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九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看到《采薇》,就想起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里的那两个老头,因为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纣王,于是羞与这种以下犯上的人为伍,以至觉得再吃他们周朝的粮食都是对自己的侮辱,两人便逃到首阳山以采薇而延续生命,结果自然是饿死了。

薇是一种野豌豆,种子、茎、叶均可食用,是饥荒时的救命菜。现代城市中的富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往往稀罕这些野菜,到了乡下挂在嘴边说的总是“想吃下你们农村的野菜”,神情间往往会显示出一种身份高于常人的优越感来。但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叔齐和伯夷,却没有这份从容和高贵,虽然他俩是孤竹国的王子。

杨柳依依九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

关于孤竹国,近年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依据出土文物,专家认为现在河北省滦南一带即是古孤竹国的中心。据有关文献记载,孤竹国的先人乃先商部族墨氏一支,立国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以抵御戎狄保护商朝边境安宁为职守。这个诸侯国存世将近一千年。周朝建立后,与燕国接壤。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孤竹似乎参与了攻打燕国的这一战役,不然,何以被“斩”呢?也就是从这开始,孤竹国再没在史书上出现过。

叔齐和伯夷这两个王子何以在周的属地?原来这两人修为奇高,已超凡入圣,到了连国王不屑于当的地步,于是就从自己的国家逃到了周所在的歧山。

那个时候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这就是叔齐、伯夷选择逃到这里来的最大动力。可令他俩万万没想到的是,来了没几天,就发生了周不再服事殷,而要发兵取代殷这样的大变革事件。

以臣弑君,这还得了,天下没有比这更大的罪恶了。

我们连应该坐的王位都不坐,你们竟要以下犯上去抢别人的王位来坐,这是真正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可惜他俩没有力量去阻止,最多是拉一下武王姬发的马缰线,结果自然是被武王手下的武士给拉到一边推开了。无奈之下,他俩发誓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丢人!

“近来的烙饼,一天一天的小下去了,看来确也像要出事情,“伯夷想了一想,说。“但我看你还是少出门,少说话,仍旧每天练你的太极拳的好!”

杨柳依依九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

每次读到这里,笑点就会开裂,之后是一路地笑,但到最后鲁迅先生的笔却一转,转到了叔齐喝着救他性命的鹿奶时,心里竟开始盘算起如何杀了这头鹿吃鹿肉,而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当即知道了人的心思,于是抽身便逃走了。他们这才饿死。

这一转,使得这个故事一下超过了故事本身,真可谓神来之笔。

但《小雅》里的《采薇》,写的则是一位长年在外征战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心情变化。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这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又饥又渴的他,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重现在他的眼前。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四句被后人誉为《诗经》中写得最好的句子。

杨柳依依九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

确乎如此,写景中有记事,同时夹杂着抒情与伤怀。更为重要的是将个体生命放入时间的轴线上,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作者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真可谓绝世文情。

即使我们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心怀戚然,黯然神伤。

生命的流逝,总是让人无可奈何,这正是这四句诗的魅力之所在,味尽千古人心。

虽则如此,从整首诗中却读不到一丝儿反战情绪。因为国之有乱,士之责也。作者告诉我们,造成这一痛苦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名叫玁狁的敌人。

玁狁现在写着猃狁(xiǎn yǔn),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又叫犬戎,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

从民族归类上看,猃狁族就是西羌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由此可以断定,猃狁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猃狁。这支民族后来臣服于匈奴。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二帝的劲敌。《后汉书》中说:“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乃黄帝之曾孙,即尧帝的父亲。

如果将《采薇》与“国风”中的《击鼓》《东山》《无衣》对读,这无疑是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幅雄浑的画卷上,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果我们把这四首诗的主人公设定为同一个人,那么,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死生契阔,

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行”

“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蒙”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九首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4)

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跨过三千年遥长的时空,拨动我们的心弦时,回声依旧如此激越……

来源:《张嘴漫道文学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