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

东汉王朝的腐败,起因于外戚专权与宦官乱政,最后亡于内忧外患。

内忧在于民变四起,最后由道教领袖张角组织的黄巾之乱引发各地军阀割据混战;外患则由于东汉王朝所辖领土的庞大,诸多塞外种族如西北地方的氐人以及羌人,在汉末已经不受控制,于是王朝境内或者边缘地带的种族变乱,消耗了东汉王朝的元气。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1)

张角画像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导致汉末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两汉长时间的统治下,加上农耕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设施也逐步地完善,农业生产随之提高,也导致富农与贫农的阶级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再加上天灾与其他意外变故的发生,贫农渐渐转变为佃农或成为流民,富农则不断兼并土地,逐渐形成地方豪族。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2)

仲长统画像

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中说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由仲长统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富有豪族的生活状况,可以推测出,贫富差距也是激起汉末民变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贫农穷困到无以为继的时候,就会转为盗贼,继而由少数逐渐汇集变成集团形式的盗贼,最后抛弃了刘氏政权。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3)

王莽剧照

人们不再眷恋刘氏政权

事实上,王莽时期的起兵者就开始多自称汉宗室,而东汉末期民变者,则多自称皇帝,可以看出一般人已经接受了天命的改变,不再眷恋刘氏政权。

这个时候的地方豪强们,有属于他们的“堡垒”,又有自己的部队,他们可以有效地防止流民或者变乱的侵入,而这些没有组织的流民,也在中央和地方官军的清剿下,最后归于失败。

不过后来发生以宗教为号召,有组织有信仰,作乱范围更大的黄巾之乱,虽然汉灵帝大赦党人,希望利用党人来平乱,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正式宣告东汉王朝的崩解。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4)

黄巾之乱

汉末由于军阀争地互相征战,使中国各地均陷于战火之下,原本耕居该地的农民百姓,除了惨遭屠杀之外,也被迫流离他乡,只留下了广大的空地无人耕种,而流离异地的,也大多饿死或者被乱兵所杀,造成整个中原地区人口锐减,而粮食生产停滞,粮食日益缺乏。

乱局中,人民如何自保?

那么,在战乱时期,人民又是如何自保,寻求苟活于世呢?有三种方式。

《三国志·魏书》云:“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

这便是以“渔猎为生”。可见当时战乱之下,百姓极度缺乏粮食,只好重新过着上古时期的渔猎生活。其中较为强悍有力的人,甚至捕人为食。追根溯源,人们没有获得食物的来源,只好临时起意,经由劫掠来维持生活。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生活的悲惨之状。

除此之外,还有采集野生植物充饥的方式。《三国志》中记载曹魏军谋掾隗禧到荆州办事,“每以采稆余日”;袁绍军队“仰食桑葚”,以袁绍军力之强,佣兵数十万,所占据的州郡都是肥沃丰饶的地方,但粮食缺乏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袁术的部队也有取食蚌蛤的情形。由此可见,这种采取野生食物的生活,不仅限于平民百姓。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5)

袁绍和曹操画像

最后一种方式便是——自组武力保护耕作。流散的农民多依附于地方豪强,在他们的保护下从事农耕作业。这些地方豪强,本身就有武力,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无法生活的流民在其势力保护下耕作,或成为其部曲。这也使得地方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

魏国实行“屯田制”的初衷

屯兵自守的豪强们,同时掌控了统治权和经济权。他们为了保护本身的利益,又不得不紧紧掌握自我防卫的领导权。

他们即便是为了特殊原因而迁徙,也往往带领宗族和部曲举族迁徙,这也对后来想要一统北方的曹操形成莫大的阻力。

曹魏推行屯田制简介 魏国实行屯田制(6)

曹操画像

所以为了增强国力,以求统一,更为了解决粮食需求和流民安置等问题,魏国才实行了“屯田制”。而这一制度的成功,不但使广大华北地区的农村经济逐渐恢复,也解决了魏国军粮迫切的需求,使得魏国握有统一华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转而安定其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形势。

如此一来,自两汉未能解决的流民问题,也暂时得到了缓解。这些流民以佃农的身份,在魏国的政权下重新获得耕作的机会,也使魏国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