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曹操杀吕伯奢(三国曹操传005)

《三国志·武帝纪》: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曹操和董卓的恩怨其实就是你想用我,而我却想杀你,并没有什么友谊牵扯在其中,有的只是利害关系而已。曹操是忠于汉室、忠于皇帝的,任你董卓再怎么权力滔天,我曹孟德也绝不会听命于你。因此,曹操和董卓的关系注定会决裂。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曹操安排了一场“献刀”的戏份,或许罗贯中的本意是想故意加重曹操忘恩负义、阴险狡诈的形象,可却从侧面让人觉得曹操是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胆英雄。实际上,曹操很有可能根本没有干过这样的事。但是他反对董卓的残暴、以下犯上的事迹,随着他的逃亡而终于让世人知道了他对大汉的赤胆忠心。

三国志里曹操杀吕伯奢(三国曹操传005)(1)

曹操

从洛阳逃亡陈留的路上,发生了两件奇案。

第一,曹操在逃亡的路途中是被谁抓获的?《三国演义》说的是陈宫。如果是陈宫的话,那么《三国志》上面为什么没有直接记载他的名字呢?所以,可以断定在中牟县把曹操抓住的县令绝对不是陈宫。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肯定地说绝对不是陈宫,因为陈宫根本不曾在中牟县当过县令。

易中天先生分析说:曹操在逃到中牟县的时候,被一个小小的亭长怀疑是逃犯,于是捉拿归案,押解到县衙。——亭长又称公,是秦官名,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是沛县亭长,所以又被称为沛公。

曹操逃离洛阳后,董卓肯定对他下了追杀令。曹操跑得再快,也是跑不赢追杀令的。所以当曹操被中牟县亭长抓获的时候,县令已经知道了曹操的罪行了。曹操却在县令面前一口咬定自己不是曹操,却还是被衙门里的功曹认了出来。曹操正感叹自己必死无疑之时,功曹却劝县令说:如今天下大乱,不宜拘杀英雄。说服了县令,放了曹操。

三国志里曹操杀吕伯奢(三国曹操传005)(2)

曹孟德

至于中牟县县令和功曹到底叫什么名字,史书中没有记载,其他文献资料也无从查起,所以时至今日就成了一桩悬案。不过这也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件事足以证明董卓在当时是非常不得民心的,而曹操也被视为英雄。

第二,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是真的吗?这件事在王沈与荀顗、阮籍一同所写的《魏书》里有记载,在郭颁的《魏晋世语》中有记载,在孙盛的《杂记》里也有记载,可是唯独在《三国志》中偏偏没有。或许有人会说,这根本不足为奇,因为陈寿写的《三国志》就是站在魏国的立场上写的,所以帮曹操说话、删掉对曹操不利的事件是正常的。

诚然,陈寿的个人人品是有点问题,但是他对修史的严谨态度也是受到认可的。《三国志》之所以那么简略,就是因为陈寿认为存在疑点的内容他情愿选择不收录。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不仅我们现在看疑点重重,就是以上的三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也是有很大的出入和问题的。

三国志里曹操杀吕伯奢(三国曹操传005)(3)

曹阿瞒

我们先看《魏书》的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再看《魏晋世语》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最后看看《杂记》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吕伯奢灭门一案从《魏书》、《魏晋世语》、《杂记》各自表述来看,整个事件是越来越离谱,让人非常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曹操因猜忌而杀人全家的说法,非常的不合情理。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魏书》的内容,他对《魏书》的评价却不高,他说:惟(郭)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於世。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将这个悬案记载在册,而我们也更应该相信此事是不存在的。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曾仕强先生的《曹操的启示:局面是经营出来的》,点击下面链接,直接阅读观看。


诸子说,复杂事,简单说。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你点赞、评论、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