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明素养的故事(谦逊和善的古代循吏)

古人文明素养的故事(谦逊和善的古代循吏)(1)

古代循吏对个人修身极为看重,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谦逊和善。中国传统官德发展源远流长,循吏是官德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在个人仕宦生涯中,为了达到一种理想化的为官状态,将自己的言行置于更高的道德背景下,展示谦逊和善的儒家风采,润滑僵冷的人际关系,增强个人魅力,提升为官的品位和境界,显示出循吏独有的精神风貌。

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和

随着职位的晋升,如何能在更大平台上,合理地支配资源,科学地筹划事项,细致地协调各种关系,是一项重大命题。这道命题能否做好,须配以谦逊和善的道德品质,才不至于心态膨胀、追求奢华,滥用权力,以至于危害社会。

汉朝有一个官员叫郑当时,汉景帝时期,当过太子舍人;汉武帝时期,逐渐升迁到九卿的官位。这时,他更为谦逊待人。对待客人,一视同仁地加以热情接待。他经常告诫门人:“客至,无贵贱亡留门者。”对待下属,非常注意沟通方式,“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怕伤之”。

西汉后期的思想家刘向,校订古籍,研究学问,希望将儒家理念渗透到为官中。在他的好学之风影响下,其子均学有所长、仕宦有位。他的小儿子刘歆继承刘向的学问传统,在六艺、诸子、诗赋、数术等方面均有建树。刘向对刘歆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其取名也颇费了一番心思。《诗经·大雅·生民》中有一句话:“履帝武敏歆”,其中“歆”是感动的意思。刘向希望刘歆能够作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刘歆也不负众望,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很年轻的时候就担任了黄门侍郎这一显要官职。

为了助推刘歆更好地平稳发展,刘向写下了《诫子歆书》。刘向从有道德基础的人才能够得到福报这一立论高点进行阐释:“若未有异德,蒙恩甚厚,将何以报?”然后,引经据典地加以说明,职位越高,越要保持谨慎态度,更何况职位一般呢?刘向谆谆告诫刘歆:“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显处也。新拜皆谢,贵人叩头,谨战战栗栗,乃可必免。”刘向所提倡的“敬慎”理念在这篇家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刘歆能够做一个“色思温、貌思恭、忿思难”的儒官。

当然,地位越高,态度越谦和,并不代表循吏没有原则据守。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万历时期名臣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能够大胆荐赏在抗御蒙古战争中作战勇敢的辽东总兵李成梁之事。张居正对朝廷言:“成梁屡立战功,忠勇为一时冠,加以显秩,此鼓励将士之法也。”在张居正的建议下,朝廷封赏李成梁为宁远伯。不久之后,李成梁为了报答张居正的推荐之恩,派人给张居正赠送金钱,被张居正拒绝:“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张居正地位虽高,但是没有丧失一定的原则,展示出应有的风采。

身份越尊,做事越低调

身份尊贵,有摆排场的资格,有炫富的条件,然而古代循吏能够定心持身,追求低调的行事风格,从严要求自己,在臣僚中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显示出被后人称赞的为官品格。

古代循吏随着功勋的建立,身份越为尊贵,然而,做事却越为低调和善。北周将军达奚武久在军旅,屡建奇功,在朝廷中身份越来越显得尊贵。他身居要职,却“不持威仪”“行常单马,左右止一两人而已”。他的朋友认为他这样做显示不出将军的威严和排场,对他进行劝说:“公位冠群后,功名盖世,出入仪卫,须称具瞻,何轻率若是?”达奚武回答道:“子之言,非吾心也。吾在布衣,岂望富贵,不可顿忘畴昔。且天下未平,国恩未报,安可过事威容乎。”出身布衣的达奚武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已经觉得非常荣幸,况且“天下未平”,自己没有更好地报效国恩,怎能计较个人的排场问题呢。

晋代的刘寔在年轻的时候非常贫穷,卖蓑衣以自给。等到他后来做了大官,“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这在当时朝臣互相攀比、竞相追求奢华所营造的社会氛围中尤显独特,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流:“虽处荣宠,居无第宅,所得俸禄,瞻恤亲故。虽礼教凌迟,而行己以正。”当时,石崇、王恺斗富,何曾日食万钱,身处当时那种社会氛围而不染,为当时政坛注入了强心剂。

资格越老,说话越客气

年纪、资历、阅历铸就的资格,会成为推进事业的强力剂,也会成为抱残守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元代的史天泽因其兄死国事,代理其兄行使职权。然而,史天泽没有因为自己的长辈身份,而忘记引荐自己的侄子史楫,面见元太宗时说自己在暂行其兄之职权,“今楫已成人,乞解职受之”。史天泽不仅没有摆资格,而且还能主动让官,得到元太宗的赏识:“今之争官者多,让官者少,卿此举殊可嘉尚。”随后,元太宗分别授予史天泽和史楫不同的官职。

经历朝争祸患,隐匿山中,待新主召见,始被重用,这样的人应该说是老资格了,然其言语措辞,稳妥审慎,令人尊敬。杜根就是这样的循吏。汉朝邓太后临朝的时候,杜根为郎中,向邓太后谏言让太子亲政,触怒邓太后,被邓太后处以极刑。非常幸运的是,杜根侥幸逃了出来,隐居山中15年。等到汉安帝亲政,杜根才被重用。有人问杜根,你的朋友也有好多,为什么15年中,你只隐居山中,而没有选择投奔亲友呢?杜根担心“祸及亲知”而忍于山中。平和的言辞,显示出他隐忍山中,只待国家昭雪,有机会能再次报效国家的心志。其言没有怨恨和激愤,忠诚之心可见一斑。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石志刚 原标题为谦逊和善的循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