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

宰相,是我国古代仅次于君王,或皇帝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一职,责任重大,上以辅佐天子,下以教化人民,内以监理百官,外以安抚诸侯藩国。所以能达到宰相之职的人,都可谓人中精英。

宰相的具体名称,随朝代的更替常有改变,除了大家熟悉的“丞相”,还有太宰、相国、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同三品,内阁大学士等叫法。

今天作者集中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宰相名称这些事,看看哪个名字最好听?

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1)

丞相

丞相,大家都比较熟悉,历史上最有名的可能就是诸葛亮,诸葛丞相了。当时在魏国阵营中,曹操也是称为“丞相”的。严格意义上讲,丞相这一词,也就是从三国才开始,成为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成为百官之长。

那么这时候就有人会说,其实在战国时期就有丞相了,李斯,还有苏秦,张仪,当时都是秦朝的相国。是的,他们都是相国,但是和丞相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据考证,丞相与相国不同,丞相是相国的副手,相国在先秦时期就有相、相邦等之名。

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2)

中书令

单从字面上讲,“中书令”这个名字真好听,一看就有文化味。

中书令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设立,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在那个时期,中书令主要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

司马迁中年以后,在天文方面学识过人,就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过中书令。那个时期,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中书令一官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文学才望者任职。如,南北朝时期,谢安曾担任此职。

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3)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原则上来讲是简称,原名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最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宋朝初年,还沿用为宰相官衔,到了元丰改制时废。南宋初恢复,乾道时再废。五代时期,“同平章事”虽是宰相,但那时枢密使权重,“同平章事”的实权被剥夺。

历史上,拥有这一头衔的官员也很多,但大家最熟知的就是狄仁杰,在《神探狄仁杰》里,细心的朋友应该都有注意,狄仁杰常常会以“凤阁鸾台平章事”身份示人。

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4)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这个名字也很有文化味,是中国古官的职名之一。

最初的时候,参知政事只是一个临时差遣名目,到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以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的时候,“参知政事”才正式成为宰相官名。

到了宋代,参知政事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常设官职,职位相当于“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大皇权。

宋朝时期,担任这个职位大家最熟知的两个人,一个是王安石,一个是范仲淹。

中书令和丞相(丞相中书令同平章事)(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宰相的不同名称,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每一个名称的背后,除了有一定的故事,且每一个名字都很有文化味,极具美学。

读者们,关于宰相的这些名字别称,大家最喜欢哪一个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