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哪四位(清代当过行走的有明珠孙嘉淦等名臣)

随着许多影视剧的传播,清王朝的“上书房”、和“上书房行走”已经广为人知。

其实“上书房”是“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在道光朝之前,它叫“尚书房”,道光年间才旨令改为“上书房”。

但尚书房在康熙帝末期至雍正、乾隆帝时期,一度成为权力辅佐机构。乾隆朝后,尚书房的作用又日渐式微,并逐渐回归到皇子求学的处所。

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哪四位(清代当过行走的有明珠孙嘉淦等名臣)(1)

据说满清皇族喜欢用“行走”这词儿,大约是就是供驱使的意思。例如提拔某人当大学士,让他在军机处当差,皇上的谕旨一般会说:着赐某某阁大学士,赏某品顶戴,在军机处行走。说白了,这“行走”其实不是一个官职,只是说明这人在哪里供职,被认为是皇帝赐给大臣的一种荣誉称谓。

还有史料说。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其既非正式官名,亦非额设职官,只是一种差使,其人仍隶属在原供职衙门,俸禄待遇及升迁转补也按原衙门品级及俸次。

(剧照)

尚书房行走是荣誉极高的岗位,但失职渎职也难逃处罚。

史料介绍: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初七,乾隆帝偶查尚书房师傅入值门单,发现自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共七天里,所有师傅竟都没有到职,乾隆对此师傅失职和皇子皇孙逃学行为极为愤怒,遂将旷职师傅狠狠训斥一通,下令将两名满籍师傅的屁股各打四十大板,仍留上书房行走,以观后效。

一般都是弟子逃学挨板子,如今师傅逃教也挨板子,乾隆皇帝创造了清代历史记录。

事后,乾隆帝看到这些师傅不够敬业,长此下去,皇子学业荒废,事关甚大。不得已,把本已休致的清代山西第一名臣孙嘉淦召返入朝,委认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职,充任尚书房行走,专教皇子皇孙学习。

从事过上书房行走的,还有清代名臣朱珪、李鸿藻等。

而最后一位皇帝老师陈宝琛,十三岁中县学秀才,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

宣统元年(1909年),陈宝琛奉召重新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毓庆宫行走,当上了溥仪的老师,被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哪四位(清代当过行走的有明珠孙嘉淦等名臣)(2)

(图中右为陈宝琛)

当过“行走”的皇亲中,道光皇帝的五儿子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比较有故事。他没当过上书房行走却当过“内廷行走”。道光三十年(1850年)继位的咸丰帝奕詝是他四哥,因奕誴仅比咸丰帝奕詝晚出生六天。京城民间称为小五爷。

在咸丰元年,这位惇勤亲王奕誴被当上皇帝的四哥任命在内廷行走

但这奕誴粗略不中绳墨,屡次因有失礼节受到众人谴责。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奕誴由亲王被降为贝勒,罢一切职任,专门去上书房读书。一年后才恢复王位。

咸丰帝死后,他的嫂子(即慈禧)揽权听政,因惇勤亲王奕誴资历老、为人正道有威信也不敢小看他。有两个小故事,可见奕誴的性格: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得过一场大病,初愈的时候,为了替她遣闷,内务府曾经传唤了“落子馆”的几个姑娘,在长春宫演唱八角鼓。为此惹得惇王大为不满,一天在内务府朝房午饭喝了酒,正好奉懿旨召见,他便不顾礼节,穿着一件葛布小褂,将辫子盘在顶上,口中哼着“什不闲”小调,徜徉入殿。太监李莲英大惊失色,慈禧太后却心知心知惇王谲谏之意,却又无可奈何,只说了一声“五爷醉了”,命太监将他扶了出去。从此不再搞类似活动。

晚清四大名臣指的是哪四位(清代当过行走的有明珠孙嘉淦等名臣)(3)

还有一次,奕誴要给慈禧进献黄花鱼,敬事房的太监却对他提出无理要求。他便在慈禧召见时,亲自端了一盘鱼,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诧异相问。奕誴答道:“敬事房的太监要红包,不给不让送进来。臣没有钱,有钱也不能给他们,只好自己端了来。”慈禧太后闻听大怒,将敬事房的太监交付内务府杖责了一顿。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本栏目,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