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1)

熟悉三国时期的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消灭曹爽的势力,初步掌控了曹魏的政权。这件事自然也刺激了一批忠于曹魏的臣子,或者新的政治投机者。太尉王凌决定以淮南为基础,联合身在洛阳的儿子王广,共同推翻司马氏的势力。王广没有同意,并且认为曹爽一党已经失去人心,司马懿发动政变,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反对。其中对曹爽一党有一条评价:“加变易朝典,政令数改”,大概指的就是曹爽、夏侯玄一派发动的“正始改制”。下面小编就来简单聊一聊“正始改制”的内容,以及它为何会失败。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2)

什么是“正始改制”?

“正始改制”顾名思义,就是在曹魏正始年间年间发生的,或者提出的还未实行的一种制度改革。发起改革的人是曹爽、夏侯玄,其主要内容是对曹魏选拔人才以及郡县制度的一次非常激进的改革,也有人将其视作对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力量的削弱。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3)

“正始改制”的社会背景

魏明帝曹叡病重时,在孙资、刘放的影响下,安排曹爽、司马懿为少帝曹芳的辅政大臣。曹爽是曹魏宗室,故大司马曹真的后代,但本身缺少功劳,根基不牢;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而且为曹魏宿将,灭孟达、平辽东、挡诸葛,具有相当高的名望。

曹爽上位以后,以弟弟曹羲、曹训、曹彦等曹魏宗室(虽然有一种说法,曹爽本为曹操故人秦邵之后,但小编还是将曹爽兄弟视为曹魏宗室)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李胜、毕轨、诸葛诞等一批曾经被曹叡罢黜的“浮华”名士作为心腹,挤占朝中的资源,排挤司马懿以及傅嘏、卢毓、孙礼等老臣。从这点上来看,曹爽一派得罪的不仅仅是司马懿,还有原本的一些大臣。当时人们将何晏、邓飏、丁谧称之为“台中有三狗”,可见曹爽一派有多么不得人心。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4)

被排挤的这些人当中既有出身世家,也有出身寒门。况且曹爽一派中同样有世家子弟。所以将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争斗,武断地归为寒族与世家之间的争斗,其实是不恰当的。

曹叡去世,曹爽暂时压制住司马懿,大批的名士借助曹爽之手,纷纷进入到权力中枢。这些人选择依附曹爽,成为曹爽的羽翼;相应的也得到大展拳脚,改革制度的机会。虽然曹爽一派与司马懿一派并不能单纯地划分为寒门和世家,但曹爽等人发起的“正始改制”却实实在在地动了世家大族的蛋糕。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5)

“正始改制”的具体内容

在《三国志》当中,很少有对“正始改制”的直接记载。这或许是因为曹爽一派曾经是司马氏的敌人,所以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不得不尽量淡化掉曹爽等人进行的改革,使用春秋笔法来矮化曹爽一派的形象。但是在《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中,记录有一篇《时事议》,是司马懿询问当时的政事,夏侯玄加以回答和分析,也叫做《答司马宣王时事议》。这篇《时事议》中的内容非常详实,后世的人了解“正始改制”中的具体内容,大都从《时事议》当中得来。总的来说,《时事议》中的改革建议大致分为三个方向:选拔人才、废除冗官、树立新风。

选拔人才:抑制州中正权力,中正、尚书台、地方官吏各司其职

在当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九品中正制”。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情况,由于史料相互之间的冲突,历来就有很多的争议。大致上是这样的:在州和郡中设立中正,考核、选定地方的人才或官吏,将其推举到中央。也就是说,在人事组织这一块,中正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6)

针对“九品中正制”,曹爽等人进行了改革,简略地概括的话,就是地方官吏负责考核人才的才能高低;中正只负责考核人才的品德优劣,不参与任用或者升降。这两份分别关于“才能”和“品德”的结果都上交到尚书台,尚书台再进行甄别、选拔、安排人才。

这样的话,中正、地方官吏、尚书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而且这个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正的职权,将权力收回到官吏和尚书台的身上。而此时曹爽一派的何晏就是吏部尚书,负责人才的选举。所以“正始改制”中关于“九品中正制”的改革,通常也被人们视为曹爽一党削弱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加强自身实力的一个举动。

废除冗官:撤销郡的行政区划,改为州县二级制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和曹魏的地方制度是州、郡、县三级制,每一个级别都有一套班子。曹爽等人认为,郡这个级别应该被划掉,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理由一共有五点:

一、一个郡的军政在大体上似乎跟州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如只保留州刺史,把上万的郡守和郡中官吏都赶下马种田,由州刺史直接负责监督县,这个举措不仅能省去大量的冗官的费用,至少还能加一点曹魏的农业生产。

二、治理大县的县令,他的能力和威望也和郡守差不太多,那他们之间就容易造成冲突,关于某件事,郡守和县令的意见不能统一,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顺利地执行。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7)

三、郡中的官吏有监察县的职权,很多人常常仗着这种职权,去为自己擭取利益,包庇自己的亲属和朋党,把这些夹在中间作威作福的官吏撤掉,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减少社会矛盾。

四、郡在县的上级,当中央朝地方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是郡中的官吏占第一个,这样一来在县中的亲民的官吏得不到提升,所以要撤掉郡,打通优秀的县官县吏向上迁升的道路。

针对这些愿意,曹爽等人的改革措施就是撤掉郡,将郡中官吏赶回老家,剩下的那些县当中,一万户以上的大县的县令改为郡守(只是叫做郡守,不统辖县);五千户以上改为都尉;一千户一下还按原先的算,大县为令,小县为长。

曹爽一派对州郡县三级制的改革,其目的在于裁楚冗官,节省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让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变得更加明朗和直观。好的不好的一目了然,没有中间商捣乱。而且去掉郡这个级别,也是对世家大族的一种削弱。毕竟是少了一块蛋糕,而且是一大块,原先郡的职权被彻底打散,对于中央来说更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可以说这个改革措施是非常激进的一种,远远超过对“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对士族来说也算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手段。

树立新风:简化车马服饰,革除奢靡之风

对“九品中正制”的改革以及撤销郡的行政区划是针对权力分配进行的改革,具有相当浓重的政治色彩,而“正始改制”中的第三点就有点老生常谈的意思。

平心而论,魏明帝曹叡是有一些穷奢极侈的,所谓上行下效,当时整个曹魏上层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奢靡之风,公卿、侯爵、将军的服饰都是绫罗绸缎、金银配饰;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也热衷于彩色靓丽的服装。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浪费钱财,也会让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投入到生产、运输、销售这些浮华无用的奢侈品的过程中,消耗人力物力。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8)

针对这种不良风气,夏侯玄的措施是重新制定礼法,简化各阶层的车马服饰的标准,当官的人,不应该再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稍微做出一些差别,来表示等级高低就行了;如果是皇帝所赠予的东西,也不能随意使用,先向有司上表,然后再使用。上层社会是这样,那么平常百姓也会跟着效仿,就能革除奢靡之风。

小编以为,这条措施要说是针对士族,其实是很勉强的,应该归于夏侯玄等人的个人好恶。夏侯玄、何晏是正始玄学中的代表人物。与其相交游、标榜的“浮华”名士,或许多多少说在思想上也有与夏侯玄、何晏相通的地方。当这样一群受魏晋玄学思潮影响下的名士走上政坛时,他们反对繁文缛节,提倡返璞归真,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对第三条措施进行更深一层的猜测。即夏侯玄、何晏等人用玄学来对抗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所掌握的过分重视礼教的儒学,是从思想上打击、动摇司马懿一派。关于这个观点,小编不置评价,还望读者自行取舍。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9)

“正始改制”的实行情况

夏侯玄的《时事议》虽然是与“正始改制”紧密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正始改制”的实行情况。毕竟构想是一回事,付诸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小编在上文也已经提到了,《三国志》对曹爽一派的政绩的刻意弱化,导致“正始改制”如同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无法清晰地窥看全貌。不过根据一些片段的、侧面的记载,还是能够得出结论,“正始改制”实行了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小编将这些关于“正始改制”的史料分列在下面: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晋书·荀勖传》中记载:“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中记载:“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

《三国志·魏书·王凌传》:“加变易朝典,政令数改,所存虽高而事不下接,民习于旧,众莫之从。”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记载:“自帝即位至于是岁,郡国县道多所置省,俄或还复,不可胜纪。”(这一条存疑,其中的“是岁”指的是嘉平五年,即公元253年,此时曹爽早已被司马懿消灭)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10)

连接这些片段的记载,可以看出,“正始改制”是被实行了的,至少撤掉郡的措施是有明确记载的。但由于改革的手段太过激烈,导致受到强大的阻力,或许改制本身也不成熟,在不断的妥协和完善中,有朝令夕改的现象。

另一方面,《三国志》对曹爽的评价很低劣,其中有一条是礼制僭越,但也能表现出穷奢极侈的影子。所以小编认为,“正始改制”中的第三条——简化车马服饰的措施,贯彻得并不彻底。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中记载:“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11)

曹爽被消灭,“正始改制”终止

曹爽上台之后,提拔原先被曹叡罢免的年轻官员,自己的亲属,还有沛国老乡,这些人排挤了群臣的地位,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而在“正始改制”中,不仅仅是动了世家大族的奶酪,更是直接损害了上万地方官吏的利益。所以说曹爽一派等于从中央到地方全得罪个遍,不仅改革制度不能顺利进行,连自身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编年体通史和编年体史书什么区别(鲜有正面记载的)(12)

在嘉平元年(即公元249年),曹芳拜谒曹叡的陵寝高平陵,曹爽、曹羲跟随同行。原先一直装病示弱的司马懿突然发难,发动兵变控制洛阳;在蒋济、许允、陈泰、尹大目等朝臣的劝说下,曹爽听信司马懿做出的保证,未作抵抗就投降司马懿,最后被司马懿所杀;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俱被杀;夏侯玄虽然幸免于难(但不久后也因为与李丰、张缉发动政变未遂,被司马师所杀),但也被司马懿排挤打压。“正始改制”就这样以曹爽一方彻底失败的结局收尾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