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

前几天,看到一个女孩的留言:

“让父母一碗水端平,对他们来说真的是苛责吗?”

女孩指的是,她和弟弟之间的“那碗水”。

原来,除夕晚上,女孩一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饭后,一家人聊天,父母谈及她和弟弟时表露的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刺痛了女孩。

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问题”似乎又没有那么明显。

在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被亲爹棍棒、被亲妈克扣的女性。

比如《安家》里的房似锦、《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她们被苛待得明显,却又毫无辩驳的余地。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

但这个女孩的遭遇,更多的是藏在固化观念和隐蔽细枝末节里的“不公平”。

不易识别,不易察觉。

那些不被公平对待的孩子,一方面不想苛责父母的“不周到”,另一方面又在隐忍和委屈中累加失望、寒心和怨气。

而这不仅仅是“重男轻女”。

于是,我们和这个女孩聊了聊她父母手上那只“倾斜的碗”。

(注:本文故事仅为女孩个人经历,不代表所有人,更不涉及任何主张和拉踩。记录下女孩的故事,只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

“我从来没有家产之争”

她叫阿梧,家里的长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她分别相差5岁和9岁。

最近,大弟弟把结婚的事提上了日程。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3)

争执也随之出现了。

但不是她和弟弟之间,而是弟弟和父母之间。

除了父母住的房子,家里还有一套10多年前买的房子,那是原本留给大儿子结婚用的。

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升值到了100多万元。

但是大儿子和未来媳妇不想在老家发展,想在省城再重新购置一套婚房,首付至少得80万。

所以父母就想,出婚房的首付也可以,家里那套正好留给小儿子以后结婚用。

可这样一来,大儿子又觉得分到的资产少了几十万。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4)

矛盾虽然没有摆在明面上被戳破,但其中的周旋、反复让双方陷入僵局。

老父亲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大早给女儿打电话诉苦,讲钱的难处,可是他不知道阿梧前一天加班到凌晨2点。

弟弟也给姐姐打电话,说心里的不平衡,希望父母能一碗水端平。

阿梧只能在其中调和,还帮父母出主意,怎么才能做到两个弟弟都不亏待。

她半开玩笑地和爸爸说:

“亏了我一个啥都捞不到的人,还得给你们这些有资产的当和事佬。”

话没说完,爸爸直接打断:“哎呀,先不考虑你这边.......”

潜台词显而易见:房子的事跟你没关系。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5)

这句话,阿梧记住了,记了很久。

“我从来没有家产之争的烦恼。”阿梧苦笑道。这是她对自己再清晰不过的认识。

在很多人眼中最重要的房子问题上,她从来没有上牌桌的资格。

这一碗水端得平与不平,是老二和老三之间的角逐,与她无关。

房子不仅有价值和所有权,还附带“姓氏”。

因为房子有姓氏,所以连使用权都有了参差。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6)

阿梧刚毕业那年,家里老房子重新装修,于是爸爸说:

“你这间就简装一下,空调也不安了。你要是想要好的装修,就自己出钱。”

“凭啥让我自己装修买空调,弟弟那间也要他自己出钱吗?”

“他那间本来就该我出钱。”

为此,阿梧没有打招呼就回北京上班了,爸爸埋怨她开不起玩笑。

“就算是个玩笑,他永远也不会和我弟弟说这种话。”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7)

这件事像一根刺,扎进了阿梧心里。

扎下去不流血,但用针挑出来就会缩手缩脚。

在实际的物质上,她得不到平等参与分配的权利。

甚至在潜意识的对话里,她都不被偏袒,哪怕是言语上的哄骗。

那碗水,始终因为重男轻女倾斜得理直气壮、理所应当。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8)

隐性的伤害

但其实,这个家表面看上去无比和谐、美满。

对于表层的问题,不如狠狠心,破釜沉舟,倒也还能博一个清净,比如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9)

但暗疮难治。

说多了显得计较、不懂事,不说却眼看着父母手里的碗,一滴一滴地洒着水而不自知。

小时候,阿梧家有个似乎不成文的规定,妈妈带女儿买衣服,爸爸带儿子买衣服。

不同的是,爸爸带弟弟去运动品牌的专卖店买,一身下来千元以上毫不夸张。

妈妈带女儿去的是当地的综合商场,男装女装、童装老年装混着卖,也没什么牌子,比起专卖店的“好处”就是可以砍价。

唯一一次爸爸带阿梧买衣服,依旧去了那个杂牌商场。

150元买了两条短裤,同款不同色,匆忙去匆忙回,像是完成任务一样。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0)

这件事她记了好久,以至于在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弟弟穿过的那些运动品牌都有一种执迷不悟的“喜欢”。

其实现在看看,那些衣服并不好看,样式过时、款式雷同。

但她要的根本不是衣服,而是来自父母等价的关注、投入和重视。

小孩子想问题是很直线的,是会钻牛角尖的:

“给弟弟买贵的,给我买便宜的。除非你觉得我不配,否则为什么?”

但小孩子也有着超乎大人想象的倔强和自尊心:

“你不给我买,我就永远不说要。张口要来的,又算什么?”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1)

这样的细节,在阿梧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有无数次。

比如,爸爸买了两只烧鸡回来,一人一个鸡腿,最后多出来的一个会给弟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她从不吃鸡腿。

那是一种“我才不稀罕呢”孩子气式的赌气。

比如,每次单位组织旅游,爸爸都只带弟弟去,弟弟从小就见识过南北风光的不同。

以至于她在大学开始兼职赚钱以后,不停地疯狂旅游,国内国外但凡能支付得起,她都要去看看。

这一切的报复式消费,都是一种自我弥补。

“不被爱”的人,往往都会粗暴地用金钱和物质“娇惯”自己。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2)

但这种宣泄顶多是一时的爽快,不被平等对待的事实和创伤是永久存在的。

这些藏在细枝末节里伤害,是隐蔽且循环往复的,成了不必小心翼翼的惯性。

这些伤害和心痛,远不及大风大浪里生死抉择的磨难,也没有影视剧里对女孩的那种贬低和伤害。

标配的吃穿用度一样不缺,该上的学、该交的钱也一点不差。

这个家庭,不仅是法律意义上完全合格,就连旁观的亲朋好友都觉得父母做得足够周全,滴水不漏。

所以,疼,只有阿梧一个人有感觉。

说出来,要么有人不信,要么有人不在乎。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3)

冷血的女儿?

在父母眼里,这一切都是“应当之举”“谁家不这样”。

在“既得利益者”弟弟眼里,这一切都是“无奈之举”“父母不支持房子怎么成家”。

通过阿梧我们联系到了大弟弟,试图透过另一个当事人的视角聊聊这个问题。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4)

大弟弟礼貌得体,甚至他亲口承认自己和姐姐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姐姐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个孩子。

但当问题聚焦到具体事件上时,对话变得就不那么流畅了。

比如问他,你如何看待父母给你买房子,从来没有考虑姐姐?

他的回答是,因为自己眼下结婚确实迫切需要房子,“男孩没有房子就娶不上媳妇”。

似乎有道理。

但有些荒唐。

难道因为儿子有需求,女儿就不能有需求了吗?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5)

又比如问他,怎么看待爸爸从来不带姐姐去旅游,不给姐姐买品牌的衣服?

他的解释是,爸爸也只是带他去买过两三次衣服,而且都是他先要求的。

至于旅游的问题,爸爸和大弟弟一致认为,是每次旅游都赶上姐姐上学,没有时间。

也就是,时机不允许。

也许他说的是事实,甚至爸爸也可能是那么想的。

可在孩子眼中,公平=平均。

也就是说,你给儿子10个苹果,如果没有苹果了,是不是可以尝试用10个橘子给姐姐补上?

没有。

阿梧好像从来没有被补偿过橘子。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6)

久而久之,在父母眼中,姐姐变得冷血。

有一次,爸爸说:“等小弟上大学,你当姐姐的,得出一部分钱。”

“我不出,我也没钱。”

所以,父母随即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冷血。”

阿梧嘴上逞强:“你爱说啥说啥,我就是冷血行了吧。”

但她一回到房间,就关上门大哭。

阿梧觉得委屈:怎么反过来成了我冷血了?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7)

大弟弟表示,其实爸爸也跟他说过,让他以后工作了,出钱供最小的弟弟上学。

但在得到这个答案前,阿梧一直觉得被爸爸“无理剥削”的只有自己,他不会这么要求大儿子。

因为从小到大,她被要求、被遗忘的次数太多了。

以至于在她眼里,父母的一切“剥削”只会指向自己。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8)

代代相传的“碗”

端水,一直是一些多子女家庭父母需要面临的问题。

但也是大多数父母永远不会悔过的人生选择。

有些父母明知没端平,却也只强调外因,不承认偏心。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19)

而父亲和母亲所呈现的态度和心理,也是有微妙差别的。

阿梧的妈妈告诉她,不要早结婚,趁年轻的时候多出去走走,享受单身的自由和快乐。

她支持女儿独立自强,也会在生活的点滴处加以关心和温暖。

但唯独在家产问题上,妈妈觉得女儿不该提、不该要。

嘴上没说,但是她确实觉得女儿不该分家产。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0)

其实,阿梧的妈妈也是姥姥家付出最多的那个女儿。

因为是姐姐,所以要带大弟弟;因为懂事能干,所以被委以重任。

而母亲明明自己一生未被公平对待,却还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恪守本分。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1)

而阿梧的父亲,不仅是儿子,还是家里最小的儿子。

他被哥哥姐姐们宠着长大,他从小就知道好吃的是他的、房子也是他的,最好的都是他的。

他当了父亲,得把这一套传下去,但必须是传给儿子。

这个家庭里的父母,未必不知道这一碗水没有端平,但或许在他们的概念里,这是一碗不需要端的水。

所以连带那些在吃穿上、玩乐上的对待,也都有了惯性的偏向,他们还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2)

因为他们心中,还有另一重现实的考虑。

比如,如果平均分钱给女儿,那儿子就买不了更好的房子娶媳妇。

又比如,如果平均分房给女儿,那这盆“泼出去的水”没准就滋养了别人家的土地。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3)

作为不被偏爱的女儿,不能强行摆正父母手里的那碗水,也不能为了那几滴没有倾斜向自己的水就委屈自己。

阿梧说,她认识另一个女孩,比她受到的不公平还要夸张。

整个大学期间,学费要贷款,生活费自己兼职赚,没有好看的衣服穿,没有多余的零食吃。

省下来的助学金和奖学金,还要扶持不成器的哥哥。

她心里也有埋怨,但是除了深夜哭一哭,跟朋友诉诉苦,她别无他法。

路不会因为诉的苦多了,就变宽;选择不会因为抱怨多了,就变多。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4)

那些没有得到父母支持的子女,或许就是要比别人多奋斗10年、20年。

甚至他们一生都在追赶。

但在既定事实面前,他们除了让自己的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更坚定一点,或许没有更好的姿态了。

如果你是多子女家庭中不被偏爱的那一个,既然他们已经剥夺了你过去的幸福,就不要再让人剥夺你人生往后的时光吧。

请务必相信,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个她过得好吗(她才是最该被心疼的那个)(25)

作者:齐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她刊(ID:iiiher),千万女人都在看。本文图源:电视剧《安家》《都挺好》《欢乐颂》《请回答1988》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