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张浴阳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编者按: "平时潜水,一个氧气瓶可以用40分钟到1个半小时,但干'海底打锤'这样的力气活时,20分钟就能把一瓶氧气耗尽。"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张浴阳研究员出现在央视《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第一集中,纪录片展现了他和他的团队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场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难重重,甚至充满危险。但张浴阳不曾退缩,他说,"有我在,就不能让这片海成为'死海'"。 上一篇文章张浴阳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珊瑚礁的糟糕现状,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为大家讲述他的团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正在做的工作——海底"造林"。 (下滑至文末,可以看到张浴阳团队在海底"种"珊瑚的场景)

目前,在全球范围已经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但更严重的问题是,珊瑚礁的退化速度在未来还会加快。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那么依照现在的退化速度,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在本世纪末,就从地球上消失。

珊瑚礁系统的存在,关系到海洋生态,关系到5亿人的生活,我们绝不能坐视它的消失。从大堡礁到西沙群岛,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正联合起来解决这场珊瑚大危机。

我们能帮助珊瑚礁恢复吗?能。

我们怎么帮助珊瑚礁恢复?保护 人工修复。

由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退化愈加严重,各国科学家与海洋保护人士也都在积极寻找帮助珊瑚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

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保护,通过去除造成珊瑚礁退化的影响因素,如人类破坏、污染、过度捕捞、敌害生物等,让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弹性(resilience)自我恢复;另一类是人工修复,通过人为的手段加速与辅助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例如通过移植增加珊瑚数量、培育珊瑚、改善珊瑚礁底质状况等方法。

(图片来源:Zayasu and Shinzato 2016)

△日本移植的柔枝鹿角珊瑚(Acropora tenuis )生长至成体后(a),在2015年6月排放出大量珊瑚卵团(b)Zayasu and Shinzato 2016

目前各国采用的珊瑚人工培育技术分为两大类,利用珊瑚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进行培育。

前一类是借由珊瑚有性繁殖产生的配子或幼虫进行育幼,发育成幼虫或珊瑚个体后再放归或底播移植到珊瑚礁中。而利用珊瑚无性繁殖技术的培育方法就有些类似农业中的扦插,将珊瑚的断枝在人工环境中或野外条件下培育成珊瑚的成体,再将成体底播移植回珊瑚礁中用于增加珊瑚数量。

两种类别方法的优缺点可见下表。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1)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

△两种类别的珊瑚培育方法优缺点比较

虽然利用有性繁殖的方法缺点较多,但它的两个优点确是无可替代的。

首先,珊瑚的基因多样性对于珊瑚礁非常重要,是构成珊瑚礁生态系统弹性的重要基础,基因多样性高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压力时能具有更好的抗性。

其次,一旦突破珊瑚幼体初期死亡率高的难题,就可批量产生大量珊瑚幼体,提高珊瑚培育速率。

不过在当前阶段,利用珊瑚无性繁殖的方法更实际有效,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主要方法。

在珊瑚培育领域,日本是最早着力研发经由珊瑚有性繁殖培育珊瑚幼体的技术的国家,并已经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与造岛护礁中。

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他们将培育出的珊瑚幼虫与珊瑚个体运送至冲之鸟礁,用于保护该礁盘免于受海平面上升和海浪侵袭而消失,以维持他们宣称的基于冲之鸟礁的16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海域(https://www.nytimes.com/2014/11/19/business/energy-environment/growing-coral-to-keep-a-sea-claim-above-water.html)

近两年,澳大利亚也在考虑用人工培育出的珊瑚幼虫放归到珊瑚礁上增加珊瑚数量,以期望加快恢复受白化影响的珊瑚礁。

帕劳、泰国、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国家采用的珊瑚培育多是利用无性繁殖的断枝培育,利用放置在海底的铁架或PVC管架作为珊瑚苗圃,在其上固定珊瑚让其生长。他们选择的区域多是台风影响较小的水域,珊瑚培育用的铁架或PVC管架多直接放在海底,无须特别固定。

而在加勒比海域,除了在海底放置珊瑚苗圃外,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还利用绳索和浮球在水中建立"珊瑚树"培育珊瑚断枝,从而更加立体的利用海区水体。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2)

(图片来源:https://curacaotodo.com/)

△TNC在加勒比海的"珊瑚树"培育方法

我们在西沙海底"造林"

相较于国外的珊瑚礁和修复工作,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我们的南海珊瑚礁和相关修复工作。

目前,西沙珊瑚礁状况不容乐观,退化的珊瑚礁自然恢复能力不足,渔业捕捞压力还未消除,因此在遭受长棘海星破坏后的10年间,珊瑚礁的恢复速度一直非常缓慢,有些区域甚至出现部分"退化—恢复—退化"的反复现象。

为了修复西沙珊瑚礁生态,自2009年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生态学与珊瑚礁生物学学科组就在西沙开始了珊瑚培育与珊瑚移植技术的实验。

在2010-2012年的三年间,对西沙的珊瑚进行了珊瑚幼体培育,获得了数万珊瑚幼体,并放归到西沙的珊瑚礁上。不过由于西沙群岛条件限制,在岛上开展珊瑚人工幼体培育面临重重困难,不易扩大规模。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3)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4)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

△发育中的珊瑚受精卵(左)与附着后的珊瑚幼体(右)

西沙的水体污染小,珊瑚礁盘广阔,比较适合野外培育,但台风的影响严重,每年都有数个台风直接影响西沙海域。如果采用帕劳、泰国等地区的方法,直接将珊瑚培育苗圃放置在海底,而不施以牢固的稳固方法,一次台风就可造成所有成果付之东流。

在西沙珊瑚礁盘上进行的实验显示,即便采用直径18mm的钢筋做出珊瑚培育的框架,并用30cm长的铁钉将其钉在珊瑚礁盘上,仍然无法承受台风和海浪的袭击。台风过后,一半的铁架都被海浪连同铁钉拔起,甚至有的铁架直接被打散,上面培育的珊瑚也全部丢失。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5)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6)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

△铁架做成的珊瑚苗圃(左)与台风过后被破坏的铁架(右)

为减少台风与海浪的作用,我们借鉴了TNC的方法,采用绳索、浮球和PVC管架搭建"珊瑚树",利用绳索和浮球的弹性,削减海浪直接作用在珊瑚断枝上的力量,有效地降低了珊瑚的脱落率。

经过2年多的努力,现在已在七连屿已经形成一小片"珊瑚树"构成的水下"森林"。

虽然"珊瑚树"有以上的优点,但因为它在台风中摇摆幅度较大,鱼线悬挂的珊瑚断枝间也有相互碰撞的情况,所以很多分枝较细、骨骼脆弱和对强烈水流敏感的珊瑚种类不适宜在其上培育,同时形状为团块状、皮壳状与叶状的珊瑚难以用鱼线绑缚,很容易松脱掉落。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我们根据西沙的海底情况,研发了浮床式的珊瑚断枝培育苗圃应用于珊瑚礁修复中,作为"珊瑚树"的补充。

在"珊瑚苗圃"上生长的珊瑚断枝在8个月左右可以增长3-5倍的大小。

浮床式的苗圃安置在贴近海底1-2m的高度,受海浪影响小,能培育多种形状的珊瑚与骨骼脆弱的珊瑚,但它需要4点固定,建立它所需的水下工作量和时间比"珊瑚树"要增加至少一倍以上。

珊瑚底部移植:http://toutiao.com/item/6597203721984147972/

当苗圃上的珊瑚生长起来后,每个浮床就宛如一个海底花圃,长满形状各异的珊瑚。

苗圃上生长起来的珊瑚,可以为珊瑚礁生物提供栖息地,特别是在鱼类繁殖期间,可以为稚鱼和幼鱼提供庇护所,同时也为小型肉食鱼类和鱿鱼提供摄食场所,这对于珊瑚礁鱼类数量的恢复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培育珊瑚的"珊瑚树",到浮床苗圃均可以看到大量小鱼生活在其间,苗圃在不经意间起到了人工鱼礁的效果。

不过,培育的珊瑚仅是"暂住"在苗圃上,还需要最后一步才算是真正"落地生根",那就是移植到珊瑚礁上。

珊瑚的断枝经过数月的培育后,生长至合适大小时(10-20cm),就需要移植到待修复的珊瑚礁上,用于增加该区域的珊瑚数量。

和培育珊瑚一样,移植珊瑚也需要防备台风的侵扰。

因为移植的珊瑚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将其组织和骨骼生长至珊瑚礁上,在生长过程一旦出现移动,珊瑚就需要重新在它同珊瑚礁底质的接触点上构建骨骼和组织。所以,一旦有海浪和台风影响,移植的珊瑚就很难稳固在珊瑚礁上生长,死亡率会大幅上升。

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将珊瑚绑缚在死亡的珊瑚骨骼上、用水下胶固定、绑在钉在海底的钉子上等方法,对移植珊瑚进行稳固。

在西沙的珊瑚移植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移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移植的珊瑚已经稳固生长在珊瑚礁上,并且个体增长了4-5倍,明年有可能在它们当中出现第一批繁殖的珊瑚(现在还只能说有可能,不能打保票)。

珊瑚苗圃效果:http://toutiao.com/item/6597203726111343117/

最后,就像上一篇文章所说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虽然不一定有机会去培育或移植珊瑚,但是如果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

首先,拒绝购买珊瑚和砗磲工艺品或纪念品,因为采集珊瑚与砗磲都能对珊瑚礁造成直接破坏。

其次,当我们在珊瑚礁附近的海域游泳、浮潜或潜水时,不要踩踏、摘取、捡拾珊瑚骨骼。

同时,在海中尽量采用物理方式防晒,不要涂抹对珊瑚有害的防晒霜。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7)

(图片来源见水印)

△暗中安利一下青岛大妈的"脸基尼"

即使不去海边,也一样能保护珊瑚。

生活中,我们可以少用塑料制品,能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减轻珊瑚受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威胁;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海水变暖的步伐。

让我们在给珊瑚留下一线生机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海底花园,不要让他们只能从存留的影像中品味这份美。

参考文献:

Hughes TP, Huang H, Young MA (2013) The wicked problem of China's disappearing coral reefs. Conservation Biology 27:261-269

Zayasu Y, Shinzato C (2016) Hope for coral reef rehabilitation: massive synchronous spawning by outplanted corals in Okinawa, Japan. Coral Reefs 35:1295-1295

ADDIN EN.CITE <EndNote><Cite><Author>Hughes</Author><Year>2013</Year><RecNum>16</RecNum><DisplayText>(Hughes et al. 2013)</DisplayText><record><rec-number>16</rec-number><foreign-keys><key app="EN" db-id="dtxp2wsaepastwep20tpps2hw9apawzxwsz5">16</key></foreign-keys><ref-type name="Journal Article">17</ref-type><contributors><authors><author>Hughes, Terry P</author><author>Huang, HUI</author><author>Young, Matthew AL</author></authors></contributors><titles><title>The wicked problem of China's disappearing coral reefs</title><secondary-title>Conservation Biology</secondary-title></titles><periodical><full-title>Conservation Biology</full-title></periodical><pages>261-269</pages><volume>27</volume><number>2</number><dates><year>2013</year></dates><isbn>1523-1739</isbn><urls></urls></record></Cite></EndNote>()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西太平洋的造礁珊瑚(为了修复珊瑚礁)(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