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

战争的发动,伴随的往往都是政治。

古往今来,许多场惊世骇俗的大战,其背后都有着强烈的政治动机。

我们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也就是说,战争发动虽然与政治相关,但发动战争的原因则不能将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光明正大地公布出来,而是要假以借口,要让己方站在合情合理的立场上,也就是要名正言顺

如此一来,开战的一方自然要寻求某种借口,来挑衅,来撕破脸,让对方不得不战,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1)

古往今来,开战的借口那是五花八门,毫不重样儿。

自近代来看,最让我们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当然就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当中,日本人的那个开战理由:我的一个小兵走丢了,我要进城去找。

多数人可能觉得这就是日本人假托的一个幌子,用于包藏其侵略中国狼子野心之目的。

但事实上,日本人这次倒还真没说谎。1937年的七月七日,还真有一个士兵在日本军队举办的军事演习中走丢了。而这个人自己也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失误,竟导致了一场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2)

1936年,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新兵,懵懵懂懂地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成为了日本华北驻屯军某部第八中队的一名普通士兵。此时的他根本不会想到,一年后的那个夏天,他的名字会因为一次尴尬的走丢事件,而被记录在历史的册页中。

如果没有参军,按照原来的生活节奏,1937年的这个夏天,菊次郎应该在自己日本大阪的家里过着无聊但又安稳的生活。夏日的酷暑会让他汗流浃背叫苦不迭,但树阴间的蝉鸣与夜晚吹来的凉风,则又会将他心中的文艺气息唤醒,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两篇佳作。

但因为参军入伍,菊次郎的这个夏天过得并不安稳。

1937年七月七日的傍晚,志村在演习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腹部有些不适,随即下半身一紧,一时间,他眉头紧锁,心中暗暗叫苦。这是吃坏肚子了。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3)

由于来到这里没多久,志村对于此地并不熟悉。情急之下,他随意找了一处地方,开始“发泄”自己的不适。但这一举动却让他暂时脱离了队伍。等到他解决好生理问题,准备归队时,却发现自己找不到队伍了。此时的他万万料想不到,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一场惨烈的交战正因他的这一行为而爆发。

在菊次郎正着急寻找队伍的同时,他“失踪”的这一消息,混合着一种微妙的味道,快速地传到了日本军队高层的耳朵里。

这是一个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的事情。大小的掌握尺度全在于怎样拿这件事来做文章。对于早就蓄谋已久的日军来说,这可是上天赐予他们的好机会。于是,日军高层立刻以此事为借口,向中方提出交涉,并且要求要进入宛平城内进行搜查,找到那位“可怜”的士兵。

这个提议放在那个早已剑拔弩张的时刻,无疑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与阴谋。所以毫无疑问地被中方拒绝了。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4)

日本人狗急跳墙。军官清水节郎在遭到中方拒绝之后,立刻下令向宛平城开炮,同时命令部队向卢沟桥发动进攻。战争一触即发。

但是,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菊次郎在战争爆发20分钟后,竟着急忙慌的自己跑回到了部队。并立刻将“失踪”原委清清楚楚地上报给了上级。他不清楚的是,自己消失的这20分钟,一场长达八年的大规模战争因为他的不在场而拉开了大幕。

当时,那些远在东京的日本军政要员们,对于前方忽然展开的战事,其实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日本的内阁军部分成了两大阵营,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认为,目前对日本威胁最大的,是北面的苏联。目前日本的兵力并不充足,一旦开战,很可能陷入持久战泥沼,将日本拖进难以挣脱的战争泥潭。

故而,此时发起战争,风险太大,绝非上策。他的建议是,立刻平息前方的冲突,同时加快对中国东北的建设,以筹备兵力、资金,来支持更大的战争消耗。不得不说,这个人虽说是敌人,但他的战略洞见能力还是很强的。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5)

只是,当时日本军队内部充斥着“扩大战争”的思想。这些人都是强烈的好战分子,此前的几场胜利,已经让这些人志得意满,目中无人。日本的陆军大臣杉山元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等众多日本军队的重要将领,都支持趁此机会扩大战争

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多数的日本军人对比那时候的中国根本不屑一顾,认为这是一个不堪一击的国家,短时间内就能完全征服。至于北方的苏联威胁,他们认为,那时候的苏联刚刚经历了大清洗,内部已经是一盘散沙,不值得担心。而当时的美国,罗斯福再次当选总统,国家内部对他而言到处都是孤立主义,美国也没办法来关注亚洲的事情。故而,这些军人们集体认为,已经打起来的卢沟桥事件,是他们对华开战“千载难逢”的一个机会。

他们向天皇承诺,三个月左右,中国的战事就可以解决。

面对狂热的“扩战派”,石原莞尔的话根本没人能听进去。也幸亏无人搭理他,才让这个“日本第一战略家”更加“危险”的战略计划没有实施成功。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6)

既然决定了要开启战争,那么身为侵略一方的日本,也就没有必要再伪装自己。

他们在得知菊次郎已经归队之后,欲盖弥彰,称菊次郎的行为为正常的“生理需要”,并且没有给其任何的军事处罚,而是让他退出现役,并且遣送回了日本国内。同时,在前方继续发动他们的侵略战争。

当时有媒体曾采访日本的前线指挥官大队长一木清直,并询问了关于菊次郎走丢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位指挥官则称,自己其实已经知道志村已经归队了但战争已经爆发,如果因为此时再与中国军队交涉,并且停止战争,那么会让中国军队认为日本军队不堪一击,这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所以,他们决定先占领部分区域,然后再去进行交涉。

当然,这些只是日本人的一面之词而已。真实情况是,当时的日本已经下定了侵略的决心,并且展开了行动。不久之后的淞沪会战便足以证明。因为当时的日本军方认为,不占领北京、天津、上海,就不足以称之为“扩大战争”。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7)

前方的战事一触即发,日本不宣而战的疯狂举动,惹来了中国军队的愤怒与强烈反击。惨烈的战争就此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很多人可能学过一篇课文,里面介绍了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和上面的弹孔

从那密集的弹孔,可以推测出当时卢沟桥战斗的惨烈。

据一位参与过此次战斗的老兵吴江平回忆,当时驻守在卢沟桥附近的二十九军官兵,在得知日本人无故挑衅并且开了第一枪之后,全都极其愤怒。当时在南苑驻扎的只进行了三个月训练的训练团,得知消息之后全都要上前线去作战。

日军用飞机大炮对军营展开疯狂的轰炸,中国军队处于极大的劣势。

这位年迈的老兵泪眼婆娑地回忆:那是他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惨烈战斗,耳边的枪炮声几乎停不下来。刚开始他有些不知所措,但身边的战友接连被炸死,副班长临死之前还大喊着:打日本,杀鬼子!这些场景让他激愤无比,忘了什么是害怕,一心只想和日本人拼到底!他记得那场战斗中牺牲了两个将军,佟麟阁和赵登禹。佟将军是骑着一匹枣红马断后,结果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死了;赵将军在交战中被日本人在公路上伏击,壮烈牺牲。

卢沟桥事变真实历史(引发卢沟桥事变的那个日本兵)(8)

相比于正在经历血与火惨烈交战的卢沟桥,另一边的“开战导火索”志村菊次郎,则幸运地回到了日本,远离了战火,安心的过起自己的生活。

只不过, 这个已经被军国主义裹挟洗脑的男人,并没有甘心于安稳地度过自己的夏天。

在1944年的10月,也就是日本战败前不久,再次应征入伍,踏上了去往缅甸战场效忠天皇的二次征战之路。但这一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一次与中国远征军的交战中,菊次郎被孙立人将军带领的部队击毙,结束了自己作为侵略者的罪恶一生。

而这位日本士兵前后的两次遭遇,也算是见证了日本从不可一世的猖狂,转向失利无能的溃败的全过程。这场因为这个小人物而开启的惨烈战争,最终也在他死之后不久,缓缓落下了大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