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和《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

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主要作品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1916),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和《芬尼根的守灵夜》(1939)等。

詹姆斯·乔伊斯肖像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生

詹姆斯·乔伊斯一生坎坷多舛。1882年2月2日,乔伊斯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他的父亲对民族主义有坚定的信念,母亲则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乔伊斯出生的时候,爱尔兰这个风光绮丽的岛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起初乔伊斯家境相当舒适,但由于父亲热衷于政治,退休后又染上酒瘾,家境开始衰败,乔伊斯不得不一度辍学,后来进入一所免费的耶稣会走读学校。

1898年,他进入都柏林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多种外语,以便阅读欧洲大陆国家的文学作品。

六岁的詹姆斯·乔伊斯

1900年1月20日,乔伊斯在学院的文学及历史协会发表讲演,题目是《戏剧与人生》。4月1日,英国文学杂志《半月评论》发表他的关于易卜生作品《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的评论《易卜生的新戏剧》。此文获得年过七旬的易卜生的称许,使乔伊斯深受鼓舞,从而坚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决心。

1901年10月,乔伊斯写了《喧嚣的时代》一文,批评爱尔兰文艺剧院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费出版。

1902年大学毕业后,他结识了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核心人物巴叶芝、格雷戈里夫人、乔治莫尔、约米辛格等人,但他与他们的关系并不融洽,观点也不一致,后来甚至强烈地反对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指责叶芝迎合低级趣味。此后他离开爱尔兰到巴黎,以教英文谋生。

詹姆斯·乔伊斯肖像

1902年6月,乔伊斯毕业于都柏林大学学院,获得了现代语学士学位。10月2日,他登记到圣西希莉亚医学院修课,但只念到11月初就因为经济困难而放弃了学业。不久他母亲病危,乔伊斯又回到爱尔兰。其间他爱上了爱尔兰乡村姑娘娜拉·约瑟夫·巴纳克尔。

1904年,他们在朋友的资助下私奔,去到巴黎,但一直到1931年才正式结婚。他们在欧洲大陆的生活十分艰辛,辗转于法国和瑞士,没有可靠的职业。

1905年他们到意大利投奔在那里教书的弟弟,靠弟弟的帮助在那里安顿下来。

1906年7月底赴罗马,在银行任通讯员。9月30日在致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谈到短篇小说《尤利西斯》的设想。1906年4月以来,就改写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问题与理查兹鱼雁往还。9月30日收到拒绝出版的信。

1908年起乔伊斯在都柏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4年完稿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历时10年,这部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提出了艺术家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问题。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5年乔伊斯一家又被迫离开意大利,迁往瑞士的苏黎士。

1915年,乔伊斯在苏黎世

由于生活的窘迫,乔伊斯经常醉饮,并且染上了湿热病,视力也日渐衰退,但他一直坚持写作。他一生写出了四部现代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及惊世骇俗的巨著《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

1940年12月17日,乔伊斯又迁居到苏黎世。

1941年1月10日,因腹部痉挛住院,查明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十三日凌晨去世,享年59岁。15日葬于苏黎世的弗林贴隆坟地。

《都柏林人》封面

《都柏林人》

《都柏林人》(Dubliners)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该书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

《都柏林人》不同篇目的内容,似乎都可以用正数第二篇小说的题目《一次遭遇》来概括:《阿拉比》,杂货市场的一次夜游;《两个浪汉》,都柏林街道的一次夜游;《死者》,一次宴会的前前后后……《都柏林人》的人物形形色色,有逃学的男孩、死了亲人的老处女、思春的少女、狡诈的流浪汉等等,他们行走于都柏林这座城市,感受着孤独、蠢动或绝望。

其中,《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一些人多少有些随意地汇聚在一间凄凉的办公室里,他们的行为显得有点荒诞,其中一个应邀朗诵一首他几年前写的一首诗——《帕奈尔之死,1891年10月6日》。诗略显业余,修辞也都是常见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透过这首旧诗却传递出真实的悲哀和真正的忠诚。诗念完之后,人们对作者作了几句评论,然后故事就结束了。读者可能觉得与他们完全无关,但同时也会觉得作者了解事件的所有含义,而且这首诗完全是为读者写的。乔伊斯在写这首诗时仿佛进入了海恩斯的心里。

“你觉得这诗怎么样,克罗夫顿?”亨奇先生叫道,“难道不好吗?你说什么?”

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

如果乔伊斯让克罗夫顿先生自己说这些赞美的话,那么他就冤枉了这位绅士善良的沉默。因为克罗夫特先生曾为保守派拉选票,他必然觉得诗里有某种叛逆的色彩。然而他是个普通人,在那种场合里他只会宽容。“克罗夫顿先生说这是一篇绝好的作品”这句话使人感觉到他的超然的态度。这种超然的情调可以说是《都柏林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都柏林人》的大部分小说里,乔伊斯都使读者通过他的目光来观察事件而不作任何评论。因此读者在这些故事里总能感到一种疏离感,仿佛他要通过一系列的报道来说明都柏林的生活,就像一个注重科学性的历史学家描绘事件那样。想要真正了解每一个事件的始末,就去书中找答案吧!

为不幸的民族铸造一颗良心

乔伊斯的文学生涯始于他190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写给出版商理查兹的一封信中,他明确地表述了这本书的创作原则在于揭露都柏林生活中的“精神麻痹”:

“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我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这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对于冷漢的公众,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描述这种麻痹:童年、少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这些故事正是按这一顺序撰述的。在很大程度上,我用一种处心积虑的卑琐的文体来描写。我坚信,倘若有人在描绘其所见所闻时,胆敢篡改甚至歪曲真相,此人委实太大胆了。”

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打动了爱尔兰人民,他们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一天全部活动的6月16日定为“布鲁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3月17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

shijiewenxue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外国文学书单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一季度外国文学新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