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冬月(冬至史话)

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冬至,又叫冬节、亚岁、长至节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在冬月(冬至史话)(1)

冬至过节的习俗,最早起源于西周,正式成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沿袭至今。最初的冬至节,如同现在的春节一样被重视。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逐日加强,代表下一个日月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岁首)。《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周秦时期的先民,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祭祖与贺岁等仪式,庆祝新的一年到来。自汉武帝推行夏历(即农历)之后,才出现了专门的春节,但冬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向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称为“贺冬”的祝贺仪式,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云:“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节成为“国家假日”,全民休息,愉快地度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冬至当天,地方官府还要在辖内选取多才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与民众同乐,热闹的场景不亚于过年。

古时的冬至,最重要的习俗莫过于祭拜活动,上至宫廷贵族,下至乡野平民都非常重视。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了冬至祭祀的习俗。《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病。唐宋以来的历代皇帝在冬至这天都要到郊外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称为“冬至郊天”。百姓在这一天也要向父母尊长拜节。旧时,在一些地方过冬至,媳妇要亲手为公婆做一双新鞋袜、袜底、袜垫,并绣上吉祥图案以示孝敬之意。还有地方用九层“冬至糕”祭祖的传统,在糕上多用糯米粉捏成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形象,用以祭祖,以示敬怀之意。

在南北朝时期,过冬至还非常流行一种具有浓厚文化意蕴的“数九消寒”民俗。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古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已经到来,与“数九”相关的有“画九”和“写九”等娱乐活动。

“画九”是从冬至这天起,开始在宣纸上画梅花,每天画一片花瓣,每九天画出一朵梅花,八十一天正好画出九朵梅花,九九八十一,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写九”是从冬至这天起,开始书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字九划,一天一划,共计八十一天,正好完成一幅双钩描红书法的消寒图。一些古代文人和士大夫还热衷于另一种娱乐活动,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是最早的教师节。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南宫县志》记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如八月二十七日礼。奠献毕,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释菜先师”即为一种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属礼先师孔子。冬至当日,许多地方的私塾学生要向孔子画像行跪拜礼,并向教书先生敬酒,以示尊敬和酬谢。

冬至更是团圆节。国人最重家庭观念,冬至节也是一家团圆的重要日子,全家族的人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会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不胜枚举。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吃汤圆也是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饺子”“汤圆”等是冬至必备的食品,都意味着“团圆”“圆梦”“圆满”。(文图:米广弘 文化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