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5章善道胜术(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65章善道胜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65章善道胜术(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道德经65章善道胜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取学问的,知识越积越多;参道悟道的,妄念每天都在减少;减少又减少,最终达到“无为”。“无为”没有了妄念,做任何事都能有作为。治理天下要不滋事,让百姓安静无事,挑事勾起百姓的欲望,那就不能管理好天下,

有为知识的积累就会使欲念越加深厚,深悟‘道’无为理论,欲念就会不断减少,欲念不断的减少就能达到‘圣’的境界。

天下万物本是同源一宗,道理相同。修道之人若能摒除分别心、利欲心、智巧心,日日慎独,反观内视,消损自我欲念,做到玄览无疵,内心空明,大道自可常驻于心,事物之理自可了然于胸。因此,为道与为学大不相同。为学每日知识在增益;修道每日欲念在减损,直入抱一归无、清静虚无之境。

世俗当中的学问、智识、机巧是能够学得到并越积越多的,它是世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捷径;它们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方便有利。然而,这些学问知识技巧在学习的开始,便已远离了那个万物同出而无名无欲的自然大道。勤学苦读、穷经皓首、日积月累的学问知识,不断滋生膨胀着自己的欲望,其结果是知识越多,越是自遮其目、自闭其聪从而永远也不可能识得大道的真谛所在。如上一章所讲“行弥远而知弥少’也。

已知大道光明,潜心修道,也属有为而作。去除圣智仁义之学、患得失惊宠辱之心、声色货利之欲、自是自见自伐之心,都需要为道者每日里反观内视,慎独居心,一点点减损,直至内心空明,通达无疵,欲作妄为之心方才止息不起,取而代之的,却是自知自胜、知足知止、清静无为之心,如此才能真正复归于自然的道朴,虽有为终归无为。如此与大道合为一体,任万事随顺自然之变而不妄加干涉;任万物顺其天成而不妄加割制,天下也就没有不可成就之物,没有不可作为的事了。

老子说,以无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业要以无事为最高道德标准。这是最高的政治哲学,也是最高的谋略。‘无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为同于道德。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谋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为的功业来取天下。内在的圣人之道,是道德的积累,就是学道、修道。学道,就是学习如何成为圣人、归于自然大道的理论;修道,就是修圣人之道,是道德行为内外的双修。孟子说“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所以以战功而统一国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是表面上以王道做号召,实际上是霸道的行为。老子所讲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个王道,这是道德政治的哲学,也就是政治道德。

由此而知,统治者清静、无为、无事,社会就能够长葆太平无事,万民就会争相归往,岂不是无事无为反能够获取天下人心吗?反之,统治者欲作妄为,社会就会长处纷乱多事之秋,万民就会争相逃离。鱼无水岂可能活?岂不是多事有为反倒会失去天下人心吗?国、家、企业、团队、身体的统治者也是一样呀。

“执大象,天下往”,统治者要能认识并掌握大道之象,清静无为,则万民归附犹如百川归海,万民向往犹如天下归心;反之,每每多事,祸国殃民,则“吾见其不得已”。其结果,往往是“不足以取天下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