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

把舵:昔日川江放排场景

朋友,你可曾听说过川江放排?或有幸见识川江放排、木排于川江漂游的场面?听说过放排,那是传奇故事;见识过放排,定会心存敬意、满脸惊愕吧?!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2)

伐木下山入水

云、贵、川之大山自古物华林茂,伐木场将原木砍伐后运至长江支流溪河岸边,再用纤藤将数十根原木捆扎成排,借助江水落差顺流而下川江、过三峡,运送呈沿岸目的地。这样的一套漫长的运送过程叫“放排”,亦称“排运”,负责运送木排的当事者,则被称作“赶漂人”,他们放排的方式虽原始,却经济、简便。伴随着时代进步,后来的放排行为改用机动轮船实施,称作“拖排”。再后来,轮船拖排之情境与景观也在川江消失……

古代川江木排

川江最早记载木排,乃与战事关联:东汉建武九年,割据益州(四川)称帝的公孙述,遣大将任满、田戌率水师从鱼复(奉节)乘木排、竹筏直出三峡,攻占宜昌、宜都等地,在江中打桩建浮桥,断绝航道,与汉光武帝刘秀对抗。

三国时期,吴国为抵挡晋武帝司马炎攻伐,在西陵峡的江中暗置铁锥和拦江铁索,太康元年正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制造几十张大木排,连成一个整体,令水兵推着前行,江中暗置的铁锥扎在木排上,即被拔除,再点燃堆在木排上饱灌麻油的竹缆,烧融拦江铁索。司马炎灭吴,木排居功至伟矣。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3)

揽木成排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4)

择木扎排

成规模不间断于川江放排的故事,则发生在明朝:永乐四年,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建紫禁城,需要大量木材。贵州乌江两岸长有寿达数百年之楠木,工部尚书宋礼、监察御史顾佐等官员领命督办采伐,先用人力将楠木搬运至乌江,漂流到与川江与乌江交汇处之涪州聚集,然后每80根梱扎成木排,每排雇水手10名、民工40名,朝廷派员随排押运,沿川江漂放至京杭运河,再转运北京。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5)

木排扎成

史料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竣工后的紫禁城曾多次失火,一些被焚毁的殿宫需重建,朝廷便在涪州设置督木道,继续督办木材发运。清朝的几位皇帝又续建和重建紫禁城,仅乾隆七年至嘉庆十三年的66年间,先后14次从川黔湘交界的地区采伐楠木、杉木,致使木排一直在川江漂流。

现代川江排运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6)

揽木放漂入集中地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7)

揽木专用工具

川江流域每年桃花汛始,伐木场便开始伐木,一根根原木砍伐后运至支流岸边,捆扎成排后借助水势,人工运送到川江主航道放漂点。

昔日放排颇为不易:原木放流到与川江主航道交汇处后,需重新捆扎方可继续放棑。川江主航道暗礁密布,水流湍急,行船亦颇多,既要防止木排漂流失控造成散架流失,更要顾及放排工生命和江上行船安全。重新扎排时,每个排节俱选用长度和直径相当的原木,用木楔和横木加牢。放排一般都采取分段航程,每到一段后又加固,再继续下段航程……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8)

人在放排漂途

1957年7月10日,长航重庆分局“生俭”号拖轮(俗称拖股子),从宜宾试拖一支材积758立方米的木排,历时3天,顺利抵达重庆,开创了川江轮船拖运木排之先河。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9)

拖轮推排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0)

整装待发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1)

拖排入川江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2)

拖排闯三峡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3)

拖排在巫峡

当年12月,拖轮将航线延至宜昌,成功穿越了三峡天险。最终,拖排航线延伸至上海,材积达到2500至3000多立方米,并从拖一张排发展到拖双排,竟还实现了夜航哩。自此,原始的川江人工放排被取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经常可见川江上货轮拖着长长的木排顺江而下。

川江往事:川江挽歌旧岁月(14)

宽水域奇观:一轮拖双排

改革开放后,陆上交通发展迅猛,水上业务客货运输兴隆。伴随长江上游禁伐令的实施,排运这一水路漂木之奇特景现,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川江销声匿迹……

#川江# #旧时光记忆# #往事并不如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