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人,后来移民美国。在写出《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之前,他热爱写作,更热爱他的国家阿富汗。即使阿富汗因战乱变得不再熟悉,童年记忆早已经渐渐模糊,但阿富汗的民俗追风筝,阿富汗的宗教信仰和阿富汗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有过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记忆,尤其是对年少时期犯下的错误充满了自责与不安,备受折磨。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


《追风筝的人》就是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阿米尔和哈桑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种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家庭生活背景和不一样的性格。阿米尔懦弱自私;哈桑则勇敢无畏。

他们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参加斗风筝比赛。哈桑少爷阿米尔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追风筝。

在哈桑的眼里,阿米尔就是他可以为之赴汤蹈火、付出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人。但阿米尔表面上与哈桑玩得好,但骨子里嫉妒他,在心里上没有认可哈桑是他的朋友。原因在于,阿米尔的爸爸对哈桑的勇敢聪明称赞有加,对自己似乎只有更多的沉默和叹气,很少有过称肯定和夸奖。

阿米尔久而久之对哈桑心生妒忌,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的优秀,想让父亲认可自己。为了赢得父亲的肯定,阿米尔下定决心要赢得备受关注的斗风筝比赛。也正是这场斗风筝比赛,他犯下了一生都在忏悔的错误:

在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上,阿米尔一展风采,夺得冠军,哈桑一如既往地为他去追那只被斩断线的风筝,却遭到了“恶霸”阿塞夫的阻拦。哈桑豪不退缩,为了追到风筝,让阿米尔赢得比赛,他遭受了阿塞夫的不堪侮辱。

恰好这一切,被一旁的阿米尔偷偷看在眼里,却懦弱得一言不发,他没挺身而出阻拦阿塞夫的恶性,任由哈桑遭受阿塞夫的侮辱,回去后也没有告发阿塞夫的恶性,只是接过那只代表胜利的风筝去父亲那领赏。

阿米尔赢得了比赛,获得了父亲的夸奖,但他内心却倍受煎熬,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无法释怀,甚至一错再错,在生日后将父亲送给他的名贵手表放进了哈桑房里,栽赃陷害哈桑偷盗。哈桑默默承受着阿米尔的陷害,默默承担着一切。最终,哈桑和其父阿里默默离开了阿米尔家。

后来,阿米尔一家逃离阿富汗,辗转到美国,有了幸福的家庭,实现了作家梦,但却始终活在悔恨与自责中。

终于,阿米尔接到朋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得知那里有一条“通往好人的路”,知道了一个惊天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于是,他只身回到了阿富汗,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于水火之中。他勇敢地进入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救出了索拉博,收养了他,并将他带回美国。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少年时代的阿米尔如何犯罪,成年的阿米尔如何赎罪的故事。从犯错到救赎,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其中却蕴含了四个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思考。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


一、人性问题——是坚持性善论还是性恶论。

1、人性的不完美。从阿米尔和哈桑的身上,我们看出了人性的不完美,虽然不能为人们全部接受,却总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你我的身上也存在这种与生俱来、难以抹去的烙印。

阿米尔:无法逃避懦弱和自私所带来的忏悔,只用用余生来救赎。

阿米尔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优越的条件并没有给他带来自信和优越感,也没有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认可,反而养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于是,他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倾注于文字,在文字中表达自己。因为文字,得到了仆人阿桑与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认可。

当然,因为有哈桑对阿米尔的忠心、崇拜与尊重,阿米尔从他那里获得了自信与尊重,于是产生了一种凌驾于哈桑之上的优越感,也忽视了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所隐藏的一份真诚,逐渐无视哈桑的自尊,到最后一再践踏了哈桑的自尊,深深伤害背叛了哈桑。

当然,这种背叛带来的结果,成为了哈桑永远的心结,伴随着他的人生,难以释怀。他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更多的心血与内心的懦弱自私作斗争,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去追回自己曾遗失的那份真诚与坦然。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


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只因为我更在乎更珍惜。

“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追风筝的人》

文中的这段话,早已经预示着阿米尔与哈桑的命运紧密相连,影响阿米尔的一生。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可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他视阿米尔为最尊重、最崇拜、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心赤裸裸地交给了阿米尔。

他认可阿米尔的文字,并鼓励他;面对阿塞夫的欺负,他拿着弹弓挺身而出;他为了让阿米尔赢得风筝比赛,任由阿塞夫的不堪侮辱;面对阿米尔加货他盗窃,他默默承担一切并选择了离开;战争爆发后,哈桑为他看家,用生命守到最后一秒。

在哈桑的心里,他始终是阿米尔最忠实的仆人,始终是那个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哈桑这种义无反顾的付出,这种低姿态,源于他天生的善良与纯真,源于他阿米尔的爱。

这种纯粹的爱,让人感动,让人震撼。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


2、人性中的恶。比起哈桑的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善良,阿塞夫的身上则处处充满了人性的恶。

阿塞夫同他的而两个伙伴,第一次欺负阿米尔,因为有哈桑,成功逃过一劫;第二次,阿塞夫赤裸裸地对哈桑进行了侮辱。

在阿米尔的生日上,阿塞夫伪装成一幅善良友好的形象,获得了父亲的称赞,也正是这种伪装,隐藏了恶毒的面貌。

后来,当阿米尔营救索拉博时,再一次遭遇了阿塞夫,为了救出索拉博,阿米尔终于勇敢地同阿塞夫搏斗,然而,这份勇敢依然抵不过阿塞夫内心的恶。恰好因为有索拉博的弹弓,让阿米尔他们成功逃过一劫。

种下的因,必须要承担结下的果。阿塞夫骨子里的恶给哈桑带来了伤害,但最终由哈桑的儿子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则趋向于“性恶论”。

有人说:科学是在黑暗中探索,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蜡烛,照亮我们走过的道路以及前方的危险。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人性也许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也正是有这种人性中的善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5)


二、阶级问题——是否可以改变阶级带来的命运。

很明显,阿米尔同哈桑喝着同样的乳汁长大,却因为阶级所带来的身份问题,导致了两个完全截然不同的命运。

首先,身份关系得不到认可。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但由于是父亲同仆人的私生子,仆人又是哈扎拉人,在普什图族人眼里,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哈桑也被视为哈扎拉人,只能以仆人的身份相伴左右,无条件的服侍自己的哥哥阿米尔。

其次,社会地位不平等。阿米尔一出生就有光环围着他,他可以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过着富家少爷的生活,无忧无虑,可以举办生日宴会,可以到处旅行。但哈桑不一样,他是哈扎拉人,身份是仆人,没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没有资格上学,得不到身边人的平等相待,只能做着仆人该做的事情,享受哈扎拉人所该有的待遇。

最后,命运结局大相庭径。因为动乱,阿米尔在父亲的庇护下,依托父亲的社会关系、身份地位,离开了阿富汗,来到了陌生的美国,得到了父亲全心全意的爱,能够继续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并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反观哈桑,他只能同父亲阿里一起无奈地离开,哪怕离开后的他,认真生活,努力识字写字,并娶妻生子,用心照顾着阿米尔的老宅,最终也无法抹去“哈扎拉人”这个身份,最终被侵略者开枪打死,活下来的儿子索拉博继续重复他的命运,在战乱中任由他人摧残,苟延残喘地活着,直到阿米尔的到来,才成功被救助。

因为两个人的阶级身份不同,从出生就注定了两个一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的命运结局。在那个时期、那种环境下,阶级问题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是一种难以改变的宿命。

有句话说,你不能选择出生,但你可以选择努力;你不可以选择命运,但你可以选择坚强。

我们的人生,无法选择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许你我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跑中,哪怕结局早已注定,哪怕宿命难以超越,但我们依然可以改变对待人生的态度,坚持跑下去,拼尽全力搏一搏,让人生不留遗憾。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6)


三、救赎问题——经历背叛是否能够进行自我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更应该读懂阿米尔是如何进行自我救赎。他的自我救赎之路,教会我们的,就是如何正视自己的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背叛,然后如何勇敢地救赎自己。

阿米尔所犯下的罪源于他自私懦弱的性格,他伤害背叛了哈桑,更背叛了他自己的良心。

他以为,只有将哈桑赶出家门,对他视而不见就会遗忘掉这种背叛;他以为,只要生活在美国,内心的自我谴责就会褪去、消失。

事实上,这种自我逃避,不仅没有让他遗忘,反而让他一直活在痛苦与不安当中。

当然,在这种痛苦当中,阿米尔也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找到了“再次通往好人的路”,迎来了弥补往昔过错的机会。

这条“再次通往好人的路”,就是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阿富汗动乱中救出来。经过内心的斗争,历经千难万险后,阿米尔成功将救出了索拉博并收养他,不断寻找各种途径将他带回了美国,让索拉博彻底远离动乱,为他创造新的生活。

小说中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阿米尔做到了。他和妻子视索拉博为己出,用对索拉博的爱来弥补曾经对哈桑的亏欠,用善行来弥补曾经因为人性的不完美所造成的罪恶。

阿米尔救赎了哈桑的孩子,也救赎了自己,更救赎了人性的不完美。

人性中存在不完美,但本性是善良的。这种不完美可能源于我们的经历、性格,这种不完美也许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过伤害、欺骗、甚至罪恶,但人性的光辉会为你开辟一条“通往好人的路”,只要坦然面对,用爱与善良去释怀,终究会成功地自我救赎。

追风筝的人最感人情节(追风筝的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7)


四、风筝问题——是否在勇敢地追寻心中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给我们带来那些现实意义的思考呢?我想,它有以下的寓意:

1、追求问心无愧的自己。

奇怪的是,我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我的真面目,我装得太累了。——《追风筝的人》

一个人生活在内心的谴责与不安下,是痛苦的。

当阿米尔教索拉博放风筝,看到索拉博有了一丝微笑,为他追风筝是时,阿米尔终于释然了。

经历过背叛和救赎,此时的阿米尔,追回的不仅仅是索拉博手中的风筝,更是那个可以坦然面对自己、问心无愧的自己。

2、追求种族阶级的平等。

回到小说的创作背景,当时的阿富汗阶级制度严格,种族歧视严重。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鄙视根深蒂固,除了极少部分人以外,其他人则永远把他们放在低等的位置上,肆意侮辱,贬低,甚至是暴力伤害他们。

哈桑就是哈扎拉人的代表,他们没有平等的人格地位,得不到普什图族人的尊重,人格与自尊随意遭到践踏。

阿米尔亲身经历过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的摧残,他在自由平等的美国生活过,更希望阿富汗能消除种族之间的歧视,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3、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

因为战争原因,阿米尔同父亲一起逃离了阿富汗。在战争中,暴徒们无视生命、道德和人权,肆意妄为。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早早离开,到他国避难;而那些生活在底层、没能力没条件逃跑的人,只能被留在动乱的国家里苟延残喘。

阿米尔在营救索拉博中,经历了九死一生,看到了战争带来的沉重灾难,看到了普通人的疾苦,他虽然成功将索拉博带到了美国,但还有无数的民众、无数的孤儿流落街头,奄奄一息生活。

小说的最后,在美国生活的阿富汗人共同庆祝阿富汗的战争结束,这也是作者的心愿,能够少一些战争,多一点和平,民众有更加安定美好的生活。

也许《追风筝的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于此,但一部好的作品值得我们耐心品读,细细咀嚼,不断挖掘其中的营养价值,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勇敢追寻吧!

与君共勉。

声明:原创不易,请勿抄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