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孝宗朱祐樘刚刚继位,对于他的领导班子,他可谓是精挑细选。朱祐樘于成化二十三年九月继位,由于明宪宗朱见深晚期怠政,朝廷上的官员也碌碌无为。明孝宗却是个勤勉的人,一上台自然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吏治首当其冲。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1)

朝廷官员

  明孝宗继位之初,台谏官员兴奋无比,开始对朝廷上下官员进行无差别弹劾,被弹劾的官员包括内阁辅臣、六部官员、朝奉官、宦官等。一大批官员主动上书表示要引退,其目的是试探明孝宗的动向。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吏部尚书之前,明孝宗显然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领导班子。经过思虑,明孝宗任命刘吉为内阁首辅,前内阁成员万安、尹直被罢免,补入内阁的是徐溥、刘健。明孝宗罢免了吏部尚书李裕,并在一些大臣的推荐下,任命了新的吏部尚书,这个人就是王恕。这个任命,代表了一场吏治改革的开始。

  王恕理解明孝宗的心意,他在上任后在自己家的门上写了一句话:“宋人有言,受任于朝者,以馈及门为耻,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今动曰贽仪,而不羞于人,我宁不自耻哉?”。翻译过来,大体的意思是:宋朝人有一句话,官员收礼送礼都是可耻的。现在的官员,动不动就说表敬意送礼物,人家不觉得我羞耻,难道我自己也不觉得羞耻吗?由此可见王恕的志向,他希望能够改革吏治,干一番大事业。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2)

朝廷官员

  在明朝,通往仕途的路一般有三个,第一个是考中科举,第二个是通过保举的方式当官,第三个是成为国子监监生。第三个方式是允许在一定的条件下,捐献钱粮,成为监生,这就是捐监。所谓的一定条件,包括灾荒之时,为国家捐献钱粮等特殊情况。对于一些官宦家庭来讲,捐监跟花钱买官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换了个名义而已。

  王恕很快就给向明孝宗上了个奏折,名为《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称“自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终止,吏典人等纳过粮草等项已到部者,共二千一百五十余名;生员纳过银米以入监者,共六千余名。”王恕把矛头直指第三个仕途之路,即明朝长期存在的捐监问题。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3)

朝廷官员

  王恕刚刚上任,面临的几个问题是:1.通过捐监成为监生的人,在能力和素质上是否符合朝廷的要求,或者是为官的要求;2.监生太多了,朝廷已经安排不过来。从王恕的奏书可以看出这点,当时从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二月的3年时间里,朝廷共有捐监的监生8000多人,朝廷只安排2150多人上任,还有6000多人正等待上任。

  处理这6000多个监生就已经让王恕焦头烂额,那么王恕是怎么做的呢?他采取了两条措施:

  1.对纳粟为监进行管控。王恕向明孝宗奏议,在一些地区必须严禁捐监行为,避免一些地方官府以灾荒为由,随便接受官宦子弟的捐监。如确实遇到灾荒,地方官府也只能接受百姓的捐监,并在名额上加以限制。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4)

朝廷官员

  2.对于已在等待上任的监生,吏部组织考核。考核合格的监生等待安排上任,不合格的安排就学,以提高素质。这样一来,6000多名监生就得到安排。不过,王恕此举却翘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一些没当上官的监生都是花了不少钱,这些投入却白白浪费。再者,这些人大多都是官宦子弟,背后不乏高官,王恕因此得罪的人不少。

  处理了监生的问题后,王恕又对第二个仕途之路进行改革,即控制通过保举的方式当官。所谓的保举,即一些官员举荐其他人入官的方式。保举入官在明朝初期曾一度盛行,也确实为明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这种制度使用的时间长了,弊端也逐渐显现。一些外戚、高官或受皇帝宠信的人,为自己谋取私利,借保举制度来提拔自己的亲信、门生或乡邻之人,在朝廷之中形成结党。而那些被保举的人常常在才学、素质等方面并没有达到朝廷的任官要求。对此,王恕提出了三个建议: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5)

明孝宗朱祐樘

  1.官员不得向皇帝乞职。成化年间,一些与皇帝比较亲近的人,包括外戚、宦官或其他官员等,经常会直接向明宪宗举荐人才,即主动跟明宪宗要官。明宪宗同意之后,又绕过朝廷,通过中旨直接任命官员,这就是成化朝比较常见的朝奉官。这些由皇帝个人喜好任命的官员不经过考核,其品性、才学通常会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越过吏部任命官员,违反了国家律法。王恕认为,如需要举荐人才,应到吏部举荐。

  2.所有保举的官员必须参与吏部的考核。吏部应该对保举上来的官员,按照吏部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之后才能任命或升迁。如不符合要求的,应该贬职或罢免。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6)

明孝宗朱祐樘

  3.推行保举连坐制度。对于保举上来的官员在任职后,如果出现不称职的情况或违法行为,保举人也会受到牵连,并对保举人进行处罚,严重的还要贬职或罢免。

  王恕对保举制度的改革得罪了朝廷中很多大臣。明孝宗刚刚继位,就罢免了很多官员,朝廷之上出现权力真空。一些官员正在摩拳擦掌,打算通过各种手段,扶持或提拔自己的亲信官员,却被王恕所阻。

  一些言官曾上书向明孝宗,称王恕年迈,不适合担任繁重的职务,应入阁参预政事。这建议看起来是好意,其实是想将王恕赶出吏部,明孝宗说:“我任王恕在吏部为官,自然要听从王恕的建议,何必让他入阁呢?”而后,一些言官就王恕曾提出的“在寒冬酷暑期间暂停御前讲席”的建议弹劾王恕。王恕压力太大,只能以请求辞官,幸亏明孝宗苦苦劝留。王恕也因此和内阁首辅刘吉发生矛盾。刘吉任首辅后,曾对此前弹劾过他的一些官员进行打击,王恕曾上疏极力相救。而对于王恕提拔的一些官员,刘吉也是百般阻挠。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7)

明孝宗朱祐樘

《明史》:时言官多称恕贤且老,不当任剧职,宜置内阁参大政。最后,南京御史吴泰等复言之。帝曰:“朕用蹇义、王直故事,官恕吏部,有谋议未尝不听,何必内阁也。”

  对于宦官与外戚趁机保举的官员,王恕也会阻止。例如宦官李兴曾因主持修京城河的桥,向明宪宗提出升潘俊等官员的职位,这事本来已经得到明孝宗的同意,王恕却两次向明孝宗上疏规劝,明宪宗最终采纳了王恕的建议,没有给潘俊等人升官。

明朝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之时)(8)

明孝宗朱祐樘

  上任以后,王恕对捐监和保举两个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加大人才选拔和考核的力度,取得一定的成效。王恕掌管吏部前后近5年时间,也提拔了诸多人才,包括周经、李敏、耿裕、彭韶、何乔新、张悦等,都是当时的名臣。只是他也因此得罪了很多朝廷的官员,无奈之下曾多次打算引退,幸亏明孝宗对他万分信任,他对吏治的改革才得以进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