF,F为敌人,A为我方,此时必须拉拢B、C、D来对付F,如果自己只身而出,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B、C、D、E都有可能转化成敌人。从最坏的可能性出发,这种情况我方必败。

反之如果先拉拢了B、C、D一起而出,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就只有E有可能转化成敌人,而B、C、D想转化成自己的敌人,则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很难违背一开始自己的立场直接转向相反的立场,从正到反必须是一个走向的过程,否则其内部就会容易发生崩溃。

比如,

1)迫使签订《天津条约》的英法联军,共计5600余人,其中法军才1000人,英军4600余人。英国出不起那1000人吗?不是的,这样做,就阻止了法军相帮清军与英国争利的可能。

2)八国联军侵华,日本20300人,俄国12400人,英国1万人,法国美国各3100人,德国300人,奥凶100人,意大利5人,难道单一的一个国家拿不出这么多人吗?不是的,这样做,就阻止了其他国家与己为敌的可能,这是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 这是从最坏可能性做准备的原则。

……

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就直接得出了必须和盟友共同行动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盟友不跟进,则必须放弃此行动,以待更好的时机。

所以,对个人,不要独立去处理、解决问题、不要独立和人对立,要和人一起去处理、解决问题、和人敌对。这样更有利,风险则更小。

孤身而出,往往意味着时机的不成熟,意味着孤立、走向孤立,意味着违背了“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的原则。

所以,“统一战线”是我党三大法宝之一,这是“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的表现和要求。“武装斗争”,打仗,也是“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的表现和要求。“党的建设”也必然是为“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可见这三大法宝,都是“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的表现和要求。

私以为要嘛使敌人的最大收益最小,要嘛就是让自己的最小收益最大,这就是同盟军的作用,没有同盟军,则这两个目标都将难以实现(因为那些本应该成为同盟军的会破坏掉目标),结果有可能使自己走向孤立。

同盟军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矛盾?

这里行一个策略,叫“欲战胜敌人,先征服盟友”,连盟友都征服不了,还谈什么战胜敌人呢?这正合了一句话,

基辛格:“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而做美国的盟友则是致命的。”

美国GDP世界第一应该在1895-1910年间,而在两次世界大战1945年后,才开始接过霸权。或许我们应该需要忍让更久,并且制造时机、等待时机。

只有自己有了充足的力量,在不需要同盟军的力量的情况下,才去找同盟军、才去攻击敌人。当自己力量不够的时候,去找同盟军,那才是违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也违背对付敌人的有把握原则,该走则走。

有些时候,看着是以牙还牙,但在双方没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那只是把对方推向我方敌人的怀抱,使其成为敌人的工具。切不可把以牙还牙弄成了针锋相对。只有斗争,没有联合,是不对的,只有联合,没有斗争,也是不对的,我们是既斗争又联合,是在联合的基础上的斗争。

有理、有利、有节,忽视有利原则,就变成了惩罚主义了,既惩罚敌人,同时也是惩罚自己。先弃后取,以谋出路,决战的时机还没有到来,决战要分多次来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