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

1

之前豆瓣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讨论。

有网友发帖表示自己非常讨厌聊天句尾加个“哈”字。

原帖是这样说的:

“记得打印出来哈。”

“你跟那边沟通一下哈。”

一个刚进来的同事天天对着人哈……也不说麻烦和请,就是命令的语气啊。

是只有我一个人很很很不喜欢别人用“哈”这个字嘛?

很轻蔑的感觉。

为什么职场那么多人爱用?

该网友觉得“哈”这个字放在句尾比较奇怪,有一种假意客套的感觉,听起来像别人有义务帮你做什么事。比如说。

可以优化下哈

你调整一下哈

要加班赶一下哈

……

不仅如此,她认为听起来会感到那个人是在用轻蔑语气命令人,而且还让人不得不遵从。说白了,有这样一种既视感,“我命令你去做这件事是理所应当的,不需要我再多费口舌,你就按我说的做就行了” 。让人其反感,有网友说遇到乙方说话总加一个“哈”就很恶心,这种自认为讨好俏皮的说话方式太令人反感。

要是地位比较高的人命令自己时带个哈字,会让人比较容易接受,要是职位只比自己高一点或者差不多,那这样说话的人会令听的人觉得不舒服,就是居高临下的态度。

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那么膈应聊天加“哈”的。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

先说说我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自己是挺习惯在聊天中加个“哈”字的。

原因很简单,加个“哈”能够有效的缓和气氛,让对方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同事和关系一般的人。

私以为,很多时候以“哈“结尾确实能降低说话的严肃性,有一种商量的味道,最起码比“啊”,“吧”结尾舒服多了。

职场里一起工作就会互相提要求要对方配合啊,团队工作无法避免。

我以前以为句尾加“吧” 能缓和语气,对接工作的时候也蛮常用。

直到有一天被mentor指出来最好不要这样,爹味很重,充满发号施令感。

当我倒回去看聊天记录里那些“库存发我看一下吧”“这个地方看能不能想办法再调整一下吧”等等。

才反应过来有多令人窒息。所以我从那以后,就换了个语气词“哈”了,它存在于结尾一般是为了让话委婉一点,免得语气太生硬。没有哈,好像很生硬;有了哈,就愉悦活泼了。但个人也不会滥用“哈”“啊”这些,视情况使用。特别对于当领导的职场人来说,加个“哈”字时,更是为了让语气温和些。陈述句、祈使句后加一个“哈”,显得不那么强势,“明天记得交稿哈”。

对于别人,我倒是挺希望互相沟通的时候能多用用这些语气词的。

毕竟线上聊天没有音调起伏,也看不到互相的脸,不加语气词说话跟个机器人一样。

其实,加“哈”这个语气词,在多数人眼里也是一种社交礼貌。

电视剧《二十不惑》里有一个这样的片段,姜小果专门教舍友的职场人际关系“五字决”:啊、呢、哈、噻、哟。

姜小果把这五个字堪称是“职场必备的后缀词”,作用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在与同事交谈还是在群里发微信的句末加上,都会让人觉得你亲切又可爱,她也亲身示范了如何把这五个字融入到每个交谈的句子里。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2)

这样一来,让一个死气沉沉的对话都变得生动起来,不会给人有太生疏的感觉。

2

实际上,十年前并不是这样的。

只有四川人会在网上聊天的时候加哈,因为口头说话就会带着哈,这个习惯其实应该是从四川传播开来的。

对川渝地区的来说,哈就是一个语气词,我一个四川朋友一直以来说话就带“哈”,相当于“呀”这种,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习惯了。

她说,四川人从小到大口语或者微信交流都可能会带这个词,会比较平易近人。

日常交流对话时因为对方能直接感受到语气所以一般是不需要的,但文字交流时没办法感受到对方的语气,使用这种助词能辅助表现说话时的语气。

当然,我也能理解那些讨厌聊天加“哈”的人。

确实有些句子的语气和内容不适合加哈字,加了这个字反而就有一种对你不满还装作对你很客气很好的样子,处处占领道德制高点。

但是平常用起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本来比较空灵,不容易捉摸,不容易"范围住"。

有问题的是那些真的在阴阳怪气的人。

由豆瓣那个帖子可见,想用单纯的文字完全传达情绪、意见、观点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也许有的人加个“哈”只是想善意地软化语气,但有的人会认为对面在表达轻蔑。

其实我觉得大家讨厌“哈”,本质还是因为这个社会已经信息爆炸了。

大家实在是沟通过度,因为现在沟通实在是过于方便,造成了一定的厌恶情绪在里面。

就像吃撑了一样胃难受得很。

其实都是一阵一阵的心理作用。

那这样一看,问题不在于语气助词是什么,那种想通过助词表达的态度是因为网络,书面的天然隔阂带来的。

现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疏远了彼此很多人的关系,才不得不衍生出来这么多语气和表情,太介意自己在对方那里的个人印象罢了。

几年前,大家也曾非常在意过一个微笑的表情,寻思这个表情到底是在夸人还是骂人?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3)

表情包作为一种辅助聊天的手段,比文字更能直观的表达出真情实感。

但不知从何时起,“微笑”这个表情时成为了当代社交中的一大“杀器” 。

很多时候,一个表情包就能表达自己的态度,而一句话之后加上不同的表情包,甚至可能代表完全不同的意思。

当老婆发来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4)

感觉离死不远了

当老妈发来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5)

就完全不慌

当领导发来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6)

觉得自己大祸临头了

确实是,我爸妈不懂,他们经常给我发“呵呵”,和微笑的表情。

很多长辈都超爱发这个表情,他们觉得这个就是微笑,既能保持作为长辈的威严,又能表达出开心的状态。

所以,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长辈们微笑.jpg的本意,都怀揣着一颗善意的心。

如果你们的领导要是超过35岁,还经常给你发微笑的表情,同样不需要多想,那就是个朴素的微笑而已。

不过以前有个这样的新闻,一小伙被客户投诉交流时感觉“阴阳怪气”。

小伙觉得十分委屈,后经沟通才知道,原来他和客户聊天,会在每句话后面加一个“微笑”表情。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7)

客户觉得他发这个表情的意思就是“不满但又不能明示”,一气之下将其投诉。

真的,人们对这个表情的敏感得经常让我在想要附送一个善意的微笑时踌躇好一会,不知道要用哪个。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8)

实际上,随着现在网络用语和表情的发展完善,在更多生动表情的对比下,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9)

这个表情就显得设计与立意不符。

正常人笑的时候眼睛会弯双目亲和,这个表情是皮笑肉不笑,向下的眼神本能的让人心里一激灵,归根结底是当年的设计不符合当下大多数人关于微笑的正确定义。

微笑本身没问题,这个微笑表情的问题在于眼睛没有笑,也就是假笑,皮笑肉不笑。

有人专门研究过为啥变味儿,因为

上半张脸尤其眼睛没有笑,下半张在笑,不符合人真笑时的神态。

耿直的双眼,看透一切的眼神,嘴角扬起的微妙弧度,组成了这样一个「神秘」的表情。

因此十分诡异,类似于恐怖谷的感觉。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0)

眼轮匝肌没有动

你对着镜子,试试露出上眼白微笑,也会被自己吓到。

相反,那些发自内心的开心的表情中,眼轮匝肌和颧大肌的收缩程度是相匹配的,当一个人开怀大笑的时候,眼睛会接近闭合,比如这些表情: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1)

再后来,人们又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了进去,赋予了微笑的表情“嘲讽”的含义。

当然了,这不是设计师故意的,而是因为表情设计的时间比较早,缺少了面部的细节。

在年轻人的网络环境里,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2)

多没有笑的意思

,只有这个表情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3)

承载了微笑的功能。

甚至是,哈哈哈哈哈哈哈的时候多为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4)

微信聊天经常给你发哈哈(你会在微信聊天句尾加)(15)

而由于网络文化的影响,一个梗的产生和传播,也让人们相互影响,以致于使得认为“微笑=挑衅”的人越来越多......

3

不得不承认,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差别很大。

就像我前面说的,文字聊天一旦不运用符号或是语气助词则极易造成误解,经常会有一种对方很冷漠或者在阴阳怪气的错觉。

但在现实中,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和表情表达出许多不同意思,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现实中交流的话搬到网上后无法产生一样的效果。

同理这也是为什么语音也容易造成误解。

不看表情光听一个人说话。

我们可以拿吃席举例,很多亲戚聚在一起说话的语气听着就很冲很吵,搞得和吵架一样,光听声音会让人烦躁,但一旦放上画面,他们是笑着大声对话的,反而呈现出中国吃席方面独特的热闹和激情。

就我而言生活中的我说话语调大多时间都是平之又平冷之又冷的感觉,现实中配以我的微笑和祥和的表情,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但当我放到微信上,我的语音听起来就像是生气了在冷战。

可见,面对面的互动对人有多重要。

但如果我们要想在网络上表达一个情绪,似乎更需要一个激烈的表达方式,到底因为文化中的含蓄成分,还是网络文化赋予的新含义呢?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了。

新世相曾经做过一个实验,24小时跟人聊天不用表情符号,会是什么体验。

超过5000名志愿者参与了实验,其中三分之一没有坚持到24小时。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当中,一半以上的体验并不好。

他们要不断向人解释自己并没有生气,很多人担心自己被误解,担心在别人眼中显得孤傲或是不合群。

这何尝不是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群体生存法则:所有人必须时时刻刻挖空心思表现自己的友善,谁要是不够用力,就被认为不合群。

网络的便捷使人更容易连接,但这种连接却更浮浅,人与人之间很少有直接的接触,而是要通过机器来连接,无形中也就滋生了很多的冰冷的孤独感。

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却变得微不足道。

仅仅一个线上开心的表情或者语气助词,背后也有可能是孤独、无奈,内心渴望有人能真正理解关心自己。

或许,过一段时间,一些代表更高兴的表情符号,依然会演变成不开心。需要发展出更夸张的表情,来不断试图满足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玻璃心或者想太多,对促进关系没啥帮助。网络聊天,看不到对方真实表情,所以没必要脑补太多;同时,如果双方对某个表情定义不一样,就别拿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

以上,就是希望大家网上交流的时候能轻松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