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备考(教资备考五)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冯特铁钦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教资备考?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资备考(教资备考五)

教资备考

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冯特铁钦纳

机能主义詹姆斯

华生代表旧行为

新行为有斯金纳

精神分析弗洛伊

人本主义马斯洛

韦特海默考夫卡

苛勒格式塔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

乳婴幼童少青年老。发生认知皮亚杰,

感知运动前运动,具体运算与形式,感知婴儿0至2。

形式运算中学生,11直至到成年。

人格特质奥尔波,人格维度艾森克。

流体晶体智力说,有卡特尔和霍恩。

多元智力加德纳,三维智力吉尔福。

海德的共变原则,凯利的三度理论,琼斯的对应理论,态度最早源朗格。

3.教育学与心理学中的“第一”中国

1、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著作。

3、“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近代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的教育思想。

【西欧】

1、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述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但它们尚不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2、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3、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先把教育列为一门独立学科。

4、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著作,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5、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步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没有说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赫尔巴特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7、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8、192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了《教育学》一书,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在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9、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西欧。

10、克鲁普斯卡娅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被认为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1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班主任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这一章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是一个常考考点,要以全题型备考,小学教育教学与能力通常以客观题和主观题形式出现,客观题主要是以单选题进行备考,主观题以简答题或材料分析题备考,知识点以理解和记忆为主。这部分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考试当中有所考查过,也是历年考试中易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大家要重视这部分内容,今天重点梳理个别教育工作。

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是指由教师根据个别学生的特点、需要和问题,通过个别谈话、个别指导和帮助等方式,单独对其进行的教育。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对先进生的教育、中等生的教育和后进生的教育。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1)优等生的特点

优等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

(2)对优等生的教育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1)中等生的特点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

中等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思想基础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

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2)对中等生的教育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总之,个别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个别谈话、家访、电访等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所以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教育基础知识的复习,其中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也是考试里面常以单选题、案例题等形式出题的知识点,因此大家复习的时候要以理解的方式去识记,重点关注每种学生身上的特点。

下面给大家展示相关的习题,帮助大家理解这部分知识。

例题1.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 )。

A.优等生 B.后进生 C.全体学生 D.中等生

1.【答案】C。解析: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身上的特点进行的因材施教,而不是针对部分或者个别学生。

例题2.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 )。

A.次要地位 B.首要地位

C.中心地位 D.跟优等生一样重要

2.【答案】B。解析:班主任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是个别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例题3.后进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

3.【参考答案】

后进生心理特点:具有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等特点。

班主任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应注意: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④针对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科一出题特点

综合素质出题的一些特点:

单项选择题方面,无论是哪一个学段通常是1-4题考查职业理念,5-12题考查法律,13-16题考查职业道德,17-25题考查文化素养,26-27题考查信息处理,28-29题考查逻辑。而在单选题的难易程度上会发现,幼儿的题型偏重于实践类,而小学、中学偏重于理论类。

材料分析题方面,28分…第一题均为职业理念的考查,围绕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第二题均为08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题为阅读理解,通常学段越低难度越低。

【案例分析题三步骤策略】

不可少第一步:

审清题干第二步:

阅读材料第三步:组织答案

【三步骤策略的注意事项】

首先,审清题干这步骤需要注意审出题干几个问题、问什么、问的主体是谁、采用什么知识点作答。其次,阅读材料这步骤需要注意采用抓关键词法去联想理论知识。再次,组织答案这步骤需要我们分条列点、条分缕析的作答,另外在组织答案的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材料,二者缺一不可。就是咱们常说的【总-分-总】

【具体案例题呈现】

案例:今年某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地从一所师范院校引进了一批研究生。刚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小刚就是其中一位。刚开始小刚自信满满地走上了讲台,相信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够教好语文这门课。但是事与愿违,学生对小刚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很认可,小刚的上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问题:如果你是这所学校的资深教师,在关于如何上好一堂课方面。你有什么建议可以告诉小刚?

【此题的拆解分析】这道案例分析题拿到手以后,按照三步骤原则:

第一步先看题干,题干是给小刚老师提建议,就是要提出解决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对策。

题干也明确说明从如何上好一堂课的角度作答,所以可以首先想到采用此知识点无疑是这道题的采分点。

要想提对策解决问题,先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接下来我们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句。

材料中的关键题眼在“学生对小刚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很认可,小刚的上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通过这句话能够分析出两点原因。

第一点,学生对于老师授课不认可,反之能够说明老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才引起了学生的不认同。所以解决对策便是要了解和考虑学生。

第二点,材料中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认同,说明教学方法在选择上存在问题,没有正确选择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答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我们通过题干和材料的分析,总结出了三个采分要点,分别是:

①材料:学生不认同——说明问题:未充分考虑学生——正确做法:要了解研究学生

②材料:方法不认同——说明问题:方法选用不当——正确做法:按照依据正确选方法

③题干:如何上好一堂课——说明问题:未能达到上课标准——正确做法:达到上好课标准。综上,我们可以根据第三步骤,采用总分形式,分条列点,理论搭配材料进行答案的组织,答案如下:

【参考答案】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一堂课的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其中讲授新教材是核心部分。【总】

上好一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

(6)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9)最根本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此外,注意教学方法的选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来决定运用哪种教学方法。【分】

最后,学生对小刚的教学方法并不认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小刚可以多了解和研究学生,比如通过观察和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是帮助、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发扬教育民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总】

写作方面,幼儿、小学要求字数为800字,中学为1000字,21年下半年均为材料作文并均要求论说文(议论文),题目、立意均为自选,白话文写作。主题也基本围绕常见的写作主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分值为五十分,占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并且也是综合素质考试中难度较大、答题耗时较长的部分。写作题通常会出现材料描述,考生需要阅读材料,并且在材料中提取核心思想以此作为写作的立意点。因此,写作成功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有准确的立意。在立意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准确、贴切。当然,如果可以做到立意新颖、深刻那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综合素质考试中,常见的立意主题有挫折教育、读书、幸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具体的立意还需根据考试中提供的材料进行确定,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审题立意方式。

一、抓关键词句法

抓关键词句是指在材料中寻找一些常考的词汇和一些代表观点的句子,找出关键词句后,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即立意。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得出材料主旨。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到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到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上述材料通过仔细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材料中出现很多次“感悟”一词,即从材料描述中能够得出材料的主要意图就是面对一些现象时会产生一些“感悟”。感悟是指对人们经历的事物或现象而产生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因此,通过此关键词我们就可以得出来此材料的立意为:教育感悟、教育要善于思考。

二、主体分析法

主体分析法适合应用于故事类材料或人物对话材料中。首先需要在材料中需要找到事件中的主体。其次,需要找到主体的做法。如若材料中主体为一个,那就分析一个,如若多个则就分析多个主体。再次,找到主体人物的做法后产生的结果。主体为一个时,就分析一个主体做法的结果,主体为多个时,对比分析不同主体做法产生的结果。最后,通过结果分析主旨。若主体为一个,只根据材料内容,找到材料主旨;若主体为多个,比较分析主体间的区别,得出材料主旨。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得出材料主旨。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匠、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大难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方法,他把承托长柱的墩石的平坦墩面改成微微隆起,补足了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墩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此材料为故事类材料,适合采用主体分析法分析材料。通过阅读材料,可以找到材料中的两个主体:木匠、石匠。木匠求胜心切重责了徒弟,但徒弟却将木材锉短;而石匠将石墩微微隆起弥补了木材的短缺。最后木匠得救,宫殿如期建成。木匠和石匠本是竞争关系,但是石匠可以利用石墩隆起弥补木材的短缺,由此可见,在竞争中是可以达到双赢的。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材料的中心主旨就是“合作双赢”、“在竞争中合作”。

小试牛刀

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核心主旨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曾是商店里的一个小职员。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来商店买一些小物品,林肯一时大意算错了价格,多收了老太太十二美分。尽管十二美分微不足道,但林肯发现白己的错误后,他当晚连夜冒雪赶路六英里,将多收的钱还给了顾客。老太太收到钱后又惊讶又高兴,极力称赞林肯,直到林肯成为总统后,他这一年轻时的事迹仍在为他赢得广泛的赞誉。

【参考答案】

材料为故事类材料,适合采用主体分析法。材料中的主体为林肯。林肯发现错收顾客钱款后立刻改正错误,连夜冒雪还钱。林肯发现错误后立即改正的行为使顾客非常高兴,直到林肯成为总统后,这一事迹仍在为他赢得赞誉。因此立意时,可以立意为“知错就改”。除此之外也可从负责任、诚实的角度立意。

文化常识

1.世界最早的纸币:北宋的交子

2.中国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3.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台儿庄战役

4.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制品:《金刚经》

6.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农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7.古代世界最长运河:隋朝大运河

8.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桥:赵州桥

9.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术:《黄帝内经》

10.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实测地图:“马王堆”汉墓城邑图

12.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13.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

14.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干线:青藏铁路

15.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16.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17.人体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铁

18.世界上现存在大、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大鲵“娃娃鱼”

19.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蜂鸟

20.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21.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

22.最高的陆生哺乳动物:长颈鹿

23.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非洲象

24.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猎豹

25.最香的哺乳动物:雄麝

26.哺乳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的种类:鸭嘴兽

27.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众数

28.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列,最中间的数:中位数

29.最深的改沟:马里亚纳海沟

30.最咸的海:红海

31.最淡的海:波罗的海

32.沿岸最多的海:加勒比海

33.世界上最宽、最深的海峡:德雷克海峡

34.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35.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36.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37.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38.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39.最长的山脉:南美安第斯山

40.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1.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42.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43.流量最大的河流/世界第二长河:亚马孙河

44.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

45.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46.海拔最低的湖泊:死海

47.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48.最大的湖泊:里海

49.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50.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51.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2.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53.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长河:长江

54.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

55.我国小说艺术的最高峰:《红楼梦》

56.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5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叶圣陶

58.文艺复兴时期最天才的艺术家:达芬奇

59.古代纺织最高水平的织物:锦

60.人类使用和制造的最早的材料:陶

古代史:

  • 先秦——儒家:《论语》《孟子》

    道家:《道德经》《庄子》

    墨家:墨子《墨子》

  • 西汉——司马迁:《史记》

  • 东汉——曹操:《短歌行》《龟虽寿》

  • 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 元——关汉卿:《窦娥冤》

  • 元末明初——

    罗贯中:《三国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传》

  • 清——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梓《儒林外史》

    近代史: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巴金 :《家》《春》《秋》;《雾》《雨》《电》

    曹禺:《雷雨》

    小试牛刀:

    1.下列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的作品,正确的是()。

    A《孔乙已》、《春》、《龙须沟》

    B《茶馆》、《日出》、《屈原》

    C《祥林嫂》、《林家铺子》、《秋》

    D《龙须沟》、《孔乙已》、《春》

    2.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下列对明清小说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包括凌蒙初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冯梦龙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B罗贯中所作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因其语言半文半白,雅俗共赏,被鲁迅评价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C蒲松龄所做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被老舍评价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D《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被著名红学研究者周汝昌先生评价为“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1.【答案】A。

    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素养部分的中国文学素养。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其中,短篇名章有《白光》《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等,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巴金,原名李尧棠,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芝术家”称号的作家。有长篇小说《猫孙箫20:44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赶集》,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综上所述,A项为正确答案。

    2.【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

    《聊斋志异》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被誉为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近代文学家老舍称其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C 项正确。

    A 项:“三言”、“二拍”指的是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濠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明代蒋大器在给《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时,对《三国演义》语言风格作了准确而形象的概括,即“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意指文言的简明精粹,舍其深奥板滞;学白话的生动浅显,而弃其粗俗低劣。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句诗是曹雪芹写的。出自《自题红楼梦》(甲戌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新课改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中公点拨: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么几个关键词,“自主”“自觉”,举个例子来理解的话,比如小明能够主动进行背书。如果我们更深入的来理解的话需要将“自主”拆分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部分来理解。“自立”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够进行代替,无可替代。“自为”即学习者自己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选择,比如自己选取感兴趣的方式学习等。“自律”即学习者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从中我们能明白,所谓自主学习也不是想学就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对于自主学习的优缺点,我们简单概括为:

    优点:自主学习有利于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缺点:自主学习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要精心策划,提供相关资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同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结构松散,不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大量使用;此外,教师的指导地位也较难掌握。

    2.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中公点拨:合作学习的关键词为“小组”“共同任务”“共同目标”“分工明确”。总而言之就是课堂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学习。通常是以4—6人为一组开展学习。

    对于合作学习的优缺点,我们简单概括为:

    优点: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有利于学生在互补互促中提高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班级凝聚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能够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缺点:难于掌握指导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于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难于对合作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学生较难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难于保证学生均衡地参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非一般的讨论式教学,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还是要较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周密细心地调控,否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探究学习

    学生遇到了不确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他们最终必须确认、充分地描述以及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时。问题学习便开始了。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有助于促使学生去寻求探究的话题、概念和主题,并提供获得实际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技能的机会。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学习中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中公点拨:探究学习中的关键词为“主动参与”“问题”“创造”。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进行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就是典型的探究学习的结果。

    对于探究学习的优缺点,我们简单概括为:

    优点:能够促进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相关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缺点:较花费时间,效率较低,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也难于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练习题

    接下来我们练习几道题,检验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

    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

    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因此不恰当的是选择 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2.【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材料中,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还注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材料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王春一个人不能很好参与发言而忽视他,而是能够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促进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关于学生观相关知识点,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