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丁氏族谱(日照丁氏家谱沿革)

《日照丁氏家乘》创修于清康熙十一年岁次壬子(1672年),创谱人为康熙六年进士、日照丁氏老四支长房三支祖丁峕(因候补五部主事,故后人尊称为主政公),时年38岁,其创修家谱动因有二:一是其父丁允元生前夙愿修家谱、建家庙未遂;二是当时日照知县杨士雄邀请他主编《日照县志》竣工,“因念邑有乘,家讵可无谱,不揣欲从事焉”。于是,他在修完县志后,遂同长兄丁泰(因担任户部给事中、工部掌印给事中,故后人尊称为给谏公)和族中父老谋划创修家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伯谟公追忆创谱曰:“忆昔岁在壬子,先叔父主政公应当事之聘,修辑县志既竣厥事······今邑志告成,吾家谱牒可缺然弗讲乎?遂谋之先君,给谏公深韙之,此家乘之所由作也”。 乾隆六年(1741年),秀升公(丁士俊)同大木公(丁柱曾)言及修谱曰“难莫难于创始,吾家之谱其支派、世次当如何书法者,皆三伯父谋之大伯父并族中父老,慎重详悉,所谓‘不敢私不敢诬者也’”。

家谱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族历代先祖皆器重之。

山东潍坊丁氏族谱(日照丁氏家谱沿革)(1)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续修家谱,伯谟公(丁士嘉)开宗明义:“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与家之有谱,虽巨细不同,而所以备考核而稽源流者,其义一也。”

民国十三年七修家谱,象明公(丁惟晋)重申:“夫族之所以贵有谱者,尊亲亲,序昭穆,区支派,能动人水源木本之思,而笃敦宗睦族之谊,更足使后世子孙勉于学前贤、耻于为不肖也。”

家谱价值之大、所关之重,可见一斑。

山东潍坊丁氏族谱(日照丁氏家谱沿革)(2)

一、创修背景与家谱格局

我族自明初由海州迁来,有明一代,素无谱牒,至清初已越二百年,其间先祖名讳、昭穆、世次模糊不清,多不可考。主政公创修家谱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的,其创始之艰、用心之苦、布局之慎、谋划之远洋溢于字里行间——

1 “族人率贫落,又为军桩所累,有徙他境以避者,即未徙者咸无固志,岌岌谋星散四方”。

2 “峕生也晚,尝以数十年外事问之父老,或不知;以数十年内事问之子弟,或不知”。

3 “止缘王考中翰公少孤,年近四旬始生先大夫,前世淳朴少文,世系宗支茫无考据,故未遑谱焉!数年来族中长老摧残殆尽,先大夫又复于客夏捐馆。小子旹惧湮没者之终于湮没,即少可追溯者,久亦归之惝恍不能知之数。水木有怀于何寄也,故不避率妄诹询述之”。

4 “即于今:始祖以下、高祖以上,以及高曾祖之别支,竟如残碑断碣、杳不可稽!繄惟无谱之故”。

5 “其犹得称述者为高祖 良儒,乃积乃仓,家固不贫也,然而兄弟几?子几?皆不可考矣!据曾祖 尧为四公,则其有三兄无疑,而名讳昭穆皆不可考矣!惟相传有一讳“克”者,字形相类,定是雁行,但其后裔为何支?亦不可考矣”。

由是观之,我族虽自明初迁居日照,但家族发展缓慢,至清康熙初年,阖族不过数十户。二百年间或外迁他乡,或贫寒没落,在日照地域确为寒族无疑,即便留居本土的族人也有意外迁谋生。

主政公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对于明季家族历史只能通过族中父老口碑相传,且只能确知数十年间事,再远则无法追溯。而他的父亲右海公(丁允元)是其祖父38岁所生;他的祖父荆璞公(丁珩)又是尧公最小的儿子;尧公行四,故不是长支,而且在荆璞公未成年就去世了。这就造成了我族的历史不是由长支传承,而是由末支延续的,因此导致家族先祖的世次、昭穆、名讳无法由口碑传承下来。而且当时族人多贫穷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文字记载先祖事迹,从而导致文献无征的局面。

由于上述原因,到康熙初年创谱时就形成下面的事实:

1 始祖(顺公)以下、高祖(一世祖良儒公)以上名讳、昭穆不可查考;

2 高祖 良儒兄弟几、子几不可考;

3 曾祖 尧为四公,则其有三兄无疑,而名讳昭穆皆不可考。

4 惟相传有一讳“克”者,字形相类,定是雁行,但其后裔为何支?亦不可考矣!

针对以上现实情况,主政公从实际出发,存信去疑,据实而录:以徙祖为始祖,明照之有丁氏自此始也,自高祖以下纪以世,据其可知者而世之也,其不同曾祖者个别为世。文献无征,不敢遗亦不敢混也。于是,创建了我族世谱格局:

始祖另列,不纪世,自成一传;

以名讳可知者良儒公纪为一世,其子尧公顺延为二世,至三世尧公子辈三大支犁然可稽; 其他无法稽考的丁氏后人,以名讳可知者纪为一世(不是良儒公同辈),另列个别为世四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