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和小说知乎(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

2019-10-29 09:53 张嘉玉

编者按:

时间来到2019年,博物馆文创吸引大批粉丝热度不减,“国潮”品牌开始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国际好戏不断引进国内演出市场,国粹与非遗的经典魅力历久弥新。文化旅游发展大有可为,文化科技融合大势所趋……环球网文化频道推出《文化新趋势 使者话传承》系列访谈,邀请各领域优秀代表人物及专家学者讲述所在领域的融合趋势及文化传承,专家角度聚焦业态热点,前沿观点把脉发展趋势,记录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本期访谈带您走近《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曾执导《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关正文又在舞台上用戏剧生动传播阅读的价值和魅力,促使更多观众翻开一本本经典原著,“人类文明的共同基石是这些思想经典,最核心的还是原著的价值,我们只是搬运者和翻译者。”

剧本和小说知乎(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1)

《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受访者供图)

《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节目为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的“文艺范儿”。近日,《一本好书》开启第二季,通过演员们倾情的演绎再现书中场景,促使更多观众翻开一本本经典原著,打造“大众阅读的试衣间”。

总导演关正文认为,“对大众来讲,阅读利益更多地体现在滋养个体生命的成长。”《一本好书》着力连接经典原著与个体生命成长,为观众提供多元认知、激发独立思考,不断回答“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翻开这本书”。

有人说,这是属于互联网和流量的时代,但在关正文看来,自古至今从来都是内容价值的时代,“优质内容的核心源动力是创作,而不能是票房。社会对优质内容的辨认力,可能会影响有些作品或小众或大众。但是这不是创作的出发点,创作不是为了捕捉所谓的流量要素。”(记者/张嘉玉)

剧本和小说知乎(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2)

《一本好书》剧照。(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经典?滋养个体生命的成长

记者:《一本好书》第二季在网友的期待中开播, 10期节目的阅读之旅都会给观众介绍哪些好书?

关正文:第二季依然坚持向读者推荐全球经典,《悲惨世界》《简爱》《汤姆索亚历险记》《红字》都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全球必读书。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近100年以来的现当代经典好书,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怪诞行为学》。还有像《骆驼祥子》《红岩》《鲁迅杂文集》等在我们中国的文学史、阅读历史和价值观生成上有重要作用的作品。

即将播出的第五期是斯蒂芬·金的《头号书迷》,讲述了一个商业作家因为车祸,被自己的头号粉丝发现并囚禁的故事。对于疯狂的头号粉丝来讲,她的直接诉求就是:偶像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这是一部揭示疯狂粉丝与偶像关系的恐怖片,更是一部暗喻了所有亲密关系尤其是男女关系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片子。

记者:《一本好书》不断在回答“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这本书”,您认为丰富个体的认知才是阅读行为最核心的利益驱动力,是否可以请您谈谈这一观点?

关正文:文学史上认定的必读书是只对文学专业读者有效的。对大众来讲,阅读利益更多地体现在滋养个体生命的成长。我们也会通过另外的角度解读作品与今天个体生命之间的连接。

《简爱》在大众眼里是爱情小说,而实际上原著主体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是所有生命的主题,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悲惨世界》里冉阿让面临的是,拯救一万个工人还是一个苦役犯;《红字》牧师丁梅斯是,忠诚于爱情还是维持人设所面临的道德拷问。这些实际上应该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拷问。基本道德底线和道德概念的建立是当代社会非常需要的。

剧本和小说知乎(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3)

《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受访者供图)

什么样的书值得一读?借用时间和空间去考量

记者:您曾有20年文学编辑的经历,参与出版、组织推广大量优秀文学经典,包括阿来《尘埃落定》、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等》。您曾说90%的书其实是不值得读的,您认为什么样的书是一本好书?您最近在读什么样的书呢?

关正文:百年以来,我们的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和文学史是正相关的,文学的发展影响着我们几代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

事实上,99%的书都不值得读,现在出版工业的产能实在是太大了,一个文学网站就可能有几十万品种的读物。我会借助时间和空间去考量,经得住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才是经典。

我最近读历史的书会比较多一点,在准备下一个更感兴趣的项目,有可能是历史向的。

记者:录制一期《一本好书》最大的挑战和困难在哪里?

关正文: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一般来讲两天录一期,时间很紧,难度很大,我们只能用经验去支撑,用各工种的协同去支撑,用演员超负荷的奉献去支撑。两天之后就是下一个戏,最夸张的挑战是,每一次开始新一个戏,我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两个字——不会。尽管有编剧、团队和所有的规划,但最终能否在镜头里把它完全地呈现出来,每一次都是挑战。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前攻。

剧本和小说知乎(一本好书导演关正文)(4)

《一本好书》剧照。(受访者供图)

什么才是创作的源动力?是优质内容而非流量

记者:您曾执导《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文化题材节目,一开始您是否曾担心过会在流量上比纯娱乐节目逊色?

关正文:所有的传播最高价值都是内容。你观察文化现象,一种是不断地宣告流量时代结束流量明星失效,另一种是很多流量明星扎堆鼓噪又确实带来了流量。纠缠于此没有意义。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传播实际上一直有传承和主线。有价值的电影、戏剧、文学,是全世界有公认标准的。

所有创作者都应该是出于本心。如果是用投机的心态去做,没有思考和真诚,它感动不了你自己,更不可能感动读者。我写台本的时候,真正在舞台上拍摄过程中,根本就忍不住眼泪。

从古到今,所有生产者都是因为内容有价值才生产。创作的核心源动力本来就是对优质内容的追求,而不能是票房。社会对优质内容的辨认力,会影响有些作品或小众或大众,但是这不影响你的创作的出发点,创作不是为了要捕捉所谓流量要素。当然,传播实现的规模也很重要,你该想尽办法让好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和喜欢。

记者:《一本好书》的创新让许多观众翻开了我们的经典名著,创造了文化传承与延续的独特价值,是否可以请您从这个角度谈一谈?

关正文:人类文明的共同基石是这些思想经典,最核心还是原著的价值,我们只是搬运者和翻译者,将经典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一种使命。我特别欣慰的是现在还有机会,也有来自各界的支持,可以做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文化传播是有使命的,视频节目是一种创作,不能仅仅是商人的生产。

记者:您曾说读书节目是一直以来的愿望,您期待未来《一本好书》发展为什么样子?

关正文:最大的梦想是能做到第十季,不管挣钱不挣钱,只要能活下去,向大家推介100本经典,让这100本书能够成为一代一代读者的索引窗口和试衣窗口。对于个人而言,能跟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师对话,这样的创作过程是特别幸福的。

责编:张嘉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