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编钟出土于此,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

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南阳、信阳,南达荆州

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被称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荆楚名胜大洪山,风光秀丽,景观奇特。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

历史沿革

随州之“随”,其名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

战国史官撰写的《世本·作篇》记载:“随,作笙。长四寸,十三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

宋衷注:“随,女蜗氏之臣。”

为女娲氏、神农氏、烈山氏同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

是生存、繁衍于南方大洪山的土著氏族,赖以渔猎为生计,后来扩展至桐柏山区。

其中一支族“烈山氏之子曰柱”,“烈山泽而焚之”,开创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

崇拜“牛”“豕”图腾。

虞夏至商初,随人在中原建立“犀”方国。

从商代中期至战国末期,先后在随境有“厉”、“随”、“唐”三个诸候国建置都邑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四十人,其中“随”、“唐”封建随境。

从秦代至今的二千多年间,大部分时期或设郡、州,或置专署,成为江汉、鄂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战国末,楚灭随建县,秦汉因之。

晋设义阳郡

南北朝改设随阳郡,后又改为随郡、北随郡

北周设汉东、义阳二郡。

西魏随升为州,辖郡、县。

隋仍设州,后废州设汉东郡。

唐改郡为随州。

宋、元仍为随州。

民国后废州为县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湖北省三专区公署设在随县。

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赴大洪山巡视,故有“祭尧舜于九嶷山(即大洪山)”之说

西汉末,平林(今随州古城畈)人陈牧、廖湛举兵起义,号“平林兵,击溃王莽军,建立东汉王朝

晋太康九年,武帝司马炎封司马迈为随郡王、置随国

太安二年,义阳(今随州北境)人张昌聚饥民起义,立刘泥(立沈)为帝恢复汉朝,建元“神凤”

宋时随州还涌现出孟宗政、李庭芝、边居谊等一批著名抗金抗元将领、民族英雄

元末,梅丘里(今曾都柳林古城畈人)人明玉珍率众起义,后加入红巾军,入川后自立为帝,建国大夏

明崇祯十年,农民义军张献忠、李自成部克随州,建立了随州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政权,任汪鹭为随州牧

清咸丰五年,落湖里(今曾都区长岗镇)人赵邦壁举兵起义,克随州、德安等五个州府,建国后宋。

随州人林翼支、方维、谢石钦、李亚楠、吴少伯等近千人参加武昌起义,并担任军政要职。

革命时期的工农青妇运动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时期的随县“秋收暴动”成功,建立了三个苏维埃政权,湘鄂西、豫鄂皖两个中央分局扩大会议在随境召开

红四方面军从随南开始长征

中央鄂北特委机关设在随州高庙

抗日战争时期,随县是鄂豫边区抗战的指挥枢纽,中共鄂中省委、随枣地委、豫南地委、洪山地委均设在随州境内

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管辖十三县国共抗日联合政权在随县均川成立

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

解放战争时期,江汉区党委、江汉区行署、江汉军区和洪山地委、专署、军分区始终驻设随县。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3)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4)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5)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6)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7)

随州地势由南北渐向中部微缓倾斜。南、北、西部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中部为海拔百米以下的陂陀岗地,东南一隅为海拔60米左右的平川。

最高点为北部太白顶,海拔1140米,最低点为东南水出境处的河床,海拔47米,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五大区。

境内山以大洪山和桐柏山为脉,呈西北—东南向分布。

随州市河流众多,有名常流河139条,无名小溪不可尽数。可分为4大流域

府河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9.4%

淮河流域,约占全市流域面积的10%

汉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7.5%

漳水流域,占全市流域面积的3.1%。

有涢水、淮河、漳河、大富水等河。

主要支流是激水、漂水、滥水、均水、浪河、刘家河、长安河、清水河、游河、四十里冲河、三夹河等。

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随州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光荣称号。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传炎帝神农就诞生在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

曾侯乙墓与随州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8)

1978年春,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9)

炎帝神农与随州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0)

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1)

隋文帝杨坚和随州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2)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欧阳修与随州

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可以说随州是欧阳修成名成家的摇篮,他在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从4岁到22岁,这是人生成长的最难忘的时间段。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3)

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

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

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

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4)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5)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6)

炎帝神农故里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7)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8)

大洪山主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为楚北天空第一峰;海拔840米的火山口湖白龙池,为华中高山第一池;千年古刹洪山寺,为汉东佛教第一寺;枝繁叶茂、守望千年的银杏王,为中华银杏第一树。

随州洛阳镇古银杏群落居世界古银杏群落之首,以古银杏群落为标志的天人合一的田园风光,洛阳镇现有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70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8株。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19)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0)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1)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2)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3)

随州的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编钟出土地)(24)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