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在语文中的作用(语文教学烘托的作用)

景物烘托

比如《三打白骨精》这部动画片,必须发生在杳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只有这样的景物才能让白骨精的出现合情合理,推动故事的发展。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需要借助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的。

例如散文《散步》中写到南方初春的田野,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密了;田里的冬水起着水泡。还写到母亲眼中的小路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既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美景,孕育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渲染了恬淡安静、美好的气氛,又烘托出我与家人散步时宁静,幸福的心情,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家人的热爱。

再如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中,作者在1913年到阿尔卑斯山地看到的到处是荒地,走了三天才走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那里有的却是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坍塌的钟楼、早已干涸的泉眼和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狂风。这几处景物描写,即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恶劣的环境,烘托出牧羊人生活的艰难及植树的艰巨性,同时也为后文做了铺垫。

又如《骆驼祥子》中“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片段中,描写了天气的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便道上尘土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体会到在烈日下仍坚持出去拉车的祥子的勤劳,我们自然会对祥子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

这三篇文章中,都借助景物描写渲染文中所需要的气氛,赋景以情,使景带人意,从而烘托出人物心理,达到了景虽无言却似千言万语的效果。

人物烘托

如果动画片《三打白骨精》中没有猪八戒等配角,那就烘托不出孙悟空的智慧和本领。

在文学作品中,除了描写景物烘托之外,还可以通过描写周围的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等来烘托主要人物,这就是人物烘托。

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先写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先替自己打算;出了一点力就生怕别人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最后,作者又写没有一个不佩服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经过这样一反衬,白求恩和不少人的思想精神便泾渭分明,差距自见了。

如《秋天的怀念》,作者自述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而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当作者失控狠命地捶打双腿失去活着的勇气时,母亲扑过来忍住哭声要和儿子一起好好活。面对儿子的暴怒无常,近似发疯的状态,母亲的表现恰能烘托出无限包容的母爱。

再如《骆驼祥子》中,描写了炎热天气下他人的反应: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只低着头慢慢的走;见到井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一头栽到地上,不起来。作者在这里用了其他人的状态烘托出了祥子不顾一切拼命工作的状态,这样比直接描写祥子,更能体现出祥子的勤劳。

场面烘托

《三打白骨精》中每当白骨精以本体出现时,导演总是会设计特殊的场景或是音乐,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恐怖感用来冲击观众。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参加各种演出、竞赛、庆祝会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景,这就能用到另外一种烘托手法——场面烘托。运用场面烘托描写,须事先确定核心景物与核心人物,然后再选取与“核心”有关的人物和景物,再做恰当、准确、传神的描绘。

如在《伟大的悲剧》中写到队员们已经惊慌到了极点,从强行的镇静中一再地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却还是强拖着疲惫的身躯,绝望地向前继续走。当奥茨已经感觉到他可能会给队友们带来可怕的厄运时,他向队友要了近十片吗啡以便快速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拖队友们的后腿。但队友们坚决地拒绝,于是奥茨只好用冻伤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好一段路程。第二天清早起来,外面又是狂吼怒号般的暴雪。这种场面烘托,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环境之恶劣,斯科特队员之伟大,从而统感到场面的悲壮。

再如《邓稼先》一文中作者引入的《吊古战场文》写到:“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种场面的描写可以烘托出邓稼先在戈壁摊上工作的危险与不易。

修辞手法在语文中的作用(语文教学烘托的作用)(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