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

彭一刚院士逝世

据天津大学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一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3日5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1)

彭一刚(资料图 来源:天津大学官网)

据介绍,彭一刚同志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0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后随唐山工学院建筑系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1952年调整入天津大学,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1987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一刚一生致力于建筑美学及建筑创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古典美学构图原理、现代建筑空间组合规律以及当代西方建筑审美变异等领域,都作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工作。他是我国杰出的建筑教育家,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先后培养博士、硕士60余名,为我国建筑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200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他也是杰出的建筑理论家,曾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其中《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彭一刚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他主持设计了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天津大学建筑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山东省平度市公园等建筑作品,为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规划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多项作品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00年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2002年获得梁思成建筑奖。彭一刚同志为我国建筑学科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人事部博士后专家组成员。

彭一刚曾任全国政协第八、第九届委员,天津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民盟天津市第九、十届委员会常委会委员,民盟天津大学第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大学称,“彭一刚同志为我国建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师长、好前辈,是我国建筑教育界和天津大学的重大损失。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贡献将永远为我们所铭记和景仰!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彭一刚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两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四位“全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崔愷、周恺、李兴钢和张鹏举。1953年至今,彭先生究竟培养了多少学生已经无从计算了,但每一个师从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对建筑学、对建筑教育的热爱与赤诚。

所谓大师之作,往往厚植在扎实的功底和底蕴之上,而最终胜在 ‘创新’。本科教育是培养‘新大师’的关键。”彭一刚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锻炼和培养,坚持对年轻人要 “从头培养”,秘诀是“身教”。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2)

彭一刚在制图(资料图 来源:天津大学官网)

他对学生动手绘图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经常会从方案的构思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修改方案设计,手把手地给学生改图,锻炼他们设计能力。“先要正己,而后才能正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老师基础扎实,学生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2021年11月20日,一条“准90后院士的设计手稿堪称艺术品”微博冲上热搜。这位院士就是彭一刚。年近鲐背,手绘设计图纸。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3)

彭一刚的手绘设计图纸(资料图)

2020年年底,建筑届朋友圈被一张照片刷屏——彭一刚和他的弟子崔恺、周恺、李兴钢三位建筑设计大师一起商讨设计天津大学新校区张太雷广场及其雕像事宜。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4)

彭一刚给弟子改图(资料图 )

“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表现很多视觉形象,但是一名优秀建筑师最原始的想象,还是要手头功夫去激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外一些著名建筑大师所作的一些方案构思草图来印证——虽然仅仅是草草的几笔,便可以看出其缜密的思维和深厚的功力。”彭一刚曾说。

钱正英院士逝世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5)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2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钱正英,女,汉族,1923年7月4日生,浙江嘉兴人,1939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1952年兼任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第一任校长、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正英先后在苏皖边区政府和黄河河务局从事治淮、治黄等水利工作,历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长期主持中国的水利电力工作。她是中共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七、八、九届副主席。

她曾参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海河等流域的整治规划,主持审定、决策三门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主持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工作。

她于2000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奖,2004年3月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14年6月,钱正英因在水利上的贡献,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这是由中国工程院主管,被业界认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她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女院士。

父亲的期待与告诫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6)

2015年4月15日钱正英接受记者采访

“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工程师”,这曾是父亲对她的期待。但她也违背了父亲的嘱咐——绝对不要搞水利。

钱正英父亲钱夔曾就读于南洋大学(注:今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是留美的水利专家,他曾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回国。

2015年4月15日,钱正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起了父亲——这位旧社会的水利专家的无奈和遗憾。

钱夔回国后,第一份水利工作在武汉,做江汉工程局第二工程事务所主任。他的前任因为1935年大水被撤职,“父亲去时战战兢兢。1936年我们家在南京,他叫母亲带着两个最心疼的孩子,我和弟弟,陪在武汉度汛,万一有事,也有亲人守着。”

钱正英那时很小,天天陪父亲到武昌长江边看水尺,水涨,就害怕。亲眼看着父亲焦头烂额,他对付不了那些包工头、腐败官吏。就这样战战兢兢过了汛期。

母亲不让他再干水利了,他的工资都贴进去了,靠母亲卖陪嫁首饰过日子,全家也跟着担惊受怕。他过了汛期就辞职了。此后,他在电厂、开滦煤矿都工作过,再没碰过水利。“他碰了钉子后,交代我,将来可以念工程,但绝对不要念水利。1949年3月,我去参加第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他到北京来看我,才知道,最后我还是干了水利。”

大学肄业的院士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7)

1979年,钱正英与葛洲坝女工代表

做工程师的梦想,一直深耕在钱正英心中。1939年,她考进上海大同大学土木工程系。

但国家危亡,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钱正英最终选择了“革命”,她在入党申请书上写,出于国家责任,选择革命。但她依然想兼顾学业,一直名列“优绩生”名单。“人家叫我水利专家,其实我在大学里学土木工程,根本不是水利。我大学也没毕业,我是地下党员,大四刚开学不久,日本人要追捕,我就撤退到解放区了。”

撤到淮北解放区的钱正英没想到,1943年,淮河发大水,淮河决堤,她会成为修复河堤的技术负责人。

当时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她印象深刻。在当地,女人不能上闸顶,但她却天天去,房东大婶说,你不一样,你是给我们治水的。

那时,她才体会到,老百姓多么看重治水。

此后几十年,她都没有忘记。无论是当年那个解放区的基层治水女干部,还是后来的那个中国治水女帅。

谁能想到,这位后来的水利专家其实大学都没有毕业。她所有的专业都来自于实践中边干边学。

怎么学?

“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虽然也读了不少书,但可能不到万卷。行万里没问题,我们做水利的,是直接观察大自然,学习着。”

长江黄河她都走过。水在山上怎么发源,怎么成为小沟小河,怎么到大沟,最后到大河,她都走过了。“书在哪里读?都在农村,找地主家里留下来的书,能找到一些。解放后,回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跑书店,买了大四的教科书,把大学的课程补齐。”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8)

20世纪80年代,钱正英在建设工地和工人亲切交谈

「 新中国最“老”的部长 」

钱正英是新中国最“老”的部长,也是任期最长的水利部长:当了20多年副部长,15年部长。“那年邓小平接待卡特总统,向卡特介绍,‘她是中国最老的部长’。他指的是‘longest’,翻译却直译成‘oldest’(笑)。我从1952年底,当水利部副部长,1974年当部长,直到1988年。”

1952年,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编注:1954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时,钱正英只有29岁,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女部长。1988年她离开水利部,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钱正英从1944年开始,到1988年,离开水利部,调任全国政协,共与水打了44年交道。一路走来,她见证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大发展。她主持研究、制定一系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主持编制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治理规划和全国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纲要,主持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起草,主持审定、决策了三门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并亲自处理了施工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1981年1月4日晚7时53分,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戗堤胜利合龙。这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

那一刹那,强烈的闪光灯下,在场的记者发现钱正英的眼中闪着泪花。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水利电力部组织专家,根据科学结论,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钱正英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在三峡大坝一期与二期工程建设期间,她又被任命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组组长。

她在一个个岗位上,经历着一次次洪水考验。

淮河、黄河、长江、珠江、海河,多年后,她还记得那个深夜,她在等候黄河水情报告时,“我仿佛在倾听她的脉搏,并渴望医治她的创伤……深深地爱上了水利这门职业。”

十六位院士离世(痛惜两位院士逝世)(9)

2010年4月,钱正英率中国工程院“浙江沿海”项目调研组到嘉兴市调研 摄影 袁正

钱正英的“水”情结

钱正英一生与水相伴。

她的三个孩子,长女取名为“汇”,纪念3年治淮;儿子为“洪”,正值1954年长江大洪水;幼女为“清”,生于1960年,三门峡水库蓄水,黄河水清。

她酷爱游泳,每周争取2次,每次1000米。1994年9月,她已71岁,视察长江时竟下水游了近千米。

即使离开水利部,钱正英,依然对“水”魂牵梦绕。她与全国2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水利》百万字巨著,回顾与全面总结新中国水利走过的道路。其中"中国水利的决策问题"系她亲笔撰写,其他各章均亲自统稿。钱正英先后发表论文、报告数十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

她开始“跳出”水利看水利,反思中国水利的问题。她还主持完成了“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等多项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1999年,受中国工程院委托,钱正英和张光斗牵头,组织各方面专家,主持“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她建设性地将中国纷繁复杂的水问题概括为八个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变。

她越来越重视河流的生态问题,她很多次在水利部作报告,都讲要解决水脏的问题,提出“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新观点。“我在任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对水多水少,也就是对洪涝旱灾等灾害,有相当程度的解决。”她对本报记者说,中国水问题通俗讲就是水多、水少、水脏,她出生前两年,长江、淮河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1933年黄河大水,上世纪40年代又有旱灾。那时,在上海,人家吓唬小孩子说,再闹,黄河堵口抓小孩去堵。“水多、水少现在基本上可以控制了。我最遗憾的是,水脏的问题没有解决,也就是水污染问题没解决。”

在晚年,她评价自己的人生,“水利选择了我,我选择了水利。”她不喜欢写回忆录,她说自己是“小车不倒只管推”的那类人,“我还不想写过去的历史,我还愿意参与创造今后的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