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仲永人物简介(难道全都是父亲之过吗)

华夏五千年历史,能人辈出,以礼传代,尊老爱幼,对于文化传承极为重视,神童传说也比比皆是。

甘罗十二岁为相;蔡文姬六岁能辩弦音;曹冲自幼智慧惊人;司马光破缸救友等等,这些神童自幼展现出栋梁之姿,但也有神童幼年闪光,却最终泯灭于众人,拜王安石所赐,方仲永就是最为著名的一位。

方仲永为何被称之为神童?他与王安石有什么关系?最终又为何归于泯泯众生呢?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官拜丞相,发动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方仲永人物简介(难道全都是父亲之过吗)(1)

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名曰《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归于普通人的故事,而主角正是同龄同乡的方仲永。

故事大意为:金溪方仲永,世代农民,五岁之前,不曾习文认字,有一天,哭喊着向父亲索要书写工具,父亲诧异,向邻居借之,他立即写出四句诗,并提上自己的名字,送全乡秀才观赏,惊为神童。

后有人指物品让其作诗,即刻能成,且文采和道理俱佳,同乡之人宴请父亲做客,甚至还有人花钱求诗。父亲见有利可图,每日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之人,以求牟利。

当方仲永十二三岁时,王安石回乡,在舅舅家中见到方仲永,此时所做的诗已不复从前。七年后王安石再次回乡,向舅舅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文采不在,已成为普通人了。

王安石叹曰:仲永聪慧,先天所得,但后天未学,终泯然于众人。

方仲永人物简介(难道全都是父亲之过吗)(2)

我们看来,仲永天赋异禀,却被父亲因眼前之利,耽误学业,终回归于普通。

但这一切,都是父亲的责任吗?

北宋时期,封建社会,文化知识十有八九在高门大族,寒门弟子出头不易,介于出身,眼光和想法,差别甚大。

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方仲永世代为农,父亲见其天资过人,且能获利,改善生活,对于底层贫民,眼光局限,看中眼前利益,提前消费仲永先天之资,对于后天教育漠视,仲永回归普通,其父自然有责任。

方仲永众人夸赞,被捧上高坛,誉为神童,必沾沾自喜,高人一等,因此懈怠,不明诗书,不懂道理,不求进步,无后天所学支撑,必定归于普通。

方仲永人物简介(难道全都是父亲之过吗)(3)

孩子先天聪慧,但后天成长更为重要,天赋归于自身,谁也不能剥夺,在父母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宝贝”,聪明伶俐,这就是天赋,不要过于赞扬,夸孩子“聪明”,会滋生他的高傲自满,认为聪明就不用努力,反而会害了孩子。

越是聪慧的孩子,越要注重后天培养,夸赞有技巧,赞其“刻苦”,夸其“勇敢”,或针对某一件事,夸奖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进步和提高的重要性。

方仲永人物简介(难道全都是父亲之过吗)(4)

现今社会,思想眼界远高于封建时代,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方仲永生活在现代,父母教育得法,必成大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