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的典故及具体由来(诗词中的典故二)

古代用来书写的材料很多,从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发展到竹简、木简、布、绢帛,最后到纸张普及。春秋战国时期,用来写字的材料有竹片和木片,窄一点的叫竹简和木简,宽一点的叫木牍。它们有不同的规格长度,一般用来写书信的木简长约一尺,所以信札、书简又被称为“尺牍”。后来发展到用绢帛来写字,白色的绢帛等织物被称为“素”,所以书信也被称为“尺素”。

这里要说明一下:古代的一尺与现在的长度不一样,而且每个时代都不尽相同,大约在0.15~0.30米之间。

尺素,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意思是让人把鲤鱼形状的书信盒子打开,从里面取出写在素帛上的书信。

这里“烹鲤鱼”可不是把鲤鱼做成美食,而是指收到亲友的书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意思是承蒙朋友一直记着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技艺,还写来书信问候病情。

诗句的典故及具体由来(诗词中的典故二)(1)

北宋•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想给心中挂念的人寄出信件,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可是青山绵绵、碧水茫茫,不知道伊人何处,满腔的情愫去哪里诉说?相思终究成空。这首词颇负盛名,前面那几句更可谓千古佳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远方的朋友纷纷寄来书信慰问,可是这些问候与劝慰反而更增加内心的愁恨,堆积起来无法消散。

宋•王之道《满庭芳》:" 烦双鲤,频将尺素,来往寄江流。"

只能麻烦装信的双鲤鱼,来来往往,把双方的音讯和思念在江水河流中频频相送。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暮春》:“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书信应该寄到哪里去呢?故人行踪不定,也不知道现在到底在哪个地方,思念无凭空叹息。

清•纳兰性德《临江仙•孤雁》:“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想要用书信把满怀的忧愁寄走,可是忧愁太多太长太容易变换,只能对着孤灯,眼泪长流。

装书信的盒子为什么做成鲤鱼形状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姜太公在渭水岸边垂钓时,钓上来一条鲤鱼,剖开鲤鱼的肚子,发现里面有书信预言他以后会受封,结果应验了。后来鲤鱼就成为传书的祥物,人们寄送书信的时候,把书信装入两片鱼形木板中,作用相当于现代的信封。因此,书信又被称为“双鲤”或“双鱼”。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我仰望洛阳的云,你背靠长安的树,我们两人分别太久、相隔太远,没想到你还能寄来书信,殷勤探问,虽然只是薄薄一纸,却让我倍感温暖。

南宋•范成大《怀古亭》:“朝来写得故人书,双鲤难寻雁亦无。”

准备寄给朋友的书信一早就已经写好,却找不到可以传送书信的人,既没有双鲤寄情,也没有鸿雁传书,该怎么传达这份问候与情谊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