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

松云伴鹤飞-1998-莫建成

每每谈及本土当代工笔花鸟,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当推莫建成、莫晓松父子。最近,从友人处觅得《莫建成莫晓松画集》一册,1999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两人前十年的作品,代表了莫氏父子的早期成就,这也是本文“看图说话”的依据。由于目前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仅我所见,谈谈对莫氏花鸟的一得之见。本世纪初,莫建成担任甘肃美协主席,偶尔在相关展览中看到他的作品,保持了和前期作品风格相似的恒定性。下面先从莫建成先生谈起。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

芦荡仙客-1999-莫建成

一、莫建成:如石韫玉

西北是瘠薄之地,“花鸟”并不繁盛,多为不知名的山花野草。在莫建成的审美思想中,自然不是全部,仅仅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换句话说,自然的灵光吸附在他的笔底,呈现出的是一个民族史诗般光风霁月的精神风范。看不到这一点,仅以一个画匠的标准衡量莫建成的作品,将注意力集中在构图、运笔、着色上面,认为他的画中规中矩,势必会严重低估它的价值。在我看来,其绘画造型正大、硬朗、厚实的一面,恰恰是他从地域文化的故实中,找到了承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正因如此,莫建成的花鸟画创作首开先河,对于本土艺术具有再造的重大意义。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卖弄小资情调或陷入个人隐修传统的花鸟画不感兴趣,这也不是他所追求的。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3)

玉兰-1997-莫建成

追溯莫建成花鸟画的形成,不外乎两大理论支点。

一是建立系统把握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诗画本一律”的理论框架,赋予中国艺术讲究“比兴”的功能性特点。钟嵘《诗品》的说法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文心雕龙·比兴》提出:“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很大。”在艺术创作中,“比兴”具有以微见宏的作用。譬如,《瑞鹤图卷》据传出自宋徽宗之手,半拉宫殿上仙鹤翔集。将自然万物的和谐趣味,以精绝的技巧转化为文化上的雍容华贵,还以帝王身份领袖群伦,在纸上营造出“万国来朝”的文化帝国。宋以后发展出的水墨写意传统,突出个性表现和修身养性的“比德”审美思想,典型的“四君子”题材最能反映士大夫的气节情操。在莫建成的意识中,这种沉淀在文化共识中的审美经验,化育情感的作用更大。

二是立足于本土人文理想的价值重构。一个画家对置身其中的地理文化环境,不可能无动于衷。莫建成的家乡陇西,自秦以来就以陇西郡知名于世,长期处于陇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历史的兴衰而风光不再。莫建成的花鸟画,从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上起步,利用比兴、概括、象征手法,选择具有文化含量的地域性素材,融入到中国文化的结构之中,重现宋画“丹青先于水墨”、富丽堂皇的文化气象。如果说宋代院体画以自然为宗,莫建成在创作中以历史为师,因为历史的辉煌在整体关照中才能获得,取法自然对他来说反倒是次要的。他的造型语言和题材元素,与传统绘画之规定别无二致。然而把文化尊严找回来和重塑本土文化精神,对莫建成来讲一体不分,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宏大愿景。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4)

幽居图-1989-莫建成

有了这份愿景,一种罕见的信念感贯穿其中,画面中出现的“大青石”,成为这种信念的坚强支撑,在孤寂和缄默中生发出一种力量,大大提升了感受的丰满度。翻阅画集,莫建成的作品计30幅,有“石头”元素的就占了三分之一。最早的当推《幽居图》,1989年问世,其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该作品满构图,配景的七八块大青石,也叫鹅卵石,描绘得磊落豪雄、安卧如仪。前景为粗大强壮的老干虬枝,其势如飞豹腾空;在树枝屈曲穿插的空隙间,几只雉鸟静静地守候着。全篇用罩染留白之法代替勾勒填色,造型霸悍,骨气内含,极富张力。树与石浑然一体,相得而益彰;尤其是大青石,以一种半隐的状态脉脉地诉说着历史和艺术的奥秘,这一指向在《幽薇怀古》中揭开了谜底。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5)

幽薇怀古-1994-莫建成

继《幽居图》之后,莫建成于1994年创作了《幽薇怀古》,成了解读前者和其它作品的一把钥匙。《幽薇怀古》这样题款:“昔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此薇而食之。”此典故被历代文人志士反复歌咏传颂,成为襟怀坦白、志节分明的象征。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首阳山,位于陇西县城西南部,莫建成自然熟知这一典故。《幽薇怀古》同样画了几块大青石,错落有致,石缝间冒出的绿薇,民间叫蕨菜,其状如“拳拳之心”,一只鸟落在石上,生动鲜活,看上去懵懂不知,也许在问:“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南宋李唐绘人物画《采薇图》,徐悲鸿推崇“为绘画史上的极峰。”莫建成的《幽薇怀古》,在我看来就是花鸟画中的《采薇图》。它使人想起诗圣杜甫避祸秦州(天水)写的纪行诗,其中有“充饥多薯蓣,崖蜜亦易求”之句,即便如此,最后不忘高歌“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可见蕨菜、薯蓣之食虽苦,却从中升华出抱志守节的人格气象,其磊落之胸襟,云雾苍茫终不能掩。莫建成的花鸟在整体关照中贯通历史、寄托遥深,成为承续“比兴”传统的当代典范。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6)

梦鸟随枝摇-1993-莫建成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7)

水仙-1994-莫建成

显而易见,此石头非彼石头,在西北的河谷溪流边最为常见。它不是古画中的怪石,也不同于当代花鸟画中经常出现的心有七窍、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它一点都不精巧,但沉雄有力,质朴、硬朗、浑圆、光亮,外圆内方,风神磊落。在古今花鸟画的构成元素中,这一配景的特殊性和唯一性,非莫建成莫属。它的出现如同压舱石,为其所有的作品起到了定调升格的作用。除上述提到的两幅外,出现“石头”元素的作品,还有《梦鸟随枝摇》(1993)《鹊飞山月曙》(1994)《叶红石碧》(1994)《水仙》(1994)《寒冬寄语》(1998)等。不惟如此,他笔下出现的题材物象,无不折射出“石头”的光芒,残荷,白梅,兰草,松鹤等,动静结合间,隐若有大青石细密而冷凝的质地,散发出“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神圣之气,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含蓄蕴藉。即便画面中出现的那些鸟雀,或站或卧,不类凡品,清丽脱俗,好似天外来客,带着无言的讯息,给人一种不胜寂寥之感。总之,莫建成的花鸟造型,因为大青石的存在,既显示了物体应有的重力,又强调了统一。统一带来了和谐与视觉上别有韵味的美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8)

叶红石碧-1994-莫建成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9)

残荷图-1998-莫建成

莫建成的花鸟画,一枝一叶总关情,无不丰饶、盛大而从容。鸟的顾盼、展翅,物的摇曳、拂动,在“动”的瞬间凝固为一种雕塑之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停止了,风不动,水不流,人心幻化如石、肃穆无声。在寂然凝虑中,真正的生命却如同潜流,在无边的静寂中悄然行进。莫建成的实践证明,尽管自然是一切艺术观察的基础,但真正伟大、美丽的作品是超自然的,而不是对自然的临摹。莫建成花鸟画风格的稳定性,是对“石头”的观察所导致的,是从“石头”的力量和“人籁”的纯化中来,从熠熠生辉的永恒精神中来。《松云伴鹤飞》中的松树如侠客列阵,仙鹤如利箭穿行,极富豪迈之气,都是地域人文精神的写照;和《幽薇怀古》一样,《叶红石碧》是莫建成致力于建构本土自身理想价值的另一杰作,让人油然而生“岁花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感慨。

总之,莫建成在创作中把作品视作梦幻,都是实现心中愿景的载体。在他的画中,“石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一个决定其艺术品质的符号。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0)

白梅-1997-莫建成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1)

竹雀图-1993-莫建成

二、莫晓松:水流花开

出道之初,莫晓松自然是子承父教,在硬朗、脱俗的造型基础上,很快有了自己的盘算和思考,空间的布局更强调平面化效果和设计意味。如他的《白露》(1999)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具象再现,致力于意境的营造,画中的白鹭因为圆月的出现,唤起了它们的思乡之情,画上方圆月所在的位置,既是视觉中心,也给麇集的白鹭指明了方向,白鹭怃然独立,脚下向画内延伸的水印,无形中缩短了乡愁的心理距离。《北去南来自在游》(1994)是《白露》的另一种形式,在明月和白鹭之间,横亘着矩形石块,显然是其父大青石的变形,鸟的弧线和石的直角、硬与柔的几何造型,通过晕染的肌理处理方式,让画面变得和谐统一,深远的空间和冷峻的姿态顷刻间就能诉尽乡愁。《河塘逸趣》(1995)用横向分割将立体空间平面化,赋予这一题材罕见的现代美感,但又充满大自然蓬勃活络的无限生机。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2)

白露-1999-莫晓松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3)

河塘逸趣-1995-莫晓松

莫晓松这一时期在形式上大胆实验,显示了画家难以抑制的、喷薄而出的巨大才情。包括上述作品在内,随便拎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都值得大书特书,经得起推敲和分析。《秋葵》(1995)用虚实对比和勾勒点染的手法,在团块布局中,将山水画的留白、云气引入空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金秋时分盛大辉煌的田野画卷。《梦随玉兰到院庭》(1997)用土黄与墨绿之间形成斑驳的色彩变调,在视错觉关系中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洁白如玉的玉兰点缀其间,显得愈发圣洁美好。《飘动的花》(1995)《晚风枝头老》(1995)《雨过清香发》(1996)枝蔓在穿插交错、回环呼应中渲染出浓烈的气息,作品借鉴敦煌壁画的装饰性趣味,加以抽象构成的方式,增强了画面简单而丰富的形式美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4)

飘动的花-1995-莫晓松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5)

北去南来自在游-1994-莫晓松

在莫建成手里光大的“比兴”传统观念,在莫晓松这里赋予了当下的意义。作为一个画家,“要树立起应该用眼睛观察自然,用头脑作为表现手段的、有机的感觉理论。”这也是塞尚所表达的观点。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莫晓松的《河塘逸趣》,是一个基于感性的开放文本。画中河塘的形式趣味、水鸟的排列组合、色韵的冷逸处理等,完整地构成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形式链条。这种经过心灵和理智加工的审美方式,除了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离不开对外在事物的感觉和内心活动的反省。通过《河塘逸趣》这幅作品,莫晓松在对自然的惊奇发现中,进一步确认了对自我的肯定。收入画集的《大漠秋风沙》(1993)《河西九月天》(1992)是同一观念的最好实践。当时莫晓松不及而立之年,青春的苦闷和天才的激情碰撞在一起,笔下就会自发地折射出强烈的生命之光,而且跟个人遭际、现实处境的结合又是如此紧密。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6)

大漠秋风沙-1993-莫晓松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7)

河西九月天-1992-莫晓松

《大漠秋风沙》和《河西九月天》两幅画,二只鸟,形单影只,一只在决绝地飞翔;一只缩着头在做梦。鸟是工笔,灰褐色;背景采取了与之完全相反的泼墨、晕染等特殊技法,渲染出苍茫、严酷的气息,一工一写不但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反而激发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另一幅《寒禽雪霁》,画法和前两幅没两样,三只鸟被雪景吸引,由于构思不同,主体是树,画意和味道就完全变了。在《大漠秋风沙》等作品中,西北边塞特定的地域人文精神,提升了这批作品情景交融的历史厚度。孤鸟的存在尤具象征意义,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呈现出一种不惊不惧、无喜无忧的生命状态。往小了说,它背负着青春期的苦闷,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往大了说,它背负的是人类面临困境时的孤独与倔犟,以及不可预知的某种悲剧性命运。它只能出自那些敏感的心灵,属于历史上的时乖命蹇者,属于法常、徐渭、朱耷等极少数很走心的人。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8)

寒禽雪霁-1992-莫晓松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19)

梦随玉兰到院庭-1997-莫晓松

从收入画集的作品来看,莫氏花鸟到了莫晓松手中,画法日渐丰富。当时正值打开国门、思想解放的年代,在中西融合的潮流中,莫晓松大胆取法,图式构成不拘一格,勾皴点染皆为我用。2001或2002年前后,莫晓松赴京进修,随着眼界的扩大和心境的转变,在此期间精心创作的《春到红墙》一鸣惊人。在几何形的红色宫墙前,一枝玉兰花探出头来,构成新旧交替、繁花似锦的幻觉空间,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与时代气象合拍的杰作佳构,在“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中获金奖。总之,莫晓松的前期创作从横向借鉴中,尤其注重图式构成的经营;以《春到红墙》为标志,后期作品从笔墨色彩上发力,倾向于纵向摄取,用掘深井的耐力深入生生不息的传统艺术之中,开渠引流,探骊觅珠,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步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新阶段。

用一个词来描述莫氏花鸟风格,如果莫建成的画风冠之以“硬朗”的话,那么,用“缜密”来定位莫晓松的画风,可谓恰如其分。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0)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1)

莫晓松花鸟

缜密细致,是一种艺术创造方式,也是一种艺术境界。朱良志先生认为:“细密的构图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如元代画家王蒙的密而湿的画面。”当然,“缜密”不是绝对的,在整体“密而湿”的状况下,倪瓒“淡而疏”的空间布局,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密疏有度,才是艺术该有的自然本色。关于“缜密”一品,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这样阐发:“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莫晓松在《秋葵》(1995)中所展现的大格局,在郭怡孮所倡导的“大花鸟精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此后他所有的努力,就是将艺术的视点,聚焦或落在生机勃发的大自然的界面上,让高冷的传统艺术趣味在当代写生实践的范畴内,得到更切实的现世安顿,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以此来看待莫晓松的艺术,其状“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进入“水流花开”、明媚灿然的艺术境界。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2)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3)

纵观莫晓松前后期的艺术分野,主要表现在变“绘”为“写”。以书入画,是接通传统文脉的关捩。后期莫晓松的花鸟艺术,“写”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使染色和笔墨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写”,才能入古出新,才能融入作者当下的情感和意愿,一句话,“写”是心性的抒发和表达。由“绘”到“写”的转变,使莫晓松的花鸟艺术获得了一种涵盖古今的高格调。前不久,在自媒体上看到了莫晓松写的文章:“我怎么创作《清幽朦朦微风静》”,谈到了他的审美追求,比任何评论文章更能说明问题。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4)

清幽朦朦微风静-莫晓松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山水、包括花鸟艺术在内,一直是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莫晓松的《清幽朦朦微风静》,是“热带雨林系列”之一。题材上的大胆突破,根源于山水观的跨界融合,所以,他的画鸟艺术绝不是闭门造车的案头清供。他游走世界的方式,秉承的是依然是古人饱游饫看、目识心记自然写生观,游走世界的脚步不管有多远,一旦涉及“造境”这一山水艺术独有的概念时,最终要回归到安身立命的文化母题上。按莫晓松的话说:“在热带雨林中,人们很难说出究竟是哪种植物占据数量上的优势,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在身边找到同种的树木。”很显然,面对热带雨林的“无序”和“混乱”,他有自己的心之所系,他钟情的是它的丰赡和磅礴,它的广阔苍茫、一尘不染,为此,莫晓松特意这样安排:“画面以兰花为主体,层次比较繁复。在造境方面联想到了《楚辞》的境界。画面中突出花草物象如佳人遗世独立、孤尘绝世,她姿态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身披明丽的罗衣,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连影子都优雅的荡漾——在山在水的一方。”这就是司空图所讲的“意象已出,造化已奇。”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5)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6)

莫晓松花鸟

在花鸟画的创作中,莫晓松很早树立的山水观,一方面赋予他大展身手的宏大体量,一方面增强了文化体会的深度。司空图所讲的“要路愈远,幽行为迟”,大意是,越是要深入传统和自然的堂奥之中,就像深入大山,就越需要缓步徐行积蓄力量。在入古出新、博通中外的过程中,他所吸纳的绘画元素从中找到了对位般的应和,形成具有文化含量的密度,一个发散的天籁般的世界回来了。莫晓松谈到中西绘画,“中国传统金木水火土对应红黄绿黑白审美色彩的单纯性,西方古典敏感色彩感知的静态深入,印象派画家的动态色彩再现,反映着由光色变化而形成的色彩鲜明,忽视明暗,以点色、线色构成笔触之美。”谈到笔墨,“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形成一种张力,画面当中的点染,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这些笔法都是从书法练习中体会出来的。”谈到笔性,“它很本质,本质到可以窥见画者的心理素质与综合技术训练程度,通过欣赏把玩笔性笔味,可以进一步理解画者的人文精神。”谈到写生:“有了照相机,现在很多人把目识心记的传统给丢了,这是很可悲的。目识心记能让你把形找准,心里有形,线自然流畅,线融入形里,才能更好地把物象表现出来。”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7)

莫晓松花鸟

有了传统的加持和长期的文化准备,尤其在对宋元绘画内在感受性价值的挖掘上,莫晓松付出了极大的真诚,他的绘画语言因此达到了线不碍色、色不碍墨的程度,正好应了司空图在《缜密》一品中所讲的:“语不欲犯,思不欲痴”。一本之内,千枝万叶层层浮现,笔触通透洒脱,墨色华滋秀润,达到了“犹春于绿,明月雪时”、“以素静为贵“、清逸、幽雅的境界,所谓“水流花开得大自在,风清月朗是上乘禅”。总之,艺术的终极目的是圆满,莫晓松具备了集大成者的质素,他的出现,让中国画的梦变得更深沉了。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8)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29)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30)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31)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32)

莫晓松花鸟

70个法师锦品种 从人籁到天籁的承传和再造(33)

2022年3月21日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