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繁殖栽培技术发展(我国牡丹繁殖栽培研究进展综述)

我国牡丹繁殖栽培研究进展综述

_徐一丁

牡丹(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属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根据花的颜色,可分为上百个品种,其中,以黄、绿、肉红、深红、银红为上品,尤其以黄、绿为贵。牡丹花有“国色天香”之称,唐代刘禹锡有诗: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清代末年,牡丹就被作为我国国花,并广泛栽培,早已引种世界各地 。

1 牡丹栽培类群

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均原产我国,可分为 4 个种、5 个野生种、1 个栽培种。牡丹组共 9 个种(见图 1),分为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从形态特征到生态习性都有显著差别,均为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种质资源,不仅可作为育种原始材料,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及经济价值。

牡丹繁殖栽培技术发展(我国牡丹繁殖栽培研究进展综述)(1)

图 1 9 种牡丹品种

牡丹栽培类群: (1)中原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为栽培中心; (2)西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甘肃黄土高原区,以兰州、临夏、临洮、陇西为栽培中心,主要由紫斑牡丹演化而来,又称紫斑牡丹品种群; (3)江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上海、南京、铜陵等地为栽培中心; (4)西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及西藏东南部地区,以四川彭州为栽培中心; (5)国外牡丹品种群:主要有日本牡丹、欧洲牡丹、美国牡丹、法国牡丹四大品种系列。

2 牡丹繁殖领域研究简述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信息源,同时,参考《中国牡丹》《中国紫斑牡丹》等书籍,检索时间设置为1990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 月 1 日,设置关键词“牡丹” “繁殖”,检索核心期刊,共计 502 篇。得到检索结果后,人工进行复查和纠错,删除重复文献及简讯、科普类文章,最终统计得到 396 篇文章。同时,参考引文格式,对所有文献对应的作者、作者单位、篇名、发表时间、相关学科、研究趋势等进行数据分析。

2.2 数据处理分析

2.2.1 牡丹繁殖研究总体趋势。关于牡丹繁殖方面的文章发表数量逐年增多,但波动较大,总体呈现 3—4a 为1 个周期且折线上升的趋势。推测可能与牡丹的研究周期有关,牡丹 1 年开花 1 次,花期较短,有些试验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得出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牡丹研究关注度不断增加,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发表论文数量总体呈折线上升的趋势。

2.2.2 牡丹繁殖主要研究方向。统计文献关键词,出现“牡丹”的有 71 篇;出现“组织培养” “繁殖”的均有 21篇;出现“紫斑牡丹”的有 18 篇;出现“生根”的有 13 篇;出现“嫁接” “栽培种植资源” “扦插” “快速繁殖”的有 10篇左右;而“油用牡丹” “药用牡丹” “引种”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少。由此可知,牡丹繁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组织培养、紫斑牡丹繁殖及牡丹根的萌发、嫁接、扦插等常规繁殖技术方面,而对于油用牡丹、药用牡丹、引种新优牡丹的研究较少,这些属于牡丹研究的新兴领域,预测将来文献数量将得到增加。

2.2.3 牡丹繁殖研究关联度。与牡丹繁殖研究关系紧密的关键词为“紫斑牡丹” “栽培” “嫁接”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等。由此可知,检索的“牡丹繁殖”与“紫斑牡丹”研究、牡丹的组织培养、牡丹的快速繁殖等方面联系紧密。

2.2.4 牡丹繁殖研究主要学者与机构。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是成仿云,共 6 篇;钟原 5 篇;彭东辉、张秀新、张启翔、王华芳等学者发表 3 篇,总体上来看,对牡丹繁殖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统计分析发表文献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发布文章最多,为 32 篇;河南农业大学其次,为 8 篇;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发表的文献也在 5 篇以上。原因是北京林业大学在牡丹繁殖方面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科技储备,其他单位与其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河南农业大学位于其次,说明“牡丹之乡”十分重视牡丹的研究发展,其具有中原牡丹主产地的片区优势。

2.2.5 牡丹繁殖研究层次与学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占比最大,为 35.67%;工程技术(自科)占比其次,为 30.9%;专业实用技术(自科)第三,为 22.75%;行业技术指导(自科)占比 10.2%;其他方向合计不足1%。因此,关于牡丹繁殖的研究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绝大部分为基础与应用技术和探索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指导介绍。牡丹繁殖研究涉及的学科较为广泛,包括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林业、生物学、农艺学、中药学等,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园艺学,为 339 篇,为 85.82%;其次是农作物,占比 6.08%;再次为植物保护,占比 2.78%。所以,牡丹繁殖研究主要集中于园艺方面。

2.2.6 牡丹繁殖分析研究方法。在牡丹繁殖领域,运用科学评价方法的文献较少,主要有关联作图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共 5 篇。在多品种牡丹繁殖特性和生理特性评价等方面应用较多,其他方面应用较少,研究牡丹繁殖方面仍需引入分析评价方法。

3 牡丹栽培领域研究简述

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信息源,同时,参考《中国牡丹》《中国紫斑牡丹》等书籍。检索时间设置为1990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 月 1 日,设置关键词“牡丹” “栽培(不含繁殖)”,检索核心期刊,共计 2134 篇。得到检索结果后,人工对其进行复查和纠错,删除重复文献及简讯、科普类文章等,最终得到研究共 1520 篇。同时,参考引文格式,对所有文献对应的作者、作者单位、篇名、发表时间、相关学科、研究趋势等进行数据分析。

3.2 数据处理分析

3.2.1 牡丹栽培研究总体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关于牡丹栽培方面的文章发表数量总体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具体来看,1999 年前,牡丹栽培方面的研究呈现平稳态势,年发表量为 20 余篇;1999-2002 年,牡丹栽培方面的研究文章数量大幅增加,原因推测是新的栽培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和大众对牡丹关注度的提高。2002 年后,总体呈缓慢上升、偶有波折的态势,对牡丹栽培的研究仍保持较大关注度。

3.2.2 牡丹栽培主要研究方向。统计分析文献关键词,出现“牡丹”的有 300 篇;出现“栽培” “栽培技术” “油用牡丹”的均为 50 篇左右;出现“引种”的有 39 篇;出现“紫斑牡丹”的有 33 篇;出现“品种”的有 30 篇;出现“光合特性” “促成栽培” “亲缘关系” “花期调控”的有 10 篇左右。说明牡丹繁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栽培和栽培技术、油用牡丹栽培、紫斑牡丹栽培、引种等方面,而对于花期调控、盐栽、光合特性等研究较少。

3.2.3 牡丹栽培研究关联度。与牡丹栽培研究关系紧密的关键词为“油用牡丹” “引种” “栽培技术” “品种” “紫斑牡丹”等。由此可知, “牡丹栽培”方面的研究与油用牡丹、紫斑牡丹、牡丹栽培技术、牡丹引种等方面联系紧密。

3.2.4 牡丹栽培研究主要学者与机构。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是成仿云,共 18 篇;王莲英其次,为 16 篇;袁涛第三,为 12 篇;侯小改、张秀新、陈平平等学者发表 8 篇文章。统计分析发表文献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发布文章最多,为 79 篇;河南科技大学其次,为 32 篇;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位居 3、4 位;河南省洛阳市牡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也有一定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在牡丹栽培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原因是其身处一线大城市和全国最高级别绿色学府的资源优势及以成仿云教授、袁涛教授为主的科技研究人员的人才优势,同时,也反映了北京林业大学对牡丹研究的重视程度。在牡丹主产地的科研机构,为了保证牡丹的品种优势和经济效益,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3.2.5 牡丹栽培研究层次与学科。文章的研究层次分布,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 占比最大,为33.28%;工程技术(自科)占比其次,为 30.00%;工程技术(自科)第三,为 23.07%;行业技术指导(自科)占比9.12%;其他方向也有研究,但文献量不足,都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关于牡丹繁殖的研究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主要分为 3 个方向,分别是为基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栽培工程技术的探索研究、相关专业使用技术的研究和指导介绍。牡丹栽培研究涉及的学科相对广泛,主要集中于园艺、农作物、植物保护、林业、生物学、农艺学、中药学等学科。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园艺学,为 1209 篇,占比 76.47%;其次是农作物,占比 14.17%;再次为植物保护,占比 3.73%。所以,关于牡丹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园艺方面。

3.2.6 牡丹栽培分析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发现在牡丹栽培领域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文献较少,主要有 GIS 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共 5 篇。根据对分析内容的查阅,得知其在多品种牡丹栽培特性和生理特性评价等个方面应用较多,其他方面应用较少,因此,牡丹栽培方面的研究仍需引入分析评价方法。

4 牡丹栽培领域研究简述

经过此次搜集分析,发现关于“牡丹的繁殖与栽培”方面的研究具有以下规律:第一,总体上,这些年来对于牡丹繁殖与栽培的研究力度和关注度正在增加。1999年后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上升趋势减缓,但仍保持上升态势。第二,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教育科研单位,说明这些科研单位具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人才优势。但由于地缘优势,有些小的科研机构也在某些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如河南科技大学。突出的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北京林业大学,成仿云教授的研究领域和深度均领先于他人,并著有《中国牡丹》《紫斑牡丹》等著作,袁涛教授、钟原老师、王莲英教授也有一定深度的研究。第三,对“牡丹繁殖与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优牡丹引种,牡丹的组织培养和繁育,紫斑牡丹、油用牡丹栽培,栽培繁殖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等方面,对于油用牡丹繁殖,牡丹花期调控等方面相关研究较少。第四,在“牡丹繁殖与栽培”的研究层次中,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然科学)为主导,工程技术(自科)、工程技术(自科)等作补充研究,研究学科目前仍以园艺学科为主。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预计牡丹繁殖栽培方面的研究仍会保持一定热度,其研究方向将转向新优牡丹品种育种繁殖和高分子生物化学的跨学科交叉上。北京林业大学仍处于牡丹繁殖栽培领域的主导地位,相关研究机构也在逐步加强对于牡丹的研究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