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自建房(消失的自建房)

2018年12月5日,寒流袭来,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漫天飘洒,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近几年的自建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近几年的自建房(消失的自建房)

近几年的自建房

2018年12月5日,寒流袭来,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漫天飘洒。

阳煤集团,巨兴小区。马齐玉站在窗前,若有所思看着窗外,“马上要降温了!要是还住在‘自建房’,就难捱了!”

一旁的老伴笑了:“你又要说‘自建房’……”

自建房,承载着马齐玉全家过往生活的诸多记忆。

40年前,1978年夏季的一个夜晚,阳煤集团三矿矸石山上,矿工马齐玉靠几个伙计帮忙,土坯砖头砌墙,灰渣油毡盖顶,为自己搭起了一个约4平方米的房子。第二天,墙上的泥皮还渗着水,他就抱着铺盖卷住了进去。

三矿又多了一个“自建房”住户,而且一住就是34年。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其中的窘迫苦恼,难以忘怀。

收回目光,马齐玉眼角有点湿润。

“自建房”,这个名称表明了房子的来历:工人自己建的房子。马齐玉不是阳煤集团第一个“自建房”住户,也不是最后一个。

随着经济建设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阳泉采煤业高速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成千上万的农民陆续从黄土地走进煤矿。但矿上一时没有办法为这些矿工及家属提供住房,他们只好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工人越招越多,“自建房”也越建越多。

“自建房”的建筑材料,大多是矿上捡来的废旧材料。半头砖、旧木料、废油毡、石灰等。这些材料不好搞到,就只能自己托土坯。“这样的建材,注定房子建不大,大多是六七平方米一间。一间小房,或者再多建一间小厨房,就是全家四五口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回想往事,马齐玉目光满是凄凉。这目光钻进心里,再到眼里,变成浑浊的泪,砸向大地。

“自建房”遮风挡雨的功能极差。说起往事,老马的老伴有一肚子苦水:“三伏天,屋内热得像蒸笼,数九天又冷得像冰窖。最让人糟心的是雨雪天。雨天,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屋里没一处干地,衣物粮食都得泡汤;雪天,一怕雪重压塌屋顶,二怕雪化屋漏,所以一下雪,家家户户都上屋顶扫雪。”

建材差,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房子建得高低不等,大小不一,十分杂乱,没有公厕和垃圾处理设施,更不用说煤气、自来水、暖气、电话了。

这里,唯一勉强现代一点的是通了电,但电压却忽高忽低。当时,邻居剌庭福家里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因为电压不稳被烧坏了。后来,亲戚送给他一台小彩电,没多久就被雨淋了。

到本世纪初,阳煤集团已经有“自建房”住户31000多户。如果按每户4口人计算,就是12万多工人及其家属。高高低低的自建房,宛若城市边上的“伤疤”。

2005年,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自建房”改造这一民生工程上马。一间间“自建房”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在“自建房”里蜗居多年的人们终于盼来了现代化的新居。

喜庆的鞭炮,快乐的笑脸。最近几年,马齐玉周围,这样生动的画面越来越多。

2012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矿工苗和平暖房的日子。

50岁的苗和平,在“自建房”里住了大半辈子。他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告别“自建房”,住进楼房。拿到钥匙,苗和平先给大学毕业后在惠州工作的女儿报喜。女儿听了,第一句话就是:“新家要有我的房间!”

孩子在逼仄的“自建房”长大,有一间自己的房,成了割舍不了的心愿。委屈她了!

搬家是大事,对于要迁到新楼房的“自建房”住户来说,更是一辈子的大喜事!所以,老苗暖房的酒席要排场,要体面,摆在酒店里,整整8桌。老苗招呼着伙计们喝酒,想着这大半辈子的酸甜苦辣,眼眶湿了……

几年来,3万多“自建房”住户陆续迁居新房。故事不同,感受却一样。新房比他们想像得要好出许多倍。房屋南北朝向,阳光充足,布局合理。楼间道路宽敞,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生活似乎在一夜之间跨越了半个世纪,有做梦一样的感觉。

薛小艳今年39岁。翻看老照片,她20多岁的时候远没有现在光鲜。那时候,她住在“自建房”里,老公外边忙,家里的事都靠她。身在城市,却还是农村妇女的活法。挑煤担水和煤泥,劈柴掏灰生火炉,买菜做饭洗衣服,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天到晚灰头土脸,也没有拾掇自己的时间。搬进新居,水、电、气齐备。洗衣机、煤气灶、热水器、网络、电视、手机……“自建房”里一天到晚忙不停的家务,现在用不了半天。有了闲暇,有了心情,她上网、逛街,跟着潮流走,一脸灿烂阳光,一身时尚穿着,当年那个土里土气的矿工家属,如今活出了城市女性的风采。

杨金宝迁居的小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他这个矽肺病患者觉得舒心惬意。他说,30多年来,他挖出的煤照亮了别人,现在党和政府的民生工程又照亮了他的生活。好好享受这光景,是他眼下最大的快乐。

40年前,和马齐玉一样,矿工李根生搬进“自建房”时,家当只有个铺盖卷。这不是个例,几乎所有刚招工进矿的人就是这样。工人大多来自农村,而那时的农村相对贫困,许多地方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他们背着小小的铺盖卷,来到矿上住进“自建房”,开始了他们的矿工生涯。虽然生活诸多不便,但他们有着中国农民吃苦耐劳的朴实品性,有着忠于事业的坚强信念。所以,满怀对幸福的憧憬,乐观顽强地生活着、工作着。

改革开放40年,加速了他们实现梦想的脚步。当年只有一个铺盖卷的人,如今的殷实程度已远远不能用铺盖卷估算了。

李根生的第一间“自建房”只有七八平方米。如今,他住在82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楼房里,每月有3400元退休金,加上老伴的1000元,应付生活绰绰有余。两儿两女,也各自成家立业,家家都有新住宅,都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与老李刚来阳泉时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李根生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这一辈子,要受得了罪,享得了福。从破旧漏雨的自建房,到宽敞明亮的回迁房;从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到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在他看来,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关键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改革开放40年,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自建房,80年代、90年代的单元楼到跨入新世纪的高层住宅,到2017年阳煤集团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1.2平方米。从“蜗居”到舒适“安居”,消失的“自建房”,见证时代变迁,讴歌伟大征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