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心理学角度看)

在烧烤店里,我与朋友正一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边聊着最近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情,聊着聊着,我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某些自己讨厌的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心理学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心理学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学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烧烤店里,我与朋友正一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边聊着最近生活中发生的大小事情,聊着聊着,我们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某些自己讨厌的人,

  • “我真的很讨厌那些只顾自己的人”!朋友说,

  • “哈哈,我是很讨厌那些固执己见的人”!我说,

下一秒,我们忽然间意识到了什么,忍不住四眼相望:

  • 嗯,有时候比起别人,我其实比较在意自己的需求…

  • 唉,说到固执,其实我算是蛮固执的……

我们继续吃着、喝着、聊着,话题转向了同温层(用来代表人们物以类聚、同好相吸的社交群聚模样),

我们之所以讨厌这些人,不只是投射了自己的阴影到他们身上,好像也是因为,从我们的眼光看出去,在表面的行为上,似乎差异太大、显得太不可思议了?朋友说,

是啊,就像是有时我会想着,这个朋友怎么会固执成这样,生命不是就该掌握在自己手里吗?他怎老是期待要他人改变来配合自己?

朋友大笑:就像上次我跟一个朋友聊起妈妈经,明明就是她的管教方式有问题,偏偏他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不会想,才会演变成现在的这个情况!

语毕,我们又再度沉默了一下,有点不安的小声说:我猜,他们应该觉得我们,并没有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朋友若有所思的回答:同温层,有时候真的蛮可怕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同温层这名词开始出现,用来代表人们物以类聚、同好相吸的社交群聚模样,在网络媒体的运作下,我们开始习惯片面的吸收信息、理解世界,最后让自己的理解停留在某个固定框架中。

在这个信息爆炸、充满紧张不安情绪的社会里,我们逐渐习惯与自己性格相似、想法相近的人聚在一起,同时认为世界本来就该是长这样!

我想,这也是为了保护内心脆弱不安,所发展出的一种生存方式吧!人本就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伙伴相聚,才能凝聚出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与勇气,只是长久待在同温层里,也会逐渐丧失对世界变化的敏感度,同时让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逐渐变得狭隘。

这几年来,我在青少年与亲职方面逐渐累积出一些经验,此外,尤其对所谓的非自愿案主,也就是被他人转介而来的青少年特别有经验,

于是开始有机会受邀去学校或机构演讲相关的主题,又或者是对学校的老师们,分享与家长合作的诀窍,在心理医生光环的加持下,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听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常见场下的伙伴专注聆听的同时,忍不住直点头,或是飞快抄写着笔记。

多年来,无论是接案、或专业训练,我早已养成只说自己实践过的事情的习惯,现场分享的知识或技巧,多半都是我长年使用过,觉得好用、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于这些理论知识与技术,我确实有着坚定的信心,同时我也越来越明白,这些理论与方法,只适用于某些情境或条件。

这几年校园、家庭、社会等各层面里,问题层出不穷,饱受压力的政府与焦虑不安的人们,开始大量寻求心理学知识的慰藉,期待透过心理师们的教导及训练,能让社会安定、家庭和谐,能协助自己找到生命的方向、培养渴望的亲密关系。

于是许多自助手册、大众心理学书籍纷纷成为畅销书,仿佛心理学、心理咨询……是一颗颗心灵妙药,服用下去,就能让自己、让生活变得与现在不一样。

我很清楚的知道,这只是一种幻想

这些理论与技术,要能够发挥效果,仍然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行,离开了这些特定条件,改变有时未必会发生。我深知能够一路从大学、研究所毕业,考到国家认证的资格,拿到心理师执照,同时还在某几个特定的治疗取向略有基础、使用起来算是熟练,这一路上的过程,要耗费的时间、金钱、心力……是多么惊人。

除此之外,在这一路上因为与信念相近的人结为朋友,当我一步一步往内在修练的心灵深处走去时,身边这样的朋友也将会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同温层。

我们这些人的所思、所想、所行、所闻……本质越来越相近,有时,这会排除我与不在同一层面上的人们相会的可能,因此,适用于我的方式,未必都适用于所有人,未必都能适用于前来咨询的当事人、家长、老师,与其他伙伴。

如果我在分享的时候,忘记了这件事,就很容易披上专家的外衣,忘了这世界上的人们,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生命样貌,于是以为他们的受苦都是自找的,以为只要他们用了我的方法,生命必然会有所改变,

我想,这会是一种很可怕的专业傲慢,是一种处于同温层里的认知谬误。我知道,自己随着实务资历逐渐累积,会越来越进入一个更有发言权的位置,随着身份与位置的更换,看见的世界会变得更加辽阔,思考的缜密与复杂性也将随之攀升。

有时,竟会忘了当初自己也曾痛苦挣扎过,曾处于深深的绝望里,

有时,站在一个够高的位置上,是很容易忘记身处在底层里的经验的。

我偶尔会跟来参加研习或培训的伙伴们分享:

站在心理师的位置,与站在导师或家长的位置,看待学生的眼光可能会有差异,

站在新手心理师的位置,与站在督导的位置,看待当事人的眼光可能会有差异,

站在主治医师的位置,与站在兼任心理师的位置,看待收费标准的眼光可能会有差异,

站在能改变政策的资深心理人的位置,与身处于第一线服务现场的心理人,

看待社会议题的方式可能会有差异,这些差异有时没有是非对错,而是因为自己所身处的位置所带来的视野,进一步形塑出我们看待事情的认知角度,当我们进入了不同的位置,往往才能体会这些人究竟为何焦虑不安、充满恐惧,又或者为何会做出我们此刻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还记得老师曾经在伦理课程上提到:换了位置,必然会换了脑袋,如果我没待过那个位置,往往就只能看到自己这个位置能看到的,所以,我宁可多想一点、多体谅对方一点,因为我没有把握可以自信的说,今天在那个位置上,一定会做得更好,许多事情,往往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知道。

面对生命、响应生命挑战的方法,不是只有我知道与喜欢的这一种。

同温层,让我们感到舒服、自在与安心,带给我们被支持的力量与勇气,

同温层,也可能让我们变得冷漠、自私而缺乏同理心,带来自以为专家的傲慢与偏见,

所以重点不在于抛弃同温层,而是在让自己的生活舒适安全之余,仍然愿意探头出来看看,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人们,过着不同的生活,生命具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可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与感受。身为心理师,以及逐渐被视为专家的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同温层。

同时,心理咨询最基础的训练,也化为支持我暂时离开同温层,设法理解与自己很不一样的人们,是如何设法让自己过得好,纵使,这个好未必是我所喜欢或认同的,仍然是一种美丽的生命姿态。

本文为转载~~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我们的GSK680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