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治理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分区施策分类治理)

作者:陈安(湖北省宜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加快治理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加快治理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分区施策分类治理)

加快治理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能力

作者:陈安(湖北省宜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建设美丽乡村起到重要作用。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地区差异大、排水方式粗放、环境治理基础薄弱、资金短缺。总体上,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偏低,治理形势严峻。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施策,分类治理,统筹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改厕等工作。

一是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科学选用治理措施。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地表水环境容量小,对污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缺水地区需注重工程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节水减污、源头减量,采用分质处理、梯级供水、循环利用的模式。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河湖纵横,有的区域地表水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宜采用工程 生态修复的模式,既能降低资金投入,又有利于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采用生态修复模式治理生活污水需因地制宜。平原地区可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恢复等方式,将房前屋后沟渠、塘堰改造为生态沟渠、氧化塘等。丘陵地区可结合地形地貌、汇水条件,在溪流下游设置生态水坝,建设人工湿地。同时,要加强污水预处理,防止生态修复设施超负荷运行。加强水系连通,恢复水生生物种群。

二要结合人口集聚程度,科学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方式。

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是治理生活污水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农村地区集镇、村委会所在地、旅游景区等地人口相对集中,具备污水集中处理的有利条件,可实行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城郊接合部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

在山区等人口分散地区,应切实做好“一池三改”工作。倡导村民分级、循环用水,对黑水、灰水、其他生活杂排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资源化利用。结合水量、水质特征,科学确定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工艺。同时,要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污水治理和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水环境质量底线。

三是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协同性、经济性。

结合各地经济基础、条件情况,对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别制定阶段性行动目标,体现出分区施策的原则。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统筹协调,避免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粪污、农业固废混入污水。开展“厕污共治”,将居民、畜禽粪污集中纳入沼气池处理,粪污堆肥还田,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农业灌溉。通过对污染物分类治理、精准施策,实现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循环回用,降低污水处理的经济成本和环境风险。同时,立足地方实际,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开发和推广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管理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

四是尊重村民意愿,增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合力。

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污染防治知识宣传下乡,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广泛掌握民情民意,及时解决困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群策群力,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凝聚群众共识,建立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节约用水、乡村保洁的村规民约。健全农户付费和日常监督制度,增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好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地方资金投入,用好补助资金。完善投融资政策,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与农业农村产业开发项目有机组合,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化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开展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设计、建设、运维,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共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来源: 中国环境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