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Three Woman Drinking》,布面油画,81.26×60.96cm,2006年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3)

随着年轻人步入社会,关于生存与职场压力所创造的“新新词语”也应运而生。“内卷”狂潮退去后,人们逐渐走入了“躺平”的世界。然而,“摆烂”一词的诞生又使人们对于“如何面对压力与焦虑”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内卷”时代,“摆烂”是否成为了另一种选择?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与你探讨。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4)

何为摆烂?

如今的职场年轻人,都流行将“摆烂”挂在嘴边。与“躺平”的出现别无二致,此语一出便招来骂声无数。但如果说“躺平”一词是面对压力选择无欲无求地佛系放弃,那么“摆烂”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对于“内卷”稍显积极的应对方式。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5)

费尔南多·博特罗(Fernando Botero)《Man with a Book》,布面油画,35.5×45.5cm,2001年

追根溯源便可发现,“摆烂”更像是一种生活“战术”。此语来源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中的“put rotten”一词,指弱队为了获得更好的选秀权而故意输球的行为。这样一来,便解释了“摆烂”的核心含义——“求胜”

但在现实中,人们好像只看到了“输球”部分,将“摆烂”看作面对焦虑与压力时的缴械投降,将此语与“破罐子破摔”同化。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6)

NBA比赛中灰熊队vs火箭队,火箭队玩转摆烂艺术。

如果这样,“摆烂”就成为了“躺平”的同义词,代表着经历了过许多挣扎却无力改变现状,所以放弃抵抗的状态。然而,“摆烂”之中其实还透露出一丝不甘与倔强,正如起源一般,看似消极的“摆烂”下,还应藏有巨大的、积极的能量。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7)

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Bather》,布面油画,50×100cm,1925年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8)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Nonchaloir (Repose)》,布面油画,63.8×76.2cm,1911年

究竟是消极的“破罐子破摔”,还是“静待花开”的期许。在人才辈出、压力丛生的艺术领域,面对无法改变的现状,艺术家们是选择一蹶不振、意志消沉,还是诠释真正的“摆烂”之道?

为何摆烂?

显然,“摆烂”心理是在与压力长时间抵抗无果后产生的,而酒精、药物便成为了逃避无力感的“选择”。像许多其他战后艺术家一样,美国著名抽象主义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多年来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9)

马克·罗斯科《No.5/No.22》,布面油画,297×272cm,1949-1950年

上世纪50年代,其被诊断出严重的精神疾病后,罗斯科便沉迷于使用抗抑郁药物与酒精麻痹现实生活的痛苦,将短暂的平静表现在柔和的几何图案中。这样的“摆烂”源于艺术家对于精神疾病的无力,此道虽缓解了暂时的不安,却也有着极强的反噬。1970年,这位66岁的艺术家因过量服用药物后割腕去世。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0)

艺术家马克·罗斯科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1)

马克·罗斯科《Untitled》,丙烯,198.1×168.2cm,1970年

对于在不安中挣扎后就此“摆烂”的人,艺术圈不乏此类故事。无法挽救苦难生活而对酒精上瘾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创作出了惊艳世人的画作;终日焦虑的托马斯·金凯德(Thomas Kinkade),在与疾病抗争时依然坚持描绘心中温馨的田园风光;无法与情绪和解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选择用酒精维持创作......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2)

杰克逊·波洛克《蓝白鲸》,布面油画,61×48cm,1943年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3)

托马斯·金凯德《平安夜》(Christmas Evening),布面油画,76.2×101.6cm,2005年

战争、温饱以及疾病等生活与精神上的双重负担让这类艺术家无力承受,他们用自我消耗式的“摆烂”短暂逃避现实,追求创作中的安宁。但无疑,这种“摆烂”的方式是消极的、不提倡且不可取的。那么,积极的“摆烂”之道又是怎样的?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4)

梵·高《自画像》,布面油画,32×23cm,1887年

如何摆烂?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或许可以解答。他提出,在面对不确定时,急于走向普世认为的“正确方向”是对创造力的极大限制。此时,原地不动、等待帮助、寻求机会或许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5)

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比昂

所以,“摆烂”也可以是等待时机、厚积薄发的能力。正如《孙子兵法》中“上屋抽梯”一计,人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不再瞻前顾后,克服一切恐惧就会激发出极大潜能,使得境遇柳暗花明。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6)

奥布里·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The Black Cape》,插画,1893年

颓废主义(Decadence)曲折的崛起之路,便是对积极的“摆烂”之道最好的解读。

19世纪,受到现代工业化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了对关于创作本质与核心的思考。作为当时拥有先进思想的颓废主义,它激进地反对着普世对“美”与艺术的理解。这样强力的“改革”,打破了传统固化的阶级与沙龙艺术框架,创立了全新的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也激发了后世艺术家们以“艺术本身”为核心的创作。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7)

弗兰兹·马尔克(Franz Marc)《Fairy Animals》,纸本油画,25.4×31.75cm,1913年

好景不长,随着二战的爆发,西方艺术被纳粹阴影笼罩。希特勒认为现代艺术与其提倡的“纯正”观念相悖,是“不纯粹”的艺术。于是,以表现派为首的现代艺术流派被扣上了“颓废艺术”的帽子,纳粹掌控下的现代艺术相关工作者们遭受了非人的虐待。1937年,纳粹从德国的公共博物馆没收了数以万计的现代艺术作品,并举办名为“颓废艺术”(Entartete Kunst)的展览,强迫民众对这些作品进行嘲笑与奚落。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8)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The Sick Child》,布面油画,187×121cm,1907年

在那段黑暗时期,第三帝国鼓励艺术家们创作古典风格的“纯净艺术”。艺术家约瑟夫·托拉克(Josef Thorak)因在古典雕塑上的深远造诣,备受希特勒青睐,被后者称为“纳粹官方雕塑家”。但他并没有完全“摆烂”于暴政之下,他为纳粹创作的浮雕不再饱含美感与优雅,取而代之的是笨拙和别扭的讽刺。作品中的男人们形体矮胖、表情丑陋,阴郁的暗示直指现代艺术受到的不公。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19)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0)

约瑟夫·托拉克为纳粹所作浮雕,如今已被弃于柏林郊外。

当然,饱受迫害的现代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在纳粹的压迫下一蹶不振,逃往别国的他们犹如星星之火,重燃了现代艺术之光,并为“颓废主义”正名。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便是其中之一,年幼时目睹双亲受迫害的他于1916年逃往英国。其一生的创作都以社会问题出发,尝试着用多元化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对此类问题的观点。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1)

约翰·哈特菲尔德《A Pair of Scissors and Paper in Hand》,拼贴海报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2)

约翰·哈特菲尔德《Capitalism robs you of the last piece of bread》,海报,1932年

这样的“摆烂”之道,在于不甘压迫、一鸣惊人。纵使他们身处苦海,却从未忘记对艺术的执着。遇到人生重大困难,其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热忱、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反抗的勇气。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3)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The Scream》,油、蜡笔、纸板、蛋彩画,91×73.5cm,1893年

选择“摆烂”,其实是对生活的无奈屈服,但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与绷紧发条的“内卷”以及完全无所谓的“躺平”相比,“摆烂”像是克服恐惧、自我松绑的解脱,更是自我免疫的过程。要艺术地“摆烂”,才能造就“摆烂”的艺术。你如何理解“摆烂”之道?欢迎留言分享。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4)

编辑、文赵凝紫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优雅的摆烂(如何艺术地摆烂)(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