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

赵延平 鸡泽政协文史

《增修鸡泽县志》(民国三十一年,2014年重印版)第十七卷《田赋》,记载了一份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县王光燮编查保甲的情况,详列了当时的“社里”、“户口”、“地亩”等情况。

原文为繁体竖排、汉字标数,极不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且经数次抄录,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错。为保存史料并发挥它的参考价值,我于近日试着整理了这笔账目,以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1)

增修鸡泽县志卷十七田赋

正题开始之前,我先梳理一下这次整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

一、古人记账达到了极度的精微细致

县志原文记载的货币单位为白银的重量,但精细程度令人咋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对古代银两的概念,多来自于影视剧和小说,之前也仅知道以两作为银子的单位。

比如,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郭靖请黄蓉吃一顿饭就花了19两银子,有人推算能折合现在两三万块钱……。可见,一两银子绝对不是个小数,但“两”下面怎样算,一般人恐怕也就知道个“钱”了。

县志上记载的,也就是相当于一级县财政的财务报表了,您能想象出精细到那个单位吗?是“纤”。如,“又每两摊丁匠银二钱七厘二丝六忽八微一纤零”,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话,就是0.20702681两银子!!这还不是最小的货币计量单位,其后的一个“零”表示之后还有小数,就“忽略不计”了。

其实,清朝乾隆年间的县财政记账估计也是简化了不少,有人查到一份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徭赋”一节对宛平县正赋银有记载。其中,夏税起运银共“贰佰柒拾柒两叁钱贰分伍厘玖毫伍丝玖忽伍微壹纤捌沙柒尘捌埃壹渺贰漠伍糢”,如按阿拉伯数字书表示,即277.32595951878125两,小数点后共14位,而且,注意,数字不是一二三四的简化汉字,而是“大写金额”!!

现在看来,电视剧里出现的“大算盘”是多么有用了,只有十几列珠子的小算盘根本不够用啊。

二、古代算数学的发达程度难以置信

现代人恐怕很难想象,以上这些“钱分厘毫丝忽……”竟然就是通过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打出来的,算一个抄一个最后再验算、汇总,工作量到底会大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真是难以估量。

我在整理这笔账的时候第一步是把一个个“钱分厘毫丝忽……”变换成阿拉伯数字,再把它们录入到WPS电子表格,凭借着还不错的电子表格操作技能,横拉拉竖合合,一个个验算下来尽管不是全部“丝毫不差”,但也绝大多数是完全正确或相差极小的。

即使用最现代化的统计、汇总技术,算这些个数字也着实费了不小的劲,而在古代几个账房先生硬靠算盘就能算出这些结果,可见古代的算数学是个怎样的发达程度,也更能感受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的伟大。

三、古代计量学对文学发展也有良多贡献

财务看似只与一些数字打交道,但由财务产生的成语很博大精深,其实上文已经有意把“忽略不计”、“丝毫不差”加了引号,也是我在整理这些账目的时候想到了这些词,然后再细想,这些词或许就是来自古代的“财会学”。

此外,上文还提到了一个“渺”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熟悉的“渺小”关系一定不小;上文提到的最小单位是“糢”其实全名就叫“模糊”,是小数点后第14位(第一位按“钱”算),再往下是逡巡、须臾、瞬息、弹指、刹那、六德、空虚、清静……怎么样?是不是有很多词熟悉,现在也经常在用,是不是也更明白啥叫逡巡不前、须臾之间、瞬息万变、弹指一挥、一刹那了呢?

四、“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2)

拉丁化课本

鲁迅在《论语文改革》中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一个令人推崇、万分敬仰的大家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欺师灭祖、非圣诬法的话呢?

其实,在读了老县志这篇田赋后,也许真的会赞同这个观点。要知道,鲁迅那个时候都是繁体字,习惯上的书写方式也可能很大部分还都是竖排的,就像老县志那样的繁体、竖排、汉语数字(甚至大写数字),还没标点,读起来真的是要命得很,这样的汉字再加上这样的书写习惯,我们引以自豪的古文学真的没有什么竞争力,中国也许真的要“灭”了。

有幸的是,在经过汉字拉丁化与“季姬击鸡记”等多轮大战后,我们终于用上了简化字,再经过一场不成功的二次简化,最终成为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既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字之美、又便于应用的汉字体系。其中,自然也汲取了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等长处,再辅以英文字母、表格图纸这样表述工具,“汉字”,鲁迅所言的“汉字”,其实已经“灭”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必“不亡”。

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3)

季姬击鸡记

五、史官应向账房学习

作历史工作,讲究坚持实理、秉笔直书,在汗牛充栋的史料当中摘抄、记录、整理、编纂等文学工作量十分庞大,这一点与账房先生在跟数字打交道时非常相似。

通过阅读、整理老县志这篇《田赋》,最终的合计数字计算出的结果与那时账房先生计算的结果相差之小“微乎其微”(是不是又一个财会成语?)。然而,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版县志十多处的笔误,有的是“每亩征银”写成了“每两征银”这样的小误,也有“七百四十六两七钱三分”写成了“七十四两六钱七分三厘”相差十倍这样的大误。

尽管文字量之大些许笔误在所难免,但既然做文字工作,特别是历史文字工作,都应该学习账房先生那种账清目明、丝毫不差的精神,尽力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

整理史料,完成一次与古人对话,收益良多,与众分享之情难抑,其中对原文的修订依据的只有上下文的相关数字,或许原史编辑之时还有其他佐证,勘校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以敬古之心,尝试对史料整理,实为传史之衷,不妥之处仅供参考。

关子卖完,上《乾隆十六年鸡泽县土地征银账目单》:

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4)

土地增值税征收实施细则(一份来自270年前的鸡泽土地税征收清单)(5)

史料原文及整理情况请参阅本期第二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