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出自哪些地方(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19)自幼聪明好学,诗文写得非常出色,22岁便考中进士,被白居易赞为“诗豪”,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司空见惯出自哪些地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司空见惯出自哪些地方(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

司空见惯出自哪些地方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19)自幼聪明好学,诗文写得非常出色,22岁便考中进士,被白居易赞为“诗豪”。

刘禹锡少年得志,雄心勃勃,力主改革弊政,在唐顺宗时受到了重用。然而,守旧派不满改革,他们逼迫顺宗退位,拥立太子。太子继位后,改革派受到了迫害,刘禹锡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江南地区,长达二十三年。(见刘禹锡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次,刘禹锡被罢官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后回京,非常敬慕刘才能的李司空(李绅)特地设宴款待。席间,李绅命一妙龄歌妓为刘禹锡唱名曲《杜韦娘》助兴劝酒。刘禹锡看着眼前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政治失意,不禁感慨万千,即席赋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江南刺史肠

意思是这种场面你司空已是见惯了,觉得很平常,而我却颇有感慨,勾起我被贬官江南的痛苦回忆。

成语“司空见惯”就来自刘禹锡的诗句,比喻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情。

“司空”是什么样的一种官呢?

在周代,把司徒、司马、司空合称为“三公”,他们是共同负责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司徒——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司”是掌管,“徒”指民众。

司马——掌管国家军政和军赋。古代重视战车,战车用马拉,所以用“马”来命名官职。

司空——掌管工程,主管土木建筑,所以又写作“司工”。

“天子立司空,使掌邦事,亦所以富立家,使民无空者也。”(《周礼》)

历代的三公之说,有不同的称谓。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谓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二谓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司徒、太尉、司空合称三公。他们是共同负责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用此称呼,但已无实际权力,不参与朝政,只作为大臣的荣誉加官。李绅所做的司空,就是这样一类的官。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均为辅佐国君之官,亦为辅导太子的官,周代始置、后废),但只用作大官加衔,以示恩宠而无实职。如明末巾帼英雄秦良玉,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只是一种荣誉头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