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

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1)

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将进酒》的“将”我们念错了

李白的《将进酒》豪迈大气。标题中的“将”一字今天通常被理解为“qiāng”。前段时间,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了叶嘉莹先生关于“将”发音的演讲录像,对这已经达成共识的事情提出了质疑。叶先生这样认为, “将仲子兮”(《“诗经·郑风·将仲子》”)、“将子无怒”(《诗经·卫风·氓》)“将”字所表达的是柔美委婉的语气词语,所以读作“qiāng”,将进入酒里的“将”不是女对男,不代表柔美委婉的意义,应该被理解为“jiāng” 。叶先生的声誉很高,所以影响非常大。具体到“将进酒”的“将”字读音,作者同意叶先生的结论,但论证上有些许不同,闲聊一下,有其他论点可以留言交流。

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2)

“将”字读音的变化

要理解相关词语的发音及其变化,有必要依赖相关的押韵书籍。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但有失传。陆法言的《切韵》通过各种文献的论证,被认定为唐朝的官方韵,但《切韵》也失传了。现存的书籍是唐人王仁煦补充并修改了《切韵》,编制出《刊谬补缺切韵》。据唐《刊谬补缺切韵》平声三十七阳韵“将,即良反”,又去声四十韵漾韵“将,军师”。唐长孙讷言标注《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卷一平声五阳韵:“将,即良反,大也,行也。又即亮反。”是书第四卷去声五样韵:“将,将师。又即羊反。”显然在唐代, “将”字平声、去声字是同一的。现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守温韵学残卷》,“将”所属字母为“精”母,而无“清”母的读音,平声是虚词,是发语词,而去声是实词,是将帅的意思。综上,“将”,唐人没有“qiāng”这个音。

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3)

北宋后期,陈彭年等主持修订了《切韵》,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广韵》。根据《宋本广韵》 “将,送也,行也,大也,辞也。又姓,《后赵录》有常山太守将容。即良切,又子亮切。”、“将,将帅。”从这里来看没有清母“qiāng”读音。但是在修订的另一本叫《大广益会玉篇》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将,子羊切,行也,欲也,或也,送也,奉也,大也,助也,养也,扶侍为将。又子匠切,帅也。又七羊切”。这句话说明宋朝有“qiāng”这个音。清朝的《说文解字》中,对“将”字的解释是这样的,“《毛诗》‘将’字故训特多。大也、送也、行也、养也、齐也、侧也、愿也、请也。此等或见《尔雅》,或不见,皆各依文为义,亦皆就韵双声得之。如愿请是一义,‘将’读七羊反,故释为请也;‘将’读即羊反,故《皇矣》传释为‘侧’。”。据此“将”平声清母读音广泛流传,形成了明清以后的“qiāng”字读音。

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4)

“将”字读音辩论、论证

宋朝的《诗集传》中,字的读音因为宋音和古音有些许不同,作者为了文章语句押韵,所以去改变调整读音,这就是我们说的“叶音”。“叶音”是没有多少理论依据的,所以明代收到了顾炎武等人的批判。语言的发展从古至今,已经经历过多次变革,所以要想搞清楚《将进酒》中的“将”字读音,就要想清楚这几点。

1、“qiāng”读音是延续清朝及近代语音习惯而来的。从语言发展角度来说要顺应时代习惯,没必要回复到唐朝读音。

2、之前说过汉子语音自古以来经历过多次变迁,用现代的语音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古文,去探索解释古代历史,所以很有必要去调查论证古籍文字的本来发音。这是重要的。

综上论证,诗词中“将”字读音还是有必要回复到诗人所处时代的读音,尊重历史,更好的传承文化。

李白四川话念诗(我们欠李白一个读音)(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