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会想什么(各奔前程梦归何处)

开封市第一师范学校,简称开封一师,是分配时期的好学校,也是一所过渡学校。八九十年代,它是河南最好的中等师范之一,开封小学、幼儿园教师中有大量一师毕业生。它经历了分配体制的繁荣期,也经历了后来大学扩招、分配取消的衰退。零几年之后,它和开封二师、教育学院合并为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文职学院),一师渐渐成为历史符号,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关于一师的记忆不会消失。

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会想什么(各奔前程梦归何处)(1)

杨涟 | 文

暂居的客人

一师已成过去,那里曾有优秀的学生,有特点的老师,这些师生不会因学校消逝而抹去。

最有力量的是人,一个学校能否站在高处,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多优秀的人才。

一师曾在分配体制下,吸引了优秀的学生,它宽松的工作氛围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老师。

我们是那里的客人,学生毕业各奔东西,各奔前程,有的不甘命运的安排做个小学老师,跳出农村,跳出教师圈,做行政,做记者,打工,做生意,考研…有些老师调到更好的单位。

八九十年代的一师风华慢慢消去。我在那儿懵懂地待了几年,最难以忘记的,是那里走出的学生和老师。

这些人的故事不乏精彩,一师有些学生素质不比大学生差,他们毕业后的经历也颇为精彩。

如果问我们,分配是好还是坏?分配给大家带来了工作,但也限制了我们,它是阶段性的产物,我们这些曾经分配的中师生也是阶段性产物。

现在早已不分配,文职学院的毕业生进公立学校要参加入编考试。分配体制下,我们是进一师门槛高,现在是毕业考入公立学校门槛高。

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会想什么(各奔前程梦归何处)(2)

我在学校受教不多,不能像冯唐写《我在协和学到的十件事》给一师校友写在一师学到的几件事。但点滴光影深深刻在脑子里:校报上学生的作品,傍晚广播里学生动听的声音,洒满余晖的校园,食堂的打饭阿姨,阅览室的自学,老师的言传身教,歌咏比赛、运动会的小插曲,某位女同学俏丽的倩影…

对比理工科大学的校训,一师的校训“求真知、做真人”简洁有力,体现出师范学校特有的校园气质及教与学的氛围。那时对师范生的五个一要求“一身浩然正气、一肚子丰富的学识、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一套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现在看也不过时。

不同的梦,不同的路

一师的学生也出色,大专班很多学生在校都拿到自考本科文凭,没有上大学、没有大舞台,就在一方小天地争取做到最好。

一师学生走了几条路。一条路就是做老师。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师学生做老师没得说,专注业务,现大多成为开封各小学幼儿园的骨干。比如范树才,实习后留在金明小学,现为学校名师。

大部分一师学生没有上大学,没有进入更高的平台,但在命运选择的单位,成为佼佼者,也干出自己的事业。

他们没有上大学,但爱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不管身居任何岗位,从事任何职业,爱学习,爱钻研。这种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很多一师学生都有。

九十年代到零几年,有些学生进入机关,他们能写,能说,能处理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很多人提了干,在县区部门工作,科级干部一大把,还有的提为县级干部。

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会想什么(各奔前程梦归何处)(3)

由洛阳建专寄往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洛阳火车站)明信片

一条路就是考学,到大城市闯荡。后来毕业生可以考专升本,部分同学考上本科,考上研究生,在大城市从事各种行业,从此各奔东西,失去联系。最后一类人是幸运的,也是走的最远的。

去年,9421(幼师班)组织了毕业二十周年聚会,大家来到一师旧址文庙街现珠玑巷广场,学校现存文庙棂星门,同学们找了带钢琴的教室重温班主任叶胜老师的声乐课,师姐们情谊依旧,合唱《同一首歌》。

这首歌很适合合唱,我们班也曾在歌咏比赛合唱过。里面有两句话,“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错过了,有人会补回来,加倍补回来。“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这个渴望对中师生来说是大学梦。

一师埋葬了大学梦,一些人用另外的方式弥补和补偿。没圆大学梦,但在努力过程中,圆了其他梦。

一个是黄志超,98级学生,学习刻苦,在校时准备高考,每天中午晚上不休息,把能用的时间用于学习,自学大学英语,中师三年级退学回杞县高中准备高考,考入河师大,毕业回杞县高中教书,他走的是考大学当老师的道路。

一个是崔振华,在校时学习优秀,中师四年级参加高考,考上二本工科,在南京保研读研究生,现在杭州某研究所工作,工作后考博,现博士毕业在国外游学。这是一个把考学走到底的学生,一路上到博士,现居杭州。

还有一个是学长侯建磊,毕业后先在政府部门工作,辞职到郑州打拼,从都市村庄开始,做记者、部门主管,北漂几年,杀回郑州,做过媒体主编,地产人,写了几十万字,出了几本书,现在做生意。经历过很多事儿,很厉害,很能写。

建磊兄爱好读书,每年读几十本书,是个有知识的生意人,一路走来全靠自学打拼。这三人都是书生,走了另外三条道路。建磊兄走的是到大城市打拼之路,没有名校学历做敲门砖,一切都靠自己努力和动脑子,走到今天经历了无数事情。

这是没上大学,自学成才的路,自我创业,自我寻求定位的路,也是最不好走的路。没有名校学历做敲门砖,进入不了体制内的好单位,只能摸趴出一条路。

走出困境

一师有不足,有局限,这种局限和当年小城市的局限类似:封闭,观念相对落后,信息闭塞。这是学校的局限,也是当年时代、城市和人的局限。

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会想什么(各奔前程梦归何处)(4)

相对应不好的选择是破罐破摔,大学梦破灭,没有了心气儿,这个人黯淡了下来,看什么都有问题,活在困境里。

不能因为输了一个球放弃所有比赛。因为一个球没有打好而输了整个人生。上一师和上高中比,一师生和上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比,后者赢了,但这是一个球,不是一场比赛。

一师是不是个困境不好说,对有些人是,对有些人不是。人不能活在那个没有完成的梦里。

一师消失、合并,不是类似家庭的家道中落,它作为分配体制的产物,当分配体制结束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合并成新的学校是应有的归宿。

一师学生各有归宿,不甘分配的,远走高飞,愿做老师的,就踏踏实实做个老师。

大学梦是个旧梦,旧梦不能圆,就圆新梦。其实上了大学,无非就是起点高一些,选择余地大一些。读最好的书,上最好的大学,跟最好的老师,进最好的企业,这是上佳的道路,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机会不佳的时候,锤炼一颗摔不坏的心脏。上一师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算受委屈,也不算受委屈,优秀的人没有在高考中证明自己,就在工作,挣钱养家中证明自己吧。

何况,人生是场马拉松,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最后的赢家,是坚持跑下来的人。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中取得了一个不错的站位。

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记得教历史的陈华老师讲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他会记一辈子,记到基因里,传给孩子,这是知识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杨涟,开封人,现居开封,关注财经、商业、区域发展、人文、房产等领域,希望通过写文章、读书、交友,提升自我,挖掘内容,做内容生产者。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