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娃买辆摩托车(孩子18岁成人礼希望我们送一辆5万多的摩托车)

给娃买辆摩托车(孩子18岁成人礼希望我们送一辆5万多的摩托车)(1)

16岁男孩,向父母提出在18岁成人礼时,希望送一辆五万块钱的机车,父母:①、觉得超出经济生活能承受的范围。②、觉得孩子不懂事,要这么贵的东西。③、孩子骑这样的车,作为父母会担心安全问题。

机车到底买还是不买?个人认为有两个问题:①、买不买的问题?②、孩子为什么会向家里提出这样的生日愿望? (一)、买和不买:将心比心,如果换成是杨老师,父母都是农民,从杨老师的视角来看,希望父母直接拒绝我,因为它远超于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而言,买一辆机车花这么多钱,确实也有经济负担,对普通工薪家庭关于买和不买个人建议:可以直接拒绝。但是拒绝后面不要加小尾巴。比如:你这么大孩子了一点也不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口就要5万块钱的机车,提出这样的愿望,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有没有想过家庭条件?有没有想过你这么说合理不合理?不懂得孝顺和感恩父母。不去抱怨和评判孩子的行为。可以直接拒绝,比如:家里条件有限买不起,你的生日愿望恐怕我们满足不了你,你们换一个愿望,爸妈可以用心用情的给你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你成人了,我们都为你高兴。换一个自己经济能承受了的,又健康又安全又能给到孩子正面的、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又有纪念价值的生日礼物。

(二)、孩子为什么会要买五万块钱的机车?①、孩子真的很喜欢,特别痴迷(真爱)。孩子就借这个机会斗胆向父母提出这样的生日愿望(平时提,父母不一定会答应)。②、不仅仅是机车的事,平时孩子也可能会给父母要这要那,可能会有一种匮乏感在起作用(心里面有一种匮乏,是一种感觉),以前有家长和孩子分享的经验:已经吃饱了但是还饿,还想吃,都已经吃撑了但是还饿,有时候不知道吃啥,就想吃。类似于这样的匮乏感,这种匮乏感可能是情感上的匮乏。例:母亲把好吃的留给我,把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且能敏锐的捕捉到我的感受,比如:家里有好吃的母亲就会说我不饿,你吃吧。妈妈经常委屈自己,满足孩子,在这种亲子关系里,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放在第一位,这种互动模式长大的孩子,也会把他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在吃东西时,也会关注她吃好了没有,也希望她多吃点)。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你在食物上和物质上少穿一点,少用一点,也会把爸妈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影片《有情饮水饱》人与人之间如果情感和感受放第一位,人和人在一起哪怕喝水都觉得很满足。借由妈妈给我传递的感觉,也一直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孩子(特别在意孩子的感受),孩子也特别在乎大人的感受。孩子现在高二,手里有八万多块钱,但是从来不乱花钱,孩子曾经跟初中老师说过,跟别的孩子不一样,自己是一个爱比较足的孩子。 对人内心的感受有的家长把它放在第一位,有的放第二位,有的放第三位,有的放第四位。假如我们愿意把他放到第一位,比如:①、孩子说不上学了,孩子难受不难受是第一位,上不上学是其次的,有的爸妈觉得上不上学更重要,之所以孩子遇到什么事,他难不难过,听一听就过去了。②、孩子考砸了,有的爸妈把有沮丧的心情、挫败感放第一位,有的爸妈把孩子玩手机、不认真、不专注、坏习惯、不听话、或者下次怎么让孩子考的再好一点,把这些方到第一位。如果我们把他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他也会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如果孩子是匮乏感导致的,我需要买五万的东西,这样更能彰显我的价值,从物质上能获得心理满足,家长就需要考虑一下,杨老师刚才说的这些经验。这么大了16岁的孩子对家长比较难的地方,孩子已经匮乏了,就是希望通过物质来满足自己,会形成很强大的惯性(这种匮乏感不是一天两天,是很长时间了),就像高铁一样,有速度,有惯性,换句话说: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五万十万二十万真的给你开口了。 家长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孩子的安全和风险。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借由物质把情感传递过去。在具体的事件当中,我们更在乎孩子的内心感受。

例子:假设杨老师儿子要一个五万块钱的机车,他要东西,首先考虑的是孩子想要,以前想要手机Mate9,当时有M20就买了,不是希望他跟人攀比,是特别想给他再好一点的东西。买一个M20的手机,是觉得你佩戴上更好的(我是真的觉得),不是什么教育方法、手段、策略。也不是买一个好一点的手机,非得让他考到第几名,是真的稀罕这个人。 假如孩子要一个五万块钱的机车,如果条件允许,甚至想给他买一个十万块钱的,觉得十万块钱的更能表达我的心意,另外十万块钱的比五万块钱的更安全,比如:他要个3000块钱的助力车,我第一反应是看有没有一两万的、四五万的,如果我能承受得起,我就希望买质量好点的、安全系数更高的。 孩子上高中,他们学校允许骑电动车了,他希望给他买一两千块钱的电动车,我给她买了个雅迪里面最好的,我觉得那个特别重、也安全。想去表达这样一份情感,真的你会在意孩子的感受、安全和健康,还想通过这样一份礼物去表达给他。 孩子为什么要这么贵的东西?并不是孩子不孝顺,如果是内心的匮乏感导致的,我已经吃过饭了,但是还饿(跟某种心理因素有关),但是再吃一遍,已经吃撑了还饿。如果是这种原因,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三年,五年,十年),我们一点一点的把孩子心里面的小黑洞给他补上。这样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意义很大。如果不能把这个黑洞堵上,她买多少东西,对物质的需求这一生都满足不了,就像吃东西一样,吃饱吃撑,永远都觉得饥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