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北京城变迁图(一图看懂明清北京城)

北京的大地势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关沟居庸关)会合形成向东南巽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北京平原。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北靠燕山,南控中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元明清北京城变迁图(一图看懂明清北京城)(1)

北京湾

明清北京城的格局

明朝永乐朱棣欲迁都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统筹营建北京城和皇宫,以及城内水系。1420年建成,遂迁都北京。后嘉靖年间又增筑外城等建筑,形成如今的格局。总得来说就是:中轴对称、四四方方、“凸”字轮廓、“回”型都城。

元明清北京城变迁图(一图看懂明清北京城)(2)

明清北京城

今日北京地图详解

元明清北京城变迁图(一图看懂明清北京城)(3)

中轴对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老北京中轴线,重要建筑全在这条线上,如前门大街、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天安门、故宫前三大殿后三大殿、景山等。东西城门或名称彼此对称,如东四和西四、东单和西单、东直门和西直门等。

四四方方:古代城市建设皆讲究方正,尤其都城,更是讲究“天圆地方”、“正南正北”、“坐北朝南”的理念。

“凸”字轮廓:内城 外城=“凸”。正是如今的北京二环路。

“回”型都城:

外城,明中期修了一半没钱了就放弃了,外城有七门,如图蓝色圈圈。

内城,有九门,东西北各开两门,南侧有三门,如图红色圈圈。正是如今的地铁2号线。

皇城,南有天安门北有地安门,东有东安门西有西安门;一说南到“大明门”“大清门”,就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参考本人主页文章:毛主席纪念堂位置是封建时期的“国门”)

宫城,即紫禁城。开四门,午门、神武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侧有独立的护城河。

北京城的营建按照风水及天象修建,尤其紫禁城,对照天象中的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规划,蔚为壮观。此外,在城南有天坛,城北有地坛,城东有日坛,城西有月坛,彼此遥相呼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