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廷废除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

(说历史的女人——第921期)

9月2日,这个日子有点不寻常。是许多学校开学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不管是第一天还是第二天,都是个兴奋的日子,它代表着一种希冀,一种憧憬。不过你是否想到,9月2日,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天。114年的今天,中国结束了一件事,就是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无异于发生了一场地震;即便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场震动!

就像科举制的产生一样,它的结束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因为那是一场阵痛,不仅是所有读书人的阵痛,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阵痛。1300年的积淀,1300年的传统,你说放下就放下了?你说丢弃就丢弃了?所以它是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的。比如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就如此评价:“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沙俄因废除农奴制而赶上欧洲工业革命的步伐;而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而走向世界。那么中国呢?走出这一步,就意味着同世界现代化的接轨,或者是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那么当时中国,落后的满清,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是如何面对这场阵痛的?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是如何被袁世凯和张之洞联合废除的?废科举的旗帜性人物袁世凯、张之洞等,他们为此都做了些什么?本期分解。

为什么清廷废除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1)

(一)改变科举,势在必行

不可否认,科举制度曾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它改善了封建王朝历时千年的官吏任用制度,和人才机制,彻底打破了惯常的血缘世袭制和世族垄断制。原则上,使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有步入仕途,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成为国家的官员或社会栋梁。但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说过:“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所以不可能有任何一项制度,永远好下去,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的,它到一定时候,都会走向衰败,该废除就必须得废除,否则将贻害无穷。

科举制度自隋唐开创以后,历经宋代的发展,明清的完善,到清末已经完全沦为八股取士的工具,是不废除不行的了。事实上,当时清政府废除科制举确实不是一下子就实现的,也是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一番坎坷的。

自19世纪中期,清王朝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战舰轰开之后,中国不管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科技上的落后都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到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就在慢慢地发生改革和变化。

本来科举制度,是曾做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传入西方的,曾被欧洲人认为堪比“四大发明”的一项制度,因为在古代,欧洲的人才机制也很落后,基本都是世袭制。它的出现让四方人惊叹,于是在14世纪时,这项制度被带入西方。

但西方人更有活力,他们后来居上,发现科举制的一些弊端,所以就果断进行改革。他们结合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把考试内容彻底改变。他们的考试内容可不是几篇文章的事情。他们把考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等,统统纳入考试的范围。

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的手段,要完善得多。在欧美,“科举”考试即便顺利通过的考生,也未必就能如中国的学子(举人和进士)一样,立即可以获得官职和荣耀,还得实习和试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当官”。

为什么清廷废除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2)

中国的科举制被西方改革后,反过来又对中国形成了极大影响,中国的科举制不改不行了。于是,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科举考试内容;1898年,又加设经济特科,举荐经时济世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的优劣决定成绩之高下。也是在这一年,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由梁启超草拟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兼容并包”、“中西并用”,被认为是我国首个高校章程。京师大学堂还聘请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又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刚刚开始的科举制改革便遭到扼杀。

然时代的号角既已吹响,是谁都无法阻止。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科举,做为一种历时千年的制度,仍然存在。因科举制度做为当时读书人当官的重要途径,人们仍趋之若鹜,这使新式学校难以发展,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同新世纪、新世界的接轨。这时必须有领军人物,出来以掌控大局,废除科举。

而当时的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则成了废科举的旗手。

(二)废除科举的艰难历程,袁世凯等人的作用

袁世凯这人不管干了多少坏事,比如破坏戊戌变法,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等,但有一个历史功绩不可否认,就是对废除科举制的大力提倡和根本推动。他本人就是科举制的受害者。本来他一开始也是想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的。然而不幸的是,别说考状元了,他运气极差,连最初级的童子试都没有过关,连续两次考砸,连个秀才也没混上。所以他考试失败之后,遂将所有的书籍都烧毁了,并发誓再也不参加科考,并对科举制度结下了深深地仇恨。

不过袁世凯提出废除科举,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对自己科考失败的报复。这也是他长期经验的总结。1895年12月,袁世凯经光绪帝批准,奉命督练新建陆军,他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欧美的方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

为什么清廷废除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3)

袁世凯派人到鲁、苏、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骑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军,称“新建陆军”。他练兵以德军为蓝本,制订了一整套近代陆军的招募制度、组织编制制度、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训练和教育制度、粮饷制度等。袁世凯还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数年来,他在军事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使他感到培养具有现代新知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国家要发展,必须:“亟思变计,兴学储才”,必须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于是正式他提出废除科举制度,推广新型学校教育。

1902年5月,袁世凯聘请美国人丁家立为总教习,在保定办起了直隶高等学堂。此外,专业学堂与师范学堂也相继建立。同年,在保定创设了直隶农务学堂。第二年,又在保定创办了直隶师范学堂,开了全省师范教育的先河,接着又在天津创设了北洋大学堂……

经过多年试办,初步形成了近代直隶省大、中、小新学堂的格局。教育行政机构也相应建立,1902年,袁世凯奏请朝廷,又设立了省学校司。 这都为最后废除科举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当时主张废除科举的当然不是他一个人。比如倡办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就主张废科举。李鸿章曾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变通科举,提出“科目即使不可以马上改变,时文即使不能够立即废除,而小楷、试帖又太过于虚饰无用,决非培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其实,李鸿章已经保举了不少洋务人员取得了官位,但他仍不满足,想在朝廷用人制度上改变科举,以实学代替时文,以逐步达到教育和考试的改革。但是,他当时却遭到了普遍的反对,没有取得进展。

戌变法期间,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鼓动下,光绪帝下发了废除八股的政令,但未待实施已宣告失败。后来,袁世凯的直隶新政中,发表《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宣布有学堂毕业合格者,给贡生、举人、进士的名义。这是科举考试向学校教育过渡的形式,对袁世凯办新学推动极大。但当时人们仍视科举为“正途”。

1903年4月,袁世凯找到了支持者和帮手,此人就是张之洞。张之洞的科举之路倒是一帆风顺,他14岁就以第一名成绩考中秀才,16岁又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之后在26岁进士及第,并且高中第三名探花。但他的思想并不古板,在治学上,他一直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机构。他于1869年在武昌三道街文昌阁设立经心书院,选拔优秀学子在其中读书,教授经世致用之学。

为什么清廷废除科举制(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4)

​张之洞很早就认识到“西学”的重要性,并着手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早在1890年,张之洞就创办了两湖书院,开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1902年,两湖书院改为两湖高等学堂,分科为八门,成为一所包括文、理、法三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堂。张之洞通过自己的办学方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科举制早已是持否定态度,主张废除的。

1903年4月,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上奏《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这个奏本被采纳,朝廷发表《学堂章程》,规定自丙午年(1906年)开始,把科考录取名额减少,而增加学堂考试录取名额,等到各省学堂办理齐备了,毕业录用的制度建起来后,再完全停止科举。

但这个节奏还是太慢了,为防止节外生枝,袁世凯认为必须要痛下杀手,彻底根除科举制度。于是,他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等,于1905年8月30日,以五重臣联衔上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以“科举之阻碍学堂,妨害人才”立论,认为“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具砥砺实修之志”,提出立即废除科举。

并且,他们又上奏,提出了五条解决科举向新学过渡的具体建议,从而打消了朝野内外对停办科举的后顾之忧,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联衔上奏两天后,即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下诏,宣布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寿终正寝。

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是一种阵痛,似乎断了读书人的生路,但从长远看,它是一种伟大的改革,不仅是国家人才机制的改革,而且也是文化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科举制的废除,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功莫大焉。

(文/说历史的女人·冰岛啖冰)

参考资料:《清史稿》《袁世凯传》《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