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

墨是古代毛笔书写、绘画不可缺的物品。“墨”由黑和土组成,是个会意字,“黑”是墨的典型特征。古代墨的制作源远流长,从制墨技术发展中可看到古代工匠经验的继承和不断创新。

“黑”的字形如下: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1)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2)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3)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4)

【黑】

会意合体字,炎 ,

天黑不明看不见日白。

上面的,是古“囱”字,

既是烟囱,也是窗,

下面的“炎”表示 火上火焰,火炎光明。

【】外夜天不明不白,

【】下屋内火“炎”照明为天黑。

本义:

黑天,黑天色,天黑不明,与天白相对。

由【天黑色】引申为颜色【黑色】

【墨】

黑 土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5)

【说文】书墨也。

书画用的黑色颜料。

如:

《西京杂记》:汉尚书令,仆承郞,月给隃糜墨。魏晋闲以黍烧烟,和松煤为之。唐初高丽岁贡松烟墨。宋熙宁闲,张遇供御墨,始用油烟入麝,谓之龙剂。

50万年前人类学会用火,从此告别愚昧,踏上了文明的征途。

木头燃烧,过一段时间成为木炭,炭黑沾染到人的身体和物品上,不易擦掉。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先民注意。待到有意识地利用炭黑,这就成为染色技术的起源。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炭素作为颜料使用,在考古中已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用黑色绘成的图案,还有殷商甲骨上某些字画的黑迹,经文物工作者检验,确认这些黑色是用的炭黑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周代时出现墨,从古籍中可以找到“墨”的说法。

如见《庄子》记载:“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

又如,周代五刑之一的“墨刑”,就是在犯人的面额上刺字后涂上墨。长久带着黑字,使人遭受身心之辱。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

根据学者研究知,春秋时期没有固体的墨锭,需要时先把炭黑和胶水调合了用,这种液制的墨属于原始墨。

大约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真正的墨,考古中已发现这时期的墨锭遗物。《述古书法纂》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古代写字,以竹挺点漆,后磨石炭为汁而书,叫石墨。秦汉多用松烟、桐煤制墨。现知最早的烟墨,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和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块墨锭,其色纯黑,近似圆台形。同时出土的还有满布墨痕的石砚和写满墨字的木牍,可知当时已用石砚磨墨。当时的墨,是一些小圆块,没有模制成锭。

早期的固体墨仅用炭黑和动物胶两种原料制成。至汉代,终于开始出现了人工墨品。汉代时,由于纸的使用逐渐普及,对墨的需求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制墨技术的发展。制墨工匠发现松木宜于制炭黑,松木含有丰富的松脂,松脂中的松香不仅可制出优良的炭黑,而所含松节油又可使制成的墨有一种天然的香气。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

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

魏、晋、南北朝墨的质量不断提高。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记述制墨的方法,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

唐代时制墨业兴盛,制作技术益精,名工辈出。唐代后期,易水(今河北易县)制墨名工奚超、奚廷珪父子等人避战乱迁居安徽的歙州,奚超和他的儿子廷珪在此重操墨业,以黄山松烟为原料,并改进调胶、捣松等工艺,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声名大振,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国姓,改姓李,并封廷珪为墨务官,李墨由此名扬天下。

李墨的工艺特点是功精料优。他们以歙州古松为原料烧制优质松烟,精选藤黄、犀角、珍珠、巴豆、玉屑等为添加料,加之胶质考究,加工时还规定必须“十万杵”,因而能制出佳墨,具有“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之妙,获得“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美誉。易水墨匠的高超技艺和歙州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使歙州的墨业繁荣起来。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更名徽州,自此,徽州所产之墨便统称徽墨,沿袭至今。

宋元时期,徽墨制造工艺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开创了以油烟为原料的新途径,因其粒度细、分散力强、吸收光的性能好,故墨色黝黑而油润,品质在松烟之上;又因加入麝香等增香剂,能除去胶的异味,增添香气;加金箔可以增加墨的光辉,提高墨的身价,徽墨因此而开始了由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过渡。宋代墨工潘谷是造墨高手,苏东坡、黄山谷等书画家极为推崇。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6)

明代程君房“女娲补天”墨

明代邵格之、程君房、方于鲁等各树一帜,歙县与休宁两派制墨,争奇斗胜,所制精品,距今三百余年,仍彩色焕发。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从制成烟料到最后完成出品,其中还要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个模压成形的过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项重要的工序,也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长方、圆、椭圆、不规则形等。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块组成,圆形或偶像形墨模则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内置墨剂,合紧锤砸成品。款识大多刻于侧面,以便于重复使用墨模时,容易更换。墨的外表形式多样,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边墨。

烧油取烟法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

“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τ夜,收此—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冋取媒,尤佳。”(《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淸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灴,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毎隔一段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浄,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凊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古人用的墨是怎么做成的(汉字博物认知黑)(7)

清代制墨,主要向“精鉴墨”(专供鉴赏的墨)和 “家藏墨”(多作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两方面发展,成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

可以说,在墨中加入种类繁多的添加剂,成为中国制墨技术的一大特色。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体系、说文解字、快速识字、汉字思维、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