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

改革开放之初,社火是如何复兴的?甘肃兰州一个乡镇的社火记忆

过年了总是少不了社火。这社火虽然年年一个样,没有多大变化,可是正月里没有了社火,年似乎就不完整了,过年就少了一种韵味。

震天的锣鼓响起来了,男女老少出门了,金崖群艺社火会组织的社火队伍,红红火火出街了。按照传统程式,社火队先去庙里给神上香,这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习俗,社火总是先表演给神看,然后再走街串巷演给人们看,先娱神后娱人。社火队到了神庙院子里,两条龙就搭起了龙门,社火队伍中春官、竹马等依次从下面钻过,春官等人进入大殿内,焚香祷告,完成一系列的传统的祭祀仪式后,社火才开始正式上街了。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1)

金崖地处苑川河畔。长期以来,人们对水既充满了渴望,也充满畏惧,故而社火队伍中龙的地位非常重要。今年是龙年,社火队伍中的双龙就格外吸引人。看见龙门搭起来了,村民纷纷从龙门下钻过。过龙门,意味着在这一年能够兴旺发达,平安吉祥。

1983年,我正在金崖的文化站上,此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农村包产到户所带来的巨变,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就萌生了组织社火队的想法,这似乎有些突发奇想。我知道难度非常大,所有的道具都没有,年轻人闹过社火的很少,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尽管难度大,我还是决定试一下,我想用上三四年时间,逐渐把社火恢复起来也是可行的。这时,村里的其他人也有了闹社火的心思。要闹社火的消息传出后,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高兴得很。再说了,社火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参加社火队也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吉祥。村子里参加的人踊跃得很,人自然多得很,基本上每家都有人参加。

改革开放之初,金崖村有八个生产队,人口众多。我们先开始募集资金,多方奔走后,共募集了4000多元,这在当时来说,算是很大一笔款项了。有了钱,着手置办各种社火道具,那时没有成套社火用具,主要是购买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各种道具。正是百废待兴的时期,物资还不是很充足,我记得社火队的鼓还是借来的。

一边置办道具,一边组织练习,社火队分成了太平鼓、旱船、花篮、竹马、龙、狮子等等门类,各自指定了龙头、鼓头、花篮头以及管理治安的人员。分队后,年轻人就在老社火好家的指导下分头练习去了。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2)

对我们而言,真正考验的是道具。现在闹社火,道具问题很简单,去戏剧道具店购买就行了。那时,几乎所有的道具都要自己制作。好在当时社火才复兴,人们对道具的要求不高,基本上是因陋就简。大家图的就是心气好。

服装有些是借的,有些是自己做,更多人是在过年穿的衣服上绑个红布条,和观众区分开就行了。太平鼓手的服装就和现在不一样,鼓手身穿黑色白扣子的服装,头戴一顶英雄帽。这套服装就是购买来黑布,动员村里妇女们用手工缝制的。而秧歌队则穿着彩色服装。

社火队规模最大时达到七八百人,真正演出的有一两百人,加上维持秩序,跑腿打杂,人就多了。

自己动手,制作了大批蜡烛

制作道具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龙头的制作,另一个就是蜡烛的加工。相对而言,蜡烛最为重要,也是社火队中最大的开支。龙制作不出来,只不过少一项节目。没有蜡烛,社火队就无法演出了。那时,社火主要在晚上表演,白天很少演出,晚上,社火演出的节目多,观众更是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后来社火队服装漂亮了,人们觉得白天演出看着更加漂亮,才逐渐变成了白天演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好多村子不通电,甚至连手电筒都不是家家户户有,没有灯火,晚上漆黑一片。社火队在夜晚演出和行进,必须要用灯笼来照明,一支四五百人的社火队,对蜡烛的需求量是可想而知的。

蜡烛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蜡烛制作过程比较简单,解放前社火队演出时的蜡烛就是人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不过那时石蜡少,人们在黄蜡中混合加入清油、羊油等动植物油脂来制作的。此时,条件变了,石蜡多了,相对而言价格也低了,石蜡就成为我们制作蜡烛的首选。我从化工商店中购买了几十箱石蜡,就开始自己动手制作蜡烛了,先加工出大批的细木棍,然后在细木棍上缠上棉花,放入熬化的蜡汁中蘸过,这样就制作出一根根蜡烛。这样制作出的蜡烛成本低,而且质量也不错。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3)

社火从正月初六开始演到正月十六结束,这十一天中需要六七千根蜡烛,基本上就是这样加工出来的。

祭祀天地人后,开始制作龙

龙头的制作差不多和蜡烛的加工同时进行。在金崖村的社火队中,龙的作用非常重要。给乡亲们拜年时,龙能够走进狭窄的小巷中,这样也算是社火的大队人马到了。最为重要的,在金崖流传着钻龙身的习俗,这样做能消灾避难,给人们带来好运。社火中少了龙,韵味就差很多。

龙头的制作有不少讲究。龙头是金甲三等人负责制作的。首先要选定木匠,定下来后,蒸上一副盘,就是十二个馒头,这是专门用来祭神的。然后,就带着盘和红(大红被面),去木匠师傅家。在师傅家的上房中,把盘摆上,然后上三炷香,敬三盅酒,以祭祀天、地、人,再给师傅披上红。这个仪式举行过后,龙头就可以开工制作了。

龙头先制作了木头底座,然后再用铁丝和竹子,那时,竹子比较少,没有竹子就用蒸笼上弧形竹圈来制作。这些东西都要加工成大小不等的弧形,一截截相互套起来,就构成了龙的基本形状,然后进行细致加工和装饰彩绘,比如制作龙眼睛,安装龙角,插上龙胡须。龙头里面还要留下放蜡烛的位置。龙身子是用细白棉布制作的,然后请画匠在上面画上鱼鳞,最后粘上龙尾巴。老人们传下的龙是七节,现在龙的变化比较大,有九节的还有十三节的,甚至有五十多节的。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4)

龙制作好后,还要举行一个仪式,事先选好一个黄道吉日,要给龙开光,也就是传说中的画龙点睛。这样龙才正式出场了。我们自己制作出来的龙头,比现在的要大很多,差不多有二十斤,臂力差的人舞起来可就费劲了。

晚上,龙头和肚子里的蜡烛点亮了,构成一组异常漂亮的龙灯。榆中社火中的龙灯名气很大,晚上舞动起来,就是一条凶猛威武的火龙,在夜空中奔腾跳跃,好看极了。

钻龙身,图的就是平安兴旺

从1983年到本世纪初,社火队中的龙头一直是自己做,直到2005年后,才不用自己做了,直接从道具商店中购置。如今村子里还保存着一个我们自己做的龙头。

在龙头制作的同时,舞龙队的小伙子们也在加紧练习。舞龙是力气活加技巧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舞龙队是双人设置,七节龙,算下来就要三十多个小伙子。我们村的舞龙技巧极高,有龙转柱、单钻、双钻、翻身、折尾等诸多动作。舞动起来体力消耗很大,需要经常有人替换,所以社火队舞龙都是双人配置。

一进腊月门,就开始筹办排练,一直练到大年三十,才算是消停下来。社火在正式闹之前,要举行一些仪式,先要到神庙中祭祀祷告。这个时间并不固定,要看社火队演出的场次安排,有时在正月初三,有时初六,今年则是正月初八。这天,春官老爷在龙灯、雄狮、马队的簇拥下,来到神庙内,春官老爷从搭好的龙门中进入正殿上香、宣读祭文,祈求神灵护佑一方平安,然后焚烧黄裱。最后,给龙灯、狮子、竹马、旱船披红挂彩宣布社火正式开始了,社火就算是出街了。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5)

金崖社火队中龙排在最前面位置,起着开道作用,在龙之后跟着竹马,一般是八匹,含有八骏图之意,如今发展到了十匹,号称十骏。这之后则是春官。社火到了某个单位前,龙先左右分开呈人字形排开,等所有社火进场后,龙队进去左右绕场一周寓意为龙腾虎跃。这时就要搭龙门,龙门就是两条龙,相互交错在一起, 形成一个门洞。春官正堂就通过门洞上了主席台。社火开始表演了,会场上异常热闹。

这时,观看社火的乡亲们,就纷纷过龙门、钻龙身,有带着小孩钻的,有的人家还扶着病人来钻龙身,没有别的意思就是祈求一年身体健康,平安吉祥。过龙门还有一重意思,取鲤鱼跃龙门之意,意味着一年中旺上加旺。闹社火不就希望一年比一年好。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6)

现在,社火参加的人数虽然比当时少了,但社火服装道具、演出艺术水准,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许多倍,社会总是在不断的进步中,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艰难恢复社火的情形,也在记忆中越来越淡了。

(金崖村村民金杰伟、陈建邦、王峙对本稿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社火是什么?(社火是如何复兴的)(7)

讲述人:金吉泰 著名农民作家 榆中金崖镇(时在2102年)

参考资料

《兰州市志》《榆中县志》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欢迎转发分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