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

大家好,我是喱头哥,在今天视频开始前,我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

第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早上你出门时,发现地上落叶排出了“早上好”三个字,你觉得这是有人想给你惊喜,还是风的无意识杰作呢?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2)

那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有人说一只猴子坐在电脑前,不停随机按0、1两个键,结果写出了Window操作系统,你会相信吗?

好,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节目!

人类基因组计划

好奇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自从文明产生以来,人类对自身以及生命奥秘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3)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在当时的科学界引发了极大的震动,科学家们当时感叹:人类找到了打开寻找遗传基因的钥匙!

那么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科学家们认识到,每个生命体的细胞包含的DNA, 是生物物种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可以代表该个体遗传的特点,也就是说生命的奥秘,就隐藏在它们之中。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4)

在我们人类的细胞中,有23对携带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别染色体,这些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而在这些染色体中,竟然包含了超过60亿个DNA编码。

法兰西斯·柯林斯(Francis S. Collins),是美国卫生研究院院长,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也是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管。

大家可能都听过基因这个词,但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可能了解的就不多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5)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1990年正式启动,由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投资推动,后来越做发现越复杂,他们搞不定了,就建了个群,拉了中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来一起搞,这个计划呢,也就成了国际跨学科的巨大的科学探索工程。

这个投入了30亿美元的计划,目的是对人类基因组进行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的基因、并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明确所有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破译人类全部的遗传信息,使人类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全面认识自我。

到目前为止,人类完成了对92%的基因组测序,而另外8%的基因组因当前技术水平不足,暂时搁置。能够领导这样的大工程,大家知道柯林斯博士有多牛了吧。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6)

那么如果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像他这种研究生命科学的顶尖科学家,只要稍微动动基因剪刀,就可以改变生命密码,甚至能创造新的物种,应该是完完全全的无神论者,不会相信生命是神创造的吧,但是事实呢,是刚好相反。

柯林斯博士自己介绍说,他曾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开始研究DNA之后,反而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思考,终于在他27岁那年,成为了一位有神论者。他的一些同事在知道后,说他是理性的自杀。甚至预言柯林斯博士,很快就会被科研和信仰之间的矛盾搞的大脑爆炸。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7)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柯林斯博士的大脑不仅没有爆炸,而且还越发充满智慧,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该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且随着人类对基因的深入研究,很多科研人员像柯林斯博士一样,越发感受到了神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蕴含海量信息的DNA编码

DNA遗传信息的传递,是由DNA上的四个碱基来负责的,分别是A-腺瞟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C-胞嘧啶。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8)

这四个硷基,两两成对,A-T是一对,C-G是一对,这硷基对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决定了生物的物质遗传特性,比如高矮胖瘦,以及非物质遗传特性,比如性格、智力等。

生物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一条长长的、缠绕在组蛋白上的DNA分子。这个DNA分子呈螺旋双链结构,别看它蜷缩在大约6微米的细胞核中好像很小,如果将其拉直的等方面,能有2米那么长。

如果我们用ATCG四个字母来表示DNA双链结构,它像不像早期在计算机编程中用的打孔纸带呢?打孔带上打孔的地方代表1,而没有打孔的地方代表0。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9)

我们人类的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是因为二进制编码中仅有0和1两个数码,很容易进行数据运算和处理;0和1两个数码,可代表逻辑代数的“真”和“假”,采用二进制,可很方便地以逻辑代数为工具进行电路设计,使计算机具有逻辑性。

所以说无论程序员使用什么编程语言,C 也好,Java也罢,最终都要转换成0、1组成的机器语言。我们现在用到的各种技术,比如3D打印、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等技术,甚至包括你正在看的这个视频,说到底都是由一连串01组成的计算机指令实现的。

按照柯林斯博士的说法,将计算机编程思想带入到DNA世界,我们可以说DNA采用的是“四进制编码”,就是ATCG这四个码,这种“四进制编码”包含的信息量,要远远超出“二进制编码”。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0)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同样是20个编码,如果采用“二进制”,可实现的不同组合数是2的20次方,就是一百零四万八千五百七十六(1,048,576)。而采用“四进制”的话,可以获得的组合数为4的20次方,也就是一万零九百九十五亿、一千一百六十二万、七千七百七十六(1,099,511,627,776),这个数字好长呀。那么这两者之间,相差了100万倍。

那么人类DNA包含的信息量有多少呢?这里来给大家算一下。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1)

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啊,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一共有60亿个DNA编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男人和女人的常染色体高度一致,没有区别。那么我们可以说,人类DNA遗传信息至少由30亿个四进制码构成。

换句话说,人类的一个小小的细胞中,能包含的信息量是4的30亿次方。如此小的空间,存储如此大的信息,这简直就是我们人类、目前的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终极梦想。而这30亿个DNA编码中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编码的组合,就能操控人体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2)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人的生命从一颗受精卵开始不断复製、分裂、复製、分裂,之后人体包含的所有的细胞,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都拥有相同的DNA。然而这些细胞在进入分化阶段后,细胞质却来了个72变,形成人体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比如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人呢也发育出各种不同的器官。

而且生物学家还发现,人类的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应该发育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器官,这些时间点都是定好的,不能早也不能晚上,不然出生的宝宝,就会带有先天缺陷,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DNA编码所精准控制着的。

人类基因编辑:潘多拉的盒子

人类虽然已发现了一些人类基因的作用和运行方式,但是比起30亿DNA编码所蕴含的信息,简直是沧海一粟。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3)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CCR5)经过了修改,出生后就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

这个消息呀,在科学界里迅速激起了轩然大波,整个科学界都纷纷谴责,除了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对未来担忧,也是科学家们对此大加讨伐的原因。

以人类目前对基因编码微不足道的认知,就随意修改人类基因,谁知道这基因剪刀一剪子下去,是剪掉了患艾滋病的可能、还是剪掉了人类的未来?要知道在基因实验中,出现脱靶效应的情况时有发生。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4)

所谓的脱靶效应,是在进行基因编辑时误伤其它基因,造成基因突变、基因缺失、染色体异位等后果。如果基因编辑婴儿隐藏着某种基因缺陷,她们就会传给下一代,然后一代代的传下去,那么在未来,就会极有可能给整个人类带来隐患。

所以有人就形容,修改人类基因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要打开毁灭人类的「潘多拉盒子」呀。

我们这里还是拿编程来打比方,如果有一个源代码非常庞大、功能十分强悍的超级程序,人们只知道运行程序后会出什么结果,却看不透整个源代码,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块,甚至都不敢轻易修改代码,生怕这逻辑复杂、一环套一环的代码弄错一点点,就会让整个系统有崩溃的危险,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编程能力,比编写这个超级程序的人更厉害吧。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5)

同样的道理,以ATCG四个码编写了30亿位DNA“程序”,创造出拥有完美的机体、高级的智能、稳定的生命状态的人类的过程,这真的只是一连串的巧合和随机作用的结果吗?

DNA强大的稳定性

DNA还有一个很强大的复制功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的时候,DNA迅速复制,使得两个细胞拥有一模一样的DNA。这个过程快到用电光石火来形容都不够,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无数次这样的复制。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6)

如果假设一个程序员一秒钟可以敲一个DNA编码,每天连续不停敲8小时,365天不休息,敲完一个细胞中的DNA编码需要57年多。当然有人会说,我用电脑存储人类DNA全部编码,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复制,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也许是这样的,但是还是要提醒一下,这比起细胞内DNA的自我复制,还是慢多了,而且超级计算机,它可是人类这样的智能生命创造。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点,DNA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系统。

科学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DNA能够在受到损伤、或者在复制发生错误的时候呀,进行自我修复。包括错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等等,目前已知的,就有140种方式。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7)

那有的错误,如果实在无法修复,那DNA修复系统,还会启动自裁机制:为了不将错误遗传信息扩散出去,细胞会带着这个出错的DNA一起自我牺牲。不吹不黑啊,目前最厉害的程序员也无法写出这样智能的程序。

DNA超强的精淮复制和自我修复系统,其实很大程度保证了生物遗传信息的稳定,所以要出现一次、在进化论中所描述的、革命性的、起正面作用的基因突变,并且还能稳定的遗传下去,这个概率呀,其实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8)

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研究后发现,人类从最初产生、发展到现在,在经过了数万代的承传之后,全世界的人、不论地区和种族,DNA编码的差异只有1/1000左右,而这1/1000的差异,只是造就了你、我、他不同的特征、特性,并没有因此产生新的物种。

猴子真能变成人?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9)

进化论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类是猴子进化而来的,但是通过查看其它灵长类动物的染色体信息,发现彼此的染色体数啊、相差还是非常多的。

人类46条,猕猴42条,松鼠猴44条,恒河猴 42条,卷尾猴54条,黑猩猩48条。

如果人类真的是由、具有21对染色体的猴子演化而来的,那么这染色体要变成23对,必然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基因变异。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20)

假设一只母猴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从21对42条、变成人类现有的23对46条,那么要想让这样的染色体数目遗传下去,必须要有一只公猴发生一模一样的变异,变成和母猴一样的23对染色体,而且这两只猴子要配成一对,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下一代,才能维持23对染色体。否则的话,只能是21对染色体、加上几条不能配对的染色体。

其实呢,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细胞染色体在遗传给下一代的过程中,随便增加或减少一条、甚至半条,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历程(人类基因组计划)(21)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氏综合症,这种疾病的患者,就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体内共有47条染色体。通过医学研究发现,唐氏综合症患者得先天疾病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所以按照物竞天择的说法,这些染色体出现增减的猴子,是更容易被自然淘汰的。这么看来,要使猴子变成人、真的是很难的。仅仅是染色体的巨变、就能够让它们牺牲在所谓“进化”的路上,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各种怪病、导致整个的种群消失。

我们回到视频开头时提的两个问题!

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树叶排出的“早上好”,只是风碰巧刮出来的;那也没人会相信,猴子随机输入的0和1,可以写出window操作系统。因为不管是文字、还是操作系统,都包含着智能的信息,几乎没有办法随意产生,而且呢,从数学的角度看,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也几乎为零。那么朋友们,你觉得呢?

我是喱头哥,本期内容就是这些了,别忘记了点赞关注再走,我们下期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