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意思 从峨眉山月歌中


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意思 从峨眉山月歌中(1)


这个题目特别绕,很多人可能一看题目就晕了,不要犯晕,也不要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很有名,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之内镶嵌进去五个地名,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一点都不觉得刻意堆砌,真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


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意思 从峨眉山月歌中(2)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五个地名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其中“峨眉”一词,我发现学生在默写时,除了这个正确写法,有写成“峨嵋”的,有写成“蛾眉”的,还有写成“娥眉”的,更有甚者,居然写成了“鹅眉”。


除了最后一个特别不动脑,特别不靠谱的“鹅眉”之外,峨眉、峨嵋、蛾眉、娥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得到,是四个同音词,同一个读音之下,有如此多的同音词,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况且这几个词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值得分析一下。


现在一般说起“峨眉”,大家都默认为是在说“峨眉山”,位于今天四川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需要对《峨眉郡志》这段话中的几个词稍加解释。


鬘mán:头发美好的样子。

鬒zhěn:头发稠密而黑。

螓qín首蛾眉:如螓之首﹐如蛾之眉。谓额广而眉弯。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亦借指美女。


简而言之,古人觉得峨眉山就如美丽的女子一般,所以名之为“蛾眉”。但因为是山的名称,所以不是直接名之为“蛾眉”,而是名之为“峨眉”。其实最初不仅仅是“峨”变成了山字旁,“眉”也有山字旁,整体写作“峨嵋”,后来简化为“峨眉”,所以《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说“峨眉”旧作“峨嵋”,但说实话,这一简化没什么太大的道理。因为“眉”去掉山,又非要用其作为山之名,有一点儿名不正言不顺的味道。


但以现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规定来说,峨眉山一定是峨嵋山,这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现在通常写作“峨眉”,而不写作“峨嵋”罢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中的“峨眉山月”说的就是峨嵋山的月亮,但为什么又说“峨眉月未必是蛾眉月”呢?


李白诗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说的是峨嵋山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从月相上来说,形似半个车轮的月亮,应该至少是农历初七、初八的月亮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弦月。


而“蛾眉月”则是专有名词,是说形似蛾眉的月亮,具体对应到月相来说,应该是农历初五的月亮。


那为什么这时候的月亮会叫“蛾眉月”,蛾眉月又是什么形状的呢?这就要进一步了解“蛾眉”是怎么回事。


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然后也由此进一步将刚刚出现的细长而弯曲的新月称之为“蛾眉月”。


由此可见,“峨眉月”强调的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峨嵋山所见的月亮,而“蛾眉月”则是专指特定时间节点的月相,因此,“峨眉月”未必是“蛾眉月”。


“蛾眉月”只是月相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细长而弯曲的蛾眉月长大为一轮满月。当然,农历月末的阶段的月亮也可以称之为蛾眉月,或者更准确地说应该叫蛾眉残月。


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意思 从峨眉山月歌中(3)


有一首神童诗就是在写“蛾眉月”。


赋新月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虽然是一首咏物诗,但能托物言志,可谓是小小少年有大大志气。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蛾眉月”一定是“娥眉月”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对“蛾眉”“娥眉”两个词的解释是,“蛾眉”又作“娥眉”,反过来“娥眉”同“蛾眉”。意味着首选用“蛾眉”,但用“娥眉”也不算错。这两个词是广义上的异形词。


那为什么会既有“蛾眉”又有“娥眉”呢?


先从“娥眉”之“娥”说起:


娥:形声。从女,我声。《说文解字》中注释“娥”是帝尧之女,舜妻,娥皇,字也。


大多数汉字工具书都认为“娥”的本义是形容“女子容貌美好”。我个人推测“娥”的本义与“娥皇”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大约因了“娥”的本义,才有“娥皇”之名,然后又因了“娥皇”而强化了“娥”的本义。


“娥”又由形容女子貌美,而进一步变化了词性,成为名词,指代美女。而“娥眉”则是在借代这样一种修辞之下,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最初描述女子美丽的眉毛,演变为指代美女。比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这样的诗句。


再说“蛾眉”之“蛾”。


形声。从虫,我声。本义:蛾子。这个字本身和美女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这个字用来修饰“眉”的时候,就和美女搭上了关系。最初是由于相似联想,看到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就想到蚕蛾的细长而弯曲的触须。然后就将这种形状的眉毛称之为“蛾眉”,这从修辞上来说是比喻。接着,又借助借代的这种修辞,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演变为指代美女。


“蛾眉”与“娥眉”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路径之下,两个原本不相干的词语,由此相遇了,并在意义上交错在一起,慢慢甚至完全融合,可以相互替代了。因此,“蛾眉月”必定是“娥眉月”,两者说的完全是同一个事物,只是词形不同而已。


总结一下,大约是由“娥眉”而“蛾眉”,又由“蛾眉”而“峨嵋”,最后是由“峨嵋”而“峨眉”,这几个同音词走过这么一个发展路径。


虽然仅仅是几个同音词,但从中可以发掘出很多关于语言文字的门道来。


比如,为什么同音而异形,为什么异形而同义,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如何,各种修辞方式的发展等等,这些都隐藏在汉字造字方式及其有规律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所以翻来覆去倒腾一下这几个词,好好掰扯掰扯,弄清楚来龙去脉,颇有一些趣味暗含在里面。


对了,关于峨眉山的得名,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在水的边上,古语称之为“湄”。就是“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湄”,因为是山,所以在命名上就离开了水,增加了山,从“涐湄”而变成了“峨嵋”。其实原本就是“涐水之湄”。由此,又多了一个同音词:“涐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