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的检测代码(重磅中黄13)

据《中国科学报》8月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所、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对中国国审大豆品种“中黄13”(Gmax_ZH13)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 Gb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0条染色体和1条叶绿体。

这标志着我国国产大豆有了优质基因“芯片”,对促进优质国产大豆生产意义重大。

转基因大豆的检测代码(重磅中黄13)(1)

目前大豆参考基因组多源于美国品种

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据报道,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生了遗传瓶颈效应,使来自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品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目前广泛采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来源于美国品种“Williams 82”。该单一品种的基因组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豆的遗传变异,特别是和美国地理距离遥远具有明显遗传变异的亚洲品种。此外,功能研究发现该基因组存在多处组装错误,影响了功能基因的定位挖掘。

中黄13大豆品种,是迄今为止我国纬度跨度最大、适应最广的大豆品种,由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的王连铮研究员主持选育,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数据显示,“中黄13”连续8 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品种,连续5年居全国大豆品种年种植面积首位。

转基因大豆的检测代码(重磅中黄13)(2)

此次所破解品种“中黄13”与它的研发人王连铮

上述合作团队综合运用单分子实时测序、单分子光学图谱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分析得出“中黄13”基因组Contig N50为3.46 Mb,Scaffold N50为51.87 Mb,是目前连续性最好的植物基因组之一。进一步分析,Gmax_ZH13和Williams 82基因组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变异,包括1404个易位事件、161个倒位事件、1233个倒位易位事件,以及在Gmax_ZH13中出现的505506个小插入/缺失和17409个大插入/缺失。

该研究整合大量转录组数据为Gmax_ZH13基因注释基因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得到26个可能控制大豆开花时间的基因,并利用自然群体遗传变异和表型差异的关联对其中部分基因进行验证,为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提供了新思路。Gmax_ZH13基因组的发表为大豆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为国产优异大豆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粮”要用“中国种”将再添新军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有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稳固。

目前在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种上,我国已经实现了品种全部自主选育,玉米自主品种的面积占比也由85%恢复增长到90%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同时,我国在优质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转基因大豆的检测代码(重磅中黄13)(3)

国产大豆品种选育一直是政策扶持、科技攻关的重点。2016年4月,农业部印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大豆育种创新,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突破性品种,集成组装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同时,要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6月,在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农科院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共同选育的高油高产突破性大豆新品种“东生79”通过省级审定。该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4.16%,填补了该省自1966年以来审定的485个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没有突破24%的空白,同时该品种兼具早熟、高产、多抗的特点。据专家介绍,“东生79”品种的育成,将使国产高油大豆品种脂肪含量比进口转基因大豆提高了3-4个百分点。

据农业农村部介绍,今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预计大豆种植面积1.27亿亩,增加1000万亩,同比去年提高8.5%。国产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优质大豆品种的增多,将有效助力国内大豆市场供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