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听评课能力(评课锤炼思考力)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听写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有两组是课文中的词语,有一组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来的,请大家注意听写,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如何提升听评课能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提升听评课能力(评课锤炼思考力)

如何提升听评课能力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听写三组词语,这三组词语有两组是课文中的词语,有一组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出来的,请大家注意听写。

教师出示:

第一组:不胜欢喜 火眼金睛 责怪

第二组:八旬老妇 当头一棒 念咒语

第三组:心有不甘 除恶务尽 战战兢兢

师:9 个全对的举手。

师:(惊讶)有点奇怪。对 8 个的举手。

师:哪个词错的最多。

生:除恶务尽。

师:这个词语好像没有生字,“战战兢兢”反而对了。大家能不能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说一下。

生:驱赶妖怪的任务没有完成。

师:那你觉得“务”什么意思?

生:任务。

生:必须。

师:在这里“务”就是“必须”的意思,联系最后 一个字“尽”,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生:驱除妖怪要尽心尽力。

师:“尽心尽力”换一个词。

生:赶尽杀绝。

师:对,清除坏人坏事要干净彻底,不能留下遗憾。

点评:教师在组织学生听写词语时,有意识地 安排了课文中没有出现的“心有不甘、除恶务尽、战战兢兢”这三个词。学生听写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记忆再现和分析的过程,这样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集中凝练和归纳。比如“除恶务尽”,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会了这个词,同时又通过这个词语提升了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进一步认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师:看屏幕上的 9 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一看你们的“火眼金睛”。

生:三列分别是三个人物。“不胜欢喜、八旬老妇、 心有不甘”是白骨精,“火眼金睛、当头一棒、除恶务 尽”是孙悟空,“责怪、念咒语、战战兢兢”是唐僧。

师:那么横过来是——

生:横过来就是“三打”的过程。

师:好!横过来能不能用 9 个词语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

师:这位同学,说的不错,他用上了前两组词语。 下面再找一位同学,用上三组词语把“三打”的过程 说一下。

点评:“屏幕上的 9 个词语按什么规律排列?” 这样的问题再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显然,这是教师 的匠心所在。学生的思考围绕“规律”展开,表面上测 试的是“火眼金睛”,实则是在考验他们的大脑。竖着 看,三列词语是三个人物形象的表征;横着看,又是 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顺势而下,引导学生运用 9 个 词语复述课文,轻而易举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师:不错。在整个事情过程中,白骨精、孙悟空和唐僧三个人物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说这一类文章,或者说叫小说类文本,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形象”。这个故事的情节大 家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三打”。今天我们不谈环境描写,谈人物形象。

出示: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猪八戒)?

师:选择一个说一说。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写成4列,不重复。

生:胆小怕事的唐僧。

生:心狠手辣的白骨精。

生:阴险狡诈的白骨精。

生:除恶扬善的孙悟空。

生:诡计多端的白骨精。

点评:教师紧扣“人物形象”组织教学,让学生 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孙悟空、白骨精、 唐僧、猪八戒)?”很显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人物的语言、心 理、行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统整。进而用恰当的词语 进行表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师:刻画人物的通常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师:我们来看课后习题三: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的词对表现人物形象的好处。(1)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馋,夺过罐子就要动口。(2)山坡上闪 4 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3)唐僧一见,惊得从马 上摔下来。(4)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 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生:我从第(1)句的“夺”字,看出八戒是个吃货。

师:你用了一个“吃货”,现在的流行语。还可以 看出他——

生:迫不及待,饥饿。

师:不错。把“吃货”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生:第(2)句的“闪”看出了动作之快。

师:确实很快,再看后面,更看出了什么?

生:年满八旬不可能“闪”,说明老妇人是妖精变的,更能说明白骨精的诡计多端。

生:我从“惊”看出唐僧非常胆小怕事。

师:写上“胆小怕事”,再看悟空的“笑”字又能体现什么?

生:说明孙悟空很自信、很乐观。

师:写上“自信、乐观”,黑板上没有。

师:除了编者提示的这几个词语,文章中你还能 举出哪些例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从前两次白骨精被孙悟空发现后,都会丢下一具假尸首,可以看出白骨精很狡猾。

师:白骨精为什么要丢下假尸首?

生:挑拨离间。

师:“挑拨离间”这个词语好,到黑板上写下来。 那“挑”谁,“离”谁?

生:挑拨唐僧师徒的关系。

师:还看出什么?

生:从“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可以看出悟空的身手敏捷。

师:写上“身手敏捷”。还有什么?

生:“走上前迎着妖精”的“迎”也说明悟空的自信。

师:同样这句中还有一个字。

生:“藏”字看出悟空很聪明,他先不暴露自己的目标。

师:他想——

生:一击致命,一击成功。

师: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人物的形象和行动相关联,有什么样的行动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内心表现。最后一次机会,课文中再找一找。

生:“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看出悟空很冲动。

师:“冲动”——不错,写上去。

点评: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剖析与把握来自于对文本的细读,来自于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学生 对“夺”“闪”“惊”“笑”等字的分析理解,加深了对 人物形象的认识把握。反过来说,在之前对人物形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又通过感性的字词进一步领会了作者精准的刻画与表达。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 思维活动一直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思考力不断增强。】

师:人物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推进,不断地丰满起来。现在我们来看原著对这一段故事的描述。

(读一读原著中你又发现一个怎样的﹏(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猪八戒)?先找到相关的点,再加批注。)

师:重点看与课文中的不同点,与课文相同的就不要再说了。可以相互交流。 猪八戒的形象在课文中表现不多,但在原著中表现不俗,可以将写他的几处连起来看。交流一下感受。

生:“那八戒见她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可以看出猪八戒很好色。

师:(哈哈)确实是有这个形象的。

生:“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 看出悟空对师父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师:不错。这后面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悟空对师父忠心耿耿、知恩图报。(你把这两个词写上去)

生:却才伏侍唐僧上马,又将摘来桃子奉上。从“伏侍和奉上”可以看出。 师:师父都念紧箍咒了,他还这样做。确实对师 父忠心耿耿。还有呢?

生:长老却有三分儿信了,怎禁猪八戒气不忿, 在旁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 因为送饭下田,路过我等,却怎么栽他是个妖精?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 怕你念什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变作这等 样东西,演晃你眼,使不念咒哩。”说明八戒在挑拨离 间。

师:八戒“挑拨离间”,大家顺着这个思路,看一 看八戒挑了几次?

生:3 次。

师:课文中有没有?

生:有的。

师:课文中有这么详细吗?

生:没有。

师:原著中他在不断地挑事。细看一下,再找一 处。在原著中好像八戒这个“坏蛋”在里面搞鬼吧? 唐僧作为肉眼凡胎看不出来,但作为八戒虽然没有悟 空的火眼金睛,但他要是能够细心分辨还是能够判断 的,但他一再挑事。课文和原著有区别了,人物形象 发生了大的变化。再找一找,还有什么和黑板上已经 出现的不一样的人物特点。

生: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 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看出三藏的生性傲慢。

师:三藏觉得我救了你悟空,就应该对我——

生:好。

师:对我——

生:言听计从。

师:这里看出了唐僧的另外一个方面。这个很好,老师没有发现,写下来。 短时间找出来,可能有点为难大家,这就是锻炼大家的火眼金睛,看大家对文章敏锐的理解力。故事 最后结局是什么?

生:唐僧赶走了悟空。

师:师徒一拍两散,暂时分道扬镳。这跟原著又是不一样的。

点评: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又适时引进 原著的阅读。在原著的阅读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全面了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 力和思考水平。】

师:昨天我们看了郭富城、巩俐版的《三打白骨精》,现在我们再重温其中的片段,完成下面的作业 (任选一题):(1)试着评价影片中一个给你印象深刻的人物或 场景。(2)你认为课文或者影片对原著的改编合理吗? 请说出你的理由。 (3)作为一个编者你打算怎样改编这一段故事, 写出大概思路。 (师生观看影片“唐僧舍生取义度化白骨精”一 段,思考。)

师:明确要求:第(1)题,你是观者;第(2)题, 你是一个评论家,课文、影片都来源于原著,改编合 理吗?你不要简单地说好,也不要简单地说不好;第(3)题,你是一个作家。 (生完成相关作业,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先来看完成第(1)题的同学。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白骨精,她心狠手辣,想利用孙悟空来帮助自己吃唐僧肉,不用轮回, 可悟空并没有上她的当。她没有放弃,还是三番五次 地抓唐僧,她是一个坏人。但我认为她也有善的一面,她内心有着一个惊天的秘密,她的前世竟是那么的悲惨和不幸,她所期望的是唐僧能够为她度化,而唐僧心中也一直有这样的念头。在电影结尾时,唐僧不惜自己的生命度化了白骨精,她只能等来世报答,白骨精的最后一笑体现了她内心是有善的一面。

师:不错!抓住了一个笑的细节。你腼腆的一笑, 让我感受到你的可爱。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白骨精被唐僧度化的 时刻。她一袭白衣,头上插着一根羽毛,是多么的纯 洁。我认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她的前世16岁那年,被全村视为妖,被赶到了一个冰天雪地、荒无 人烟之地让她自生自灭。她一步一步被逼上绝境,才误入歧途,变得奸诈狡猾。而唐僧在西天取经的路上 不肯放弃一个苍生,他要度化每个坏人。

师:这里我们看到了在原著和课文中都没有看到 的唐僧的另外一个特点,他要——

生:普度众生。

师:好,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师:我们来看第(2)题,你认为课文和影片对原 著的改编合理吗?

生:我认为课文和影片对原著的改编是合理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师:你这样的表述很有逻辑性。

生:首先课文对原著作了一个简化,选取了其中 最主要的内容,将原著变成课文,虽然在描写细节上 有所欠缺,但却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非常适合我们小学生读;其次电影的改编同样合理。 虽然故事讲的都是白骨精想吃唐僧,但方式发生了变化,孙悟空被师父冤枉吃了哑巴亏但他始终不放弃, 坚持着正义,默默地守护着师父;而白骨精遭受厄运后误入歧途,这样两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他看到了两个人对待挫折的态度,还有不同的人生发展方向。对比强烈,改编合理。这是老师没有看到的,很好!

师:时间有限。我们来看第(3)题。

生:我会这样改编:突出对唐僧的细节描写,在 课文中唐僧的动作都是直白的,没有用细节把他的心理细致表现出来,念紧箍咒时也没有多少的神态描 写。而猪八戒在文中仅仅出现一次,没有鲜明地衬托出悟空的机智。对白骨精的描写文中只有她变的三个人的描写,对她本身的描写也欠缺,对她的心狠手 辣应该一开始就表现出来。文章直接写了孙悟空的厉害,两者不在一个档次上,并没有很好地反衬出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如果这样改编,文章才会变得更完美。

师:很棒!你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评论家。 你把(2)(3)两题作了融合。

师:短短的时间,看出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厉害。 我们对三篇作品的解读,有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认识, 不同的形象来自于不同的故事情节。你有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认识。所以说,从原著到课文,从原著到影视作品的改编,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当然这种改编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每个人也会改编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一切就构成了我们对 “语文”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学习语文不是简单识字、读书,你需要用这样的方式去体会、 去揣摩。今天这节课,我们也“三打”了“白骨精”,“三打”了《西游记》,谢谢大家!下课!

点评: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进行了适度的拓 展,引导学生观看了郭富城、巩俐版的《三打白骨精》 的片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具开放性的三个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得更深、拨得更远。围绕课文、 原著、影片,教师始终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我”的思考、“我”的理由、“我”的改编,拓展了 学生的思维,引导积极地的思考。可以看出,学生已 完全沉入到学习中,在思考、思辨中闪耀出智慧的光 芒。】

点评

一、在分析归纳中让思考力得以发挥

在这一课时的起始,教师就安排了听写词语这个 环节。有意思的是,安排了课文中本没有的三个词语: “心有不甘”“除恶务尽”“战战兢兢”。这三个分别 指向三个人物:白骨精、孙悟空和唐僧。语言习得与 思维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词语的听写过程也是 学生思维锁定人物形象的过程,所以说,这三个词语 的听写不是简单的识记过程,而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 程。其思维过程分别是:1. 白骨精第一次没有成功, 但她心有不甘,便继续玩弄诡计。2. 孙悟空一看就知 道是妖怪变的,便毫不留情地一棒打去,他想到的是除恶务尽。3. 唐僧胆小怕事,在一旁吓得战战兢兢。可以看出,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以特定的词语为基本单 位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凸显了思维的含量。正如汪潮教授在《对“语文思维” 价值的认识》中指出的:“要正确处理语言习得与思维训练的关系,一方面要强调在语言习得中切实进行思维训练,另一方面又要强调思维训练必须结合语言 习得进行。把语言习得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思维训练渗透在语言习得之中。”

二、在思辨比较中让思考力得以提升

教师紧扣人物形象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结合课后习题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进行具体 分析和思辨。如从“夺”字可以看出猪八戒根本就是 一个“吃货”,猪八戒好吃懒做的形象跃然纸上。再从 “闪”字看出白骨精动作之快,然而“年满八旬不可能‘闪’,说明老妇人是妖精变的,更能说明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这里学生通过对“闪”的思辨准确地把握住了白骨精的人物形象,可谓入木三分。诚如教师所提示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 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全面细致而深入,如对孙悟空这个司空见惯的人物形象,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机智灵活、无比忠诚以外,从“笑” 字读出了他的乐观,从“迎”字读出了他的自信,从 “藏”读出了他的聪明,从“当头就是一棒”读出了他的冲动等。对这些关键字词的辨析,也让学生深入地体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享受到了语文学习 的乐趣。

随着故事的推进,细致的解读,人物形象逐渐明晰,但是教师还不止于这些,又适时引进原著的阅读,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探究,人物形象更加趋于丰满。比 如猪八戒的“挑拨离间”,唐三藏的“生性傲慢”,孙悟空的“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等,如此,学生的思考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在评价创新中让思考力得以深化

美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爱莉诺·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也不是培养能力, 而是让学生诞生精彩的观念。她还认为,精彩的观念 是智力的核心。因为精彩观念的形成需要知识、需要能力,尤其需要批判性思维能力,实则,精彩的观念 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正是当下讨论的热门话 题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所关注的。成尚荣先生进而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在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更应重视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在语言文字里长出灵魂来,让精彩的观念照亮语文课堂。

本课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进行了课外资源的拓展,通过原著再现、观看影片布置了相关的 问题,引导评价探究,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激活,精彩的观念层见叠出。如对白骨精的评价,一位学生这样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白骨精,她心狠手辣,想利用 孙悟空来帮助自己吃唐僧肉,不用轮回,可悟空并没有上她的当。她没有放弃,还是三番五次地抓唐僧, 她是一个坏人。但我认为她也有善的一面。”而另一位 学生则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样的言论真的让人击节叫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走近原著、观看影片,学生的思考就更有张力,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把握也更具人性化:“虽然 故事讲的都是白骨精想吃唐僧,但方式发生了变化,孙悟空被师父冤枉吃了哑巴亏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着正义,默默地守护着师父;而白骨精遭受厄运后误入歧途,这样两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教 学让学习真正发生了,作为主体的人——学生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这一切源于思考,来自于心底的反思与追问,来自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与欲望。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