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公共属性如何保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

胡江霞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文旅融合的公共属性如何保障?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旅融合的公共属性如何保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

文旅融合的公共属性如何保障

胡江霞 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旅游景区包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方面,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光辉的聚集地。 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景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旅游景区逐 步成为民众满足精神文化享受的重要途径、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促进全民学 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文章以近年来文旅产业公共体系建设为视角,简析文旅融合背景下公 共文化体系的发展意义、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旅游热”得到广泛关注,民众对 旅游过程中的服务与文化体验要求越来越 高。“国风”的兴起让人们更加愿意前往山水秀丽、 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感受传统民俗风尚。文旅景点 人流量与文创收入显著增加,相关产业如交通、住宿 等也跟随着游客的增多而发展兴盛。然而,存在诸多 问题依然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文化内 涵浅薄、体现形式单一、人才资源不足、监督监管力 度不强等等。因此,保障文旅产业融合与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保障行业良性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要 求,也是国家第三产业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产 业融合发展更加有利于我国自然、历史、人文宝贵遗 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

文旅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逐步发展为社会 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兴盛也向社会 证明,文旅产业可以取得极大的经济效益,有潜力成 为地方、区域的的支柱型产业。如四川乐山打造的苏 稽古镇依靠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优势景观资源,打造古 色古香的木质仿古建筑、颇有年代感的石桥街道、沉 浸式的文旅体验。此外,各类小吃(如甜皮鸭、跷脚 牛肉,钵钵鸡,豆腐脑等)每年为地方发展带来的收 益也不可小觑。

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每一名游客都可以成为 文旅项目的“代言人”,对相关衍生文化商品产生兴 趣并购买,逐步加入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当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旅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对物质及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研究与整理,并 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中 国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魅力,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地 文化价值的实现,还可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增强地 域文化软实力。

文旅产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意义。社 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部分行业人力资源流失严 重,尤其在传统文化行业体现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 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濒危局面。而在有组织、 有趣味的文旅项目开展后,更多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和 技艺被人熟知,由此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中国 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使其得以传承。

有助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

文旅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华 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也是近年来博物馆热、汉服热、 传统技艺热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旅游的方式丰富多 样,用不同的形式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的休 闲生活中,使游客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 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民众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 自信心。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所面对的困难

急功近利

文旅产业融通需要的是时间、契合点、创意与专 业人才。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几年里,面对文旅项目成 功后所带来的的巨大经济效益,很多地区急功近利, 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文化基础,出现了文旅项目方 案套用,文化猎奇等现象。这些地区文旅融合产业仰 仗的文化根基并不稳固,以此为中心搭建的公共服务 体系就出现了秩序混乱、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急功近利,追求快速短期利益发 展。更有甚者,在破坏区域内自然环境风貌或无视文 物保护的情况下,强行开发、修复、建设文旅项目。

文化内容单薄,旅游形式单一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于社会经济腾飞、文化繁 荣、民众生活的丰富等大有裨益,但是当文化内涵与 展现形式没有达到民众预期要求,没有深度挖掘文化 内涵中的趣味性,就依然无法改变旅游走马观花的枯 燥模式,甚至会引发民众的反感而起到反作用,得不 偿失。文化本可以通过旅游延伸无限的可能,如:参 观、讲解、体验、歌舞演出、话剧表演、灯光秀等 等,但不考虑地域、文化、受众、创新等因素就无法 实现文旅融合的长期发展,搭建出让旅游者满意的公 共服务体系。

没有有效利用网络技术

在网络普及发展的现今,众多景点虽然加入了 “小程序”或“APP”等网络技术,但却没有真正发挥 科技力量。通过网络提前预约本是为了控制人流量以 营造更加良好的参观环境和参观质量,但有的景点在 网上预约后,依然要凭借预约二维码换票,还是不能 省略排队环节。在文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搭建公共 服务系统也要紧随时代潮流,应用网络技术优化旅 游流程,让民众省时省力,让信息化为文旅发展保 驾护航。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传统公共服务体系更多的偏向景点、交通、物 流、餐饮、住宿等实体服务供给,但是在网络服务发 展的今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空间、 建筑、景观、游览路线设计等基础服务项目,还需要 有涵盖总体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服务内容,以期构建 真正“以人为本”、创造时代浪潮的文旅产业项目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做好总体规划设计,盘活遗产资源

在文旅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的参与者有政府管理部门、文旅项目研发企业、景 点园区运营及各项服务支持企业等。其中管理部门做 好顶层规划,认清、盘活区域内自然、历史、文化资 源,做好产业研发报告,做好政策引导,并积极掌握 现今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新风尚,找到地区自身文 旅产业优势点与特色点,建立政府文旅服务信息咨 询、服务监督、意见建议征集等网络系统,注重总体 的旅游路线设计与旅游者体验方式方法,提升文旅产 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理念,从顶层保护文旅产业的有 序发展。

引入市场动力,打造创意产品

在打好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总体策略的基 础后,引入市场资源与人才,打造充满吸引力的文旅 产品就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的环节。让 深厚的文化传统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加以转换,让传 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如云南泸沽湖周边的民族习 俗游览,游客不仅可以进入少数民族人家的家中,还 可以体验到诸多节日娱乐特色,游客置身其中,感受 民族文化魅力;茶马古道表演秀,表演场地结合了多 种丰富的舞台灯光技术,让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 歌舞表演艺术为游客带来一场集观赏、娱乐、科普于 一体的文化艺术盛宴。

融入新兴技术力量,搭建文化服务信息平台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旅游行程中所 涉及的住宿、交通、景点、评价等都可以从网络中获 取。因此,完善文旅产品的网络综合介绍页面,及时 更新各旅游景区的网络平台,提供热情专业的在线咨 询服务,才能让游客在计划阶段就通过网络感受到景 区的服务能力与态度;另外,搭建文化服务信息平 台,有利于文旅产业的数据研究和长期发展,还能提 升游客服务感知体验。在小长假期间,人山人海的旅 游景点总是会登上头条被报道。怎样预测人流量、分 流人群,对游客出行时间、规划作出合理建议,这就 要依靠大数据监测、调查与人工智能的科技力量;最 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宣传效果不容小觑。比 如,随着近几年短视频的火爆发展,各大旅游景区借 助自媒体产业,将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带到了 广大网友面前,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 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政府提供的政策 保障与全局规划下,借助市场资源及优秀人力资源, 跟随新兴技术发展的潮流,搭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服务于民众,才能真正讲出中国故事,讲 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尹晖.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J].新闻战 线,2017(14).

[2]王学红.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以及 优化措施探讨[J].智库时代,2019(48):240-24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