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人旧识(新正忆旧)

《老漳州记忆》27

(写于2022年2月1日)

过年,是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闽南人叫法不一,漳州人叫“新正”(jiaN,与正在的“正”同音),厦门人常说“正月”。当年读到课本里鲁迅的《祝福》,有一句“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啦”,才知道“新正”并非漳州土话,觉得闽南话平时“鼎”、“箸”等表达与古汉语相同的地方比比皆是。过年的习俗历经千年,古称元旦,民国后才改叫春节,也就百来年历史。

今天正月初一,新春佳节,又是新历2月1日,恰逢双一号,这并不多见,19年才一回,上次是2003年,下次要等到2041年。农历受太阳回归年和朔望月双重影响,所以每年春节或早或迟,这辈子春节最早是1966年的1月21日,2023年也来得早,初一在1月22日;最迟是1985年的2月20日,前后相差整整一个月,所以用民谚“冬节乌,年暝酥”来预测春节的天气怎么能准确呢?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1)

月相变化

昨天是除夕,北方说大年三十,闽南人却叫“二九暝”,两种说法好像都有道理。除夕是“二九暝”,还是大年三十,没有规律。一个朔望月周期是29.5天,“朔”就是初一,是人们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时刻,“望”就是十五,是满月的时刻,农历月份也分大月小月,来保证每月初一是朔日,月末就可能是29或30日。上一次除夕是“二九暝”的年份是2016年,已经连续五个年头都是大年三十。2023年是“三十暝”,但接下来的几年当中,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2029年连续都是“二九暝”过除夕。

小时候大家都挨过饿,穷人家的伙食更是不好,不少人家就用放在盐罐里的一块肥肉擦一擦锅,就当炒菜放了油,平时鱼肉更是少见。一年中只有“新正时”才可放开肚皮吃个痛快,才有机会见到满桌的大鱼大肉,因为大家都怕“妖精”(饿正月)。所以小孩子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再穷的人家也要炊粿(蒸年糕),还都要“烰肉炙儿”(油炸肉丸),此时家家户户都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磨米做粿小孩子最喜欢参与。磨米,闽南话叫“挨米”,那时不少人家里都有石磨,石磨上下有两个磨盘,磨盘中心塞有木头削成的磨心,做为磨盘的轴心,所以才有将家庭主妇比喻为承受家里各项矛盾的“磨儿(仔)心”的说法。上磨盘有个圆洞,浸过的糯米或赤米,用小勺连水一起加进这个小孔,圆盘侧面凿有一个方形的洞,可敲紧一个有小圆洞的木柄,木柄上面架个丁字形木推手,相当于蒸汽机的曲柄,把手臂的往返运动,变成石磨的转动。丁字形木推手两端用绳子缠在屋梁上,支撑平衡。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2)

石磨“挨米”做粿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3)

磨盘成古董

石磨可以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干粉或浆。通常由两个圆形花岗岩石头凿成。磨盘分上下两层,相互接触面都凿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石盘中间,沿着纹理向外推移,在滚动中被磨碎,形成粉末。做粿一般用湿法“挨米”,要加水滑润,只有加工米麸才是干法作业,祖辈曾专门手工“挨糕仔麸”提供给各糕饼店。

做粿要先备好米,咸粿用赤米,甜粿用糯米,都先要浸米,这样磨的时候才容易磨成细腻的米浆。随着石磨转动,米浆从磨盘中间慢慢“垂”(流,音suei)出,沿着石沟流到石磨嘴,磨嘴扎有一个用来装米浆的米袋。所有赤米糯米分别磨好后,还要仔细洗刷石磨,掺有米浆的水也要回收不会浪费。做甜粿的米浆扎好后,要在上面压上磨盘,让水分渗出,半干的米浆叫“粿粹”,先用手揉成团,在手中捏成豆包粿原型,包上竹叶,或用香蕉叶、竹叶做衬底,做红龟粿。

这时家家大锅大灶大柴大火,上面架上层层大蒸笼,咸粿米浆直接倒进铺有粿巾的最底层蒸笼,上面各层放甜粿、豆包粿、发粿。孩子们期待大功告成吃上第一口。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4)

漳州豆包粿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5)

蒸笼“炊粿”

孩子最不喜欢的过年活动就是去排队买春节供应食品。为了让大家欢度春节,商业部门供应一些平时见不到的食品,有按户供应,有按户口的人数供应,有发票证,也有在购粮本、户口本、副食品供应本上加戳打钩,而且不在一个地方卖,小孩理所当然充当四处排队的生力军。我曾天没亮就去东市场排队买黄瓜鱼、买鸡鸭,在延安北路东方红食杂店买香菇金针、买味素粉(味精)。

儿时过新正另一件印象深刻的是迤(sei,逛)公尪街,正规叫做“游春场”。公尪街,专指南昌路从青年路到延安北路一段,作为商业街的历史始于明代,是漳州城最古老的游春场,当时叫探花街,是明代探花谢琏府第的所在,清初探花府为世袭一等海澄公黄梧所强占,街道也因此改名“公府街”,俗称“公爷街”,讹叫成公尪街。

每年春节初一至十五,布袋戏、人戏,攻炮城都在这里竞相上演,蚝仔煎、豆干面份(手抓面)、五香等各色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也多聚集于此,街上人头攒动,甚是热闹。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糖人、关刀、竹筒做的、越转越响的“风螺”,还有套在头上的尪(ang)儿头,都是孩子所爱。后来游春场迁至马道底体育场,也曾设在延安北路北段,公爷街延续数百年的游春历史也到此为止,逛“公爷街”成为老漳州人的回忆。

旧人旧识(新正忆旧)(6)

尪儿头(大头娃娃)

老家有个程姓邻居,围墙边摆满洋灰做的各样人头坯具,一到倚年,就会将这些坯具搬出,开始制作尪儿头(大头娃娃)。先用粗纸(草纸)沾水贴在人头坯具上,一层层、一处处都要贴上纸,有一定厚度后,让它晾干。再用锋利刀片从头具后脑勺切开,小心与坯具分离剖开,再用草纸沾胶水(只有这道工序用胶水)粘好切口,用刀挖开眼睛,嘴巴,上漆,栩栩如生的大头娃娃、孙悟空、关公等横空出世!制作方法类似于福州的脱胎漆器,这算不算一种“非遗”?等新正一到,邻居就将尪儿头在公爷街热卖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