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

李小龙的无影手,可以任意突破冠军们的防线

题图:截拳道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安全距离之外隐蔽突进攻入对手的防御圈,自由的打进打出,是李小龙宗师的拿手好戏。做为后学,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截拳道训练,接近甚至达到宗师的类似水准呢?

作者:约翰·里特 译者:郑杰(《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作者) 译校者:为道塾

【为道塾·编者按】对于李小龙的功夫,有两种一边倒的评论。一种评论认为,李小龙功夫超越时代,在他那个时代,他是一个超一流的战神般的存在。如果考虑到他所拥有的,相对于同时代武术家的全面无限制综合格斗的整体技战术代差,有人甚至认为在无限制格斗条件下,同时代的武术家、搏击选手几乎无人能够与他匹敌。即使穿越到当代,相比于那些优秀选手们的格斗水平也并不逊色;一种评论则认为,李小龙是被电影神话的人物,他只是一个电影演员,他的武功其实很一般,比不过现在三流的散打运动员。

持前一种评论的,除了普通的龙迷之外,还包括不少同时代与李小龙见过、交流过、训练过乃至切磋过的武林高手,以及现代一些内行看门道的武林高手,其中有拳王、有空手道冠军,有柔道冠军、UFC冠军等等。而持后一种评论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曾在现实世界里遇见过李小龙,绝大多数不过是些沉迷网络、道听途说,多少有些逆反心理的普通网友或擂台拳迷。在他们的线性思维里,李小龙不可能超越体重、人种的限制,能够在西方世界占据王者之地。他们一致认为李小龙不过是依靠电影成名的明星,名大于实。但他们不知道或故意回避的事实是,李小龙在演电影之前,就已经是名震美国武坛,并于1967年创立截拳道的一代宗师。1972年,在电影取得辉煌成功的同时,李小龙被美国《黑带》杂志社评选为国际武坛名人堂年度名人,成功跻身于国人传说很久,但不知出处的所谓“世界七大武术家”之列。

虽然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天下无敌的人,但是李小龙作为截拳道一代宗师,其拥有超一流的格斗水平和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支持这一点的,不仅仅有大量来自于同时代那些武术专家、搏击冠军们的同行权威评议,还有大量来自于李小龙当年实实在在,以超越时代的洞见所进行的格斗整体科学训练及其取得的训练成果。

对于李小龙来说,演员不过是一个职业身份。我们必须通过回溯历史事实,去了解这样一个关于李小龙和武术与电影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李小龙是以一代宗师的身份,为了在全世界弘扬中国武术和他的截拳道,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是一代宗师以其无人可比的深厚武学修养,天生的偶像气质和超一流的功夫实力支撑,通过在电影中的精湛功夫表现和哲思表达,让李小龙光芒四射地超越了同时代演员,成就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功夫电影明星。简言之,李小龙不是因为成为电影明星,才成为一代宗师,相反,一代宗师的超群实力基础,才是李小龙一举成就为无可替代的功夫电影明星,且迄今无人超越的根本保证和内在的原因

电影毫无疑问扩大了李小龙的世界级影响力(包括他作为武术家的声誉),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这一切的取得,不仅是基于李小龙一代宗师的坚强实力基础,更是他敏锐的洞察时势,主动选择电影媒介作为武术传播平台的共同结果。当下所有关于李小龙实力的一切附加或传说或神话(其实其中也有不少是事实,只是因为一些人不相信而被贬低为神话),不过是外界的强加,而非李小龙宗师的主观意愿,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机会,永远垂青那些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

为道塾并不认同李小龙天下无敌的传说,过分夸大或者贬低,都不过是极端罢了。作为人而不是神,没有人可以做到绝对的天下无敌。同样,我们也坚决地反对那些无根据的贬低李小龙宗师的言论,因为在贬低的同时,他们不仅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思维框框,也失去了学习前辈的机会。

本文作者,是美国权威的健身领域专家、世界级的李小龙研究者约翰·里特先生。他是唯一得到李小龙夫人琳达·李授权,可以直接查阅李小龙当年武学译稿、笔记、日记等等第一手资料的李小龙研究者,他是振藩截拳道核心和李小龙教育基金会《李小龙图书馆》系列李小龙遗稿著作的编辑整理者。他曾用数年时间,大量的采访了李小龙的家人,李小龙的弟子以及与李小龙同时代,或当代的一些武术家,搏击选手,甚至其他体育、运动领域的专家和选手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关于李小龙和截拳道的权威资料,他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堪称研究李小龙和截拳道的一座资料宝库。

本文原载于美国权威的《肌肉与健美》杂志2012年5月号李小龙纪念专辑,以世界发行的国际权威健身、健美杂志,专门出版武术家李小龙的功夫健身专辑,可谓绝无仅有。通过本文,在了解李小龙并非夸大的实力基础上,通过那些切实的统计数据,让我们身体力行,见贤思齐。

----------

比武

我们对李小龙的名字可以说是太熟悉了。当年,他不想卷入任何争斗中,但是他总是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威胁和挑战,他一般对这一切始终能够保持克制

1960年,西雅图时期的李小龙还只有19岁,但他在当时当地的武术界中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声誉――起因是一位态度强硬的年轻日本武士与李小龙发生了武术观点上的争论。“这个家伙是空手道和柔道黑带选手,”李小龙的首徒杰西·格洛弗如此说,“他的速度很快,武技也很优秀。

这位年轻的空手道黑带还对李小龙进行骚扰,让他的朋友们在李小龙去上课的时候对他进行斥责。最终,李小龙同意和这个家伙比武――在本地的基督教青年会的一个壁球场内,他的两位拥有黑带的朋友是此事件的目击证人。

这个日本人穿着一套白色的空手道服,系着一根黑带。李小龙则身着日常服装。一开始,这个家伙装模作样的摆出了一个空手道格斗式。李小龙站在他的身前不远处,垂手而立。日本人踢出一脚,李小龙闪过,接下来格斗形势就一边倒了。

李小龙用连环直冲还击,把这个家伙逼到了房间的另一头。”李小龙的好友艾德·哈特回忆道:“这家伙试图对李小龙进行反击,但并不成功。他离开墙边,想抓住李小龙,但李小龙双手出击,一只手打在了他的脸上,另一只手击中了他的胸口,把他打得飞跳了起来,跪着摔落在地板上。”这时,李小龙迅猛逼前缩短间距,以一记前踢踢中了对手的脸部,把这个日本人踢得往后翻了过去,接着又在他的胸部踢了一脚。“我大叫道‘住手!”’杰西·格洛弗说:“这家伙已经失去知觉了,他看上去就快死了。”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

1967年,美国马布里海滩,李小龙封手压制黄锦铭,展开一系列重击

数据

“比李小龙的格斗风格更为惊人的是他的职业水准”。

我并不害怕那些曾练习过10000种踢法的人,但是我忌惮那些将一种踢法练习10000遍的人。”

从出拳、踢腿到跑步,李小龙将一切都进行了合理的训练分类。在他1968年1月份的训练日记中,就揭示了他在这3l天中让人吃惊的截拳道训练量:

总共出拳18600次;

15次腿法及柔韧性训练;

121组仰卧起坐;

12次速度球及重型沙包训练(此外还包括特定的出拳及标指练习);

128组侧弯练习;

21次前臂静力训练;

129组抬腿练习;

19次蹲姿及站姿的静力训练;

9.8小时的长跑训练,混合了长距离跑和短跑;

5100次标指练习……

这份清单里还没有包含例如负重训练、健身操运动,实战训练,以及对学生们进行的截拳道教学课程等额外训练内容。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3)

从1966年开始,李小龙就在截拳道训练中采用了现代化的全套护具的全接触实战对抗训练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4)

李小龙在进行静力性力量训练,以开发人体结构性的肌肉筋骨的内在支撑力量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5)

李小龙在进行重型沙袋的肘击发力训练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6)

紧随打击倒地的对手。无限制的截拳道是全面综合格斗的先驱代表,是李小龙被公认为MMA之父的根本原因之一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7)

李小龙采用实心药球进行腹部抗击打训练。这是目前职业搏击选手也广泛采用的训练方式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8)

李小龙每天清晨带着他的大狗鲍勃跑步。李小龙将跑步视为体能训练之王

传奇

经常有人问我,‘嘿,李小龙,你真的有那么优秀吗?’我说,‘好吧,如果我告诉你我很优秀,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优秀,你会明白我是在撒谎。”’

李小龙刻苦训练的成果被真实的反映在了电影里,而在实际生活中,他那非凡的技术也绝对的令人吃惊不已,以下的壮举,有足够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加以证实:

将离地面八英尺高的一盏吊灯踢碎;

将一个70磅的重型沙包踢出一个洞,连接在天花板上的链条为之断裂;

以一记侧踢将一个300磅重的超重沙包踢得飞摆起来碰到了天花板;

以他那著名的“寸劲拳”将人向后击出15英尺远;

两侧的手都能在5/100秒内击中2英尺远的对手或物体;

用单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做俯卧撑表演,或通常同时以两手的大拇指做俯卧撑;

伸直双臂,将身体从地上支撑起来成一个“v”形并保持一分钟以上;

单手引体向上50次;

一拳将训练伙伴实战头盔上的钢质护栏打弯。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9)

李小龙在《李小龙技击法》中演示的截拳道无限制实战攻击技巧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0)

1966年左右,李小龙和伊鲁山度在演示站立式巧摔技术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1)

1967年美国长堤世界空手道锦标赛上,黑带冠军摩尔连续数次挡不住李小龙指定目标的远距隐蔽标指快攻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2)

1970年代,李小龙在香港电视台演示截拳道低位闪电快踢,那位空手道对手在李小龙收腿后,才完成格挡动作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3)

1970年代,李小龙在香港电视台展示了他令人惊叹的侧踢凌空踢碎五块单手握持无固定木板的腿法真功

口碑

一位老师绝不能将他自己所喜欢的模式强加于学生。一位好的老师的职责应该指出学生的缺点,引导他能够去探索自己的心灵和肉体,最终,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我。”

李小龙是他那一代毫无争议的最伟大的武术巨星,很多人都和他进行过接触,哪怕只有一天。

这里有一则传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流行乐歌手维克?达蒙于1968年,曾亲眼见证了李小龙那匪夷所思的格斗能力及其战略天赋,这里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达蒙的明星地位于60年代后期达到了巅峰,他以为钱能买到一切,便雇佣了两名最棒的保镖,接着决定挑战他的好朋友李小龙,让他通过保镖的严密防守。

这种想法是达蒙一直以来就有的,他是想让保镖们“给李小龙一个教训”。可是,李小龙反倒给了他一个教训,他告诉达蒙他会很容易的绕开第一名保镖,然后把第二名保镖嘴里的香烟踢走。他说,香烟代表藏在枪套里的枪,保镖必须在李小龙踢走香烟之前把香烟拿出来。据李小龙当时对达蒙所说,从进门、踢走香烟直到与达蒙面对面的摊牌,他完成这一连串事情,前后时间不会超过5秒。

当然,那两个保镖不相信李小龙能够做到,包括达蒙在内。他们对李小龙这种毫无优势可言的想法感到惊讶。在李小龙进来之前,那两位保镖就已经分别在门后站好,准备当门一打开,就猛扑过去把李小龙抓住。

这扇门并没有以他们所想的那种方式打开,相反,门上的绞链都被踢得脱落了,结结实实的将第一名保镖撞得四肢朝天。李小龙非常准确的判断出第一名保镖所犯的错误,那就是离门太近了,于是,他把门踢开,这样就摆平了一个。接下来,在第二名保镖反应过来之前,李小龙抢先一步将他嘴中叼着的香烟踢走,而那根香烟就直接从大惊失色的达蒙的鼻子上飞过。当达蒙转过头来看李小龙,却见李小龙已经站在他面前看自己的手表。这一切仅仅只用了4秒。等到达蒙完全反应过来,明白所发生的一切后,惊叹道:“我的天啊!”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4)

李小龙曾担任好莱坞电影的武术指导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5)

李小龙在训练好莱坞演员

龙之劲力

我一直在与身边的环境作斗争。因为我认为人难免会受到外在条件的影响。”

李小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硬汉。虽然他是武术界无可争议的传奇人物,但他看上去并不凶悍。他是一位小个子,轮廓分明,衣着讲究的人。他没有任何纹身,尽管看上去就是运动型人,但他不是那种走在街上,就会让你觉得需要躲到一边去的霸气外露的家伙。

“我的老板告诉我,他认为李小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武术家。”武术指导,出版过多种武术书籍的Mark Komoro回忆道。“我在洛杉矶市中心长大,看过所谓的硬汉是什么样的,而李小龙并不符合这一形象。所以,最初我并不以为然。”

当他们首次会面之后,Komoro想要看看李小龙的实力。于是,他们摆出架势,李小龙依然采用他的截拳道格斗式,两人保持着15英尺远的距离。当Komoro向前移动的时候,李小龙则退后――Komoro发现这是一种策略,他很好奇“我问他,‘你到底想从那么远的地方做些什么?’”Komoro说。在Komoro反应过来之前,李小龙已经在他的前额中间拍了两下,Komoro欲予以回击,但李小龙早已退回原地,并再次将他们的距离控制在15英尺左右。即便此后Komoro做好了李小龙会进行猛攻的准备,还是一样无法防止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他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任何人的移动如此之快。”

他们之间另一次的戏剧性冲突,发生在一次和其他几位杰出的武术家合影的时候,这些武术家的名气远远大于李小龙。当时,他们让Komoro拿好气垫脚靶,然后分别施以侧踢,他们很明显是在进行自我炫耀,想借此表明李小龙的武技远逊于他们。最后,李小龙站到了Komoro的身旁,问他是否想“尝尝真正的侧踢的滋味”。

Komoro做好了准备,李小龙既没有做任何的跳步也没有助跑,他的方法与其他人的差不多――但他以一记侧踢将Komoro踢得向后摇晃着止不住的退了12英尺。他以这种方式挫败了这群嚣张的武术家们。“之前我遭遇过车祸,”他说,“而李小龙的侧踢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相似。直到几年后,在与世界上更多的著名武术家有交流之后,我才真的意识到李小龙真的实在是太棒了。”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6)

前美空手道协会主席、空手道世界冠军里布配合李小龙做技术演示。他曾对黑带记者坦承:他打不过李小龙

全力以赴

我通过认真的学习以及从个人经验中发现,最有效的帮助乃是自助,除了自助,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已制定的目标中去,竭尽全力的去实现它。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终点。”

除了肉体上的准备,李小龙还一直留出时间来进行各种旨在提升洞察力,比如注意力的集中与分配的专项功力训练。1973年,曾与李小龙一起出演《龙争虎斗》的传奇健美人物、武术家杨斯,曾利用影片拍摄期间的一个休息日,专程去李小龙在九龙塘的家拜访过。当他进入李小龙的办公室时,发现李小龙头戴耳机,耳机连接在一个有着各种调节旋钮和刻度的仪器上,大汗淋漓。

头戴式耳机的一侧传递各种噪音:车辆的引擎声以及喇叭声,而另一侧产生的是优美的,平和的声音,比如滴落在池塘的雨点声之类的自然之声。李小龙曾向杨斯讲解过此种训练的原理。这种训练,是培养自己在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将两边的声音进行选择性分离,学会只对需要关注的――优美的声音集中注意力。“他告诉我,一般性的格斗训练,主要是提高自己对于某一个对手的注意力。”杨斯说,“但是,在街斗中,你可能要同时应付4个,甚至4个以上的人的攻击,因此,你必须对细微的声音有着极为敏锐的感知和反应。”

“李小龙还发明了一种难度极大的,他称之为‘升旗’的健身训练。”杨斯说,“他躺在一张长凳上,双手抓住两边的支柱,只靠肩膀的力量将自己的身体支撑并离开凳面。同时,他的膝盖保持笔直,他的下背部被支撑起来,脱离凳面,然后将腿抬高。他能完美的将自己垂直的悬在半空中。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起码在100年内,不会再出现像他这样的人了。”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7)

李小龙自创的核心训练法:龙旗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8)

李小龙演示单手二指俯卧撑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19)

李小龙在史密斯功力架上进行悬垂举腿核心部位训练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0)

李小龙在美国洛杉矶家中跳绳。跳绳也是截拳道中必备必练常规训练内容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1)

李小龙用杠铃进行力量训练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2)

美国权威健身、健美杂志《肌肉与健美》的李小龙封面刊影。该杂志曾多次做李小龙功夫健身专辑,推介李小龙

关于本文作者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3)

作者(左)与琳达·李及截拳道著名教练克里斯·肯特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4)

1981年,作者与好友、国际健身专家Mike Mentzer。由健美摄影师克里斯·隆德拍摄

李小龙不解之谜(为道塾龙史传真)(25)

2000年,作者与李小龙弟子黄锦铭、巴斯蒂罗及截拳道著名教练肯特在“李小龙图书馆系列”签名售书现场

点赞并关注为道塾,了解“你不知道的李小龙”,了解更多李小龙和截拳道的精彩

为道塾 | 以事实为依据,了解你不了解或因不了解而误解的李小龙和截拳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