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实例(演绎高考散文阅读所有核心考点)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思路及实例(演绎高考散文阅读所有核心考点)(1)

寒色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注】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第一类:选择题

【编号:0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第二类:简答题

一.形象题

【编号:02】文中三次写到“栀子花香”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语言题

【编号:0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编号:04】请赏析第⑸段划线句子。

【编号:05】文章以“寒色”为题,有何深意?

三.思路题

【编号:06】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两句诗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四.情感题

【编号:07】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五.主旨题

【编号:08】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编号:09】作者眼中的“家”既简单又复杂,作者对人生的幼年、中年和老年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家”有什么感悟?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编号:10】作者把“家”写得既简单又复杂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编号:01】答案:C。解析:C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

【编号:02】答案:亲情。第一次表达了父母给予子女之爱如安全的港湾;第二次象征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之爱(或衬托夫妻生死离别后的孤寂);第三次则表达父母感受到了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爱。

解析:首先要找到三处写“栀子花香”的地方,理解出它们的共性,都与“家”,与“亲情”相关。回答第二步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且要读附近的语段,如第一处“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可以看出这里写的是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栀子花香”就是家的象征,是子女们安全的港湾;第三处“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这是写父母的感受,因为感受到了儿女的感恩,内心充满了欣慰之情。

【编号:03】

答案1: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

答案2:内容上:一是结构全文(答“线索”亦可),三次追问,三次打破人生不同阶段对家的温暖想象;二是层层递进,引发深思,让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探讨文意,追问家之于人生的最终意义;三是暗示文意,答案即在问句中,这个家最终会怎样呢?这个家最终难免失去,每个个体只能独自面对人生;四是用反复手法,强调家的不永久性。

【编号:04】答案: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锅铲、饭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放学回家,闻到妈妈准备好的饭菜的香味,内心无比快乐。进一步写出了“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答出拟人1分,对拟人的作用加以分析1分。)

【编号:05】答案:作者从引用的诗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中选取“寒色”两字为题,意即“寒”(孤寒、凄冷)是人生的“底色”。“家”是人追求温暖、安心、永恒的爱的物质寄托,对永恒的追求可以有,但对有限的生命而言,永恒是不存在的。无论怎样的“家”终将失去,且成为个体的回忆,个体只能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终极“寒色”。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章的主题阐释“寒色”的含义,“寒色”出自作者所引用的诗句,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寒色”表示“寒”是人生的“底色”。然后结合文章对家的阐释说明何为人生的终极“寒色”。

【编号:06】答案: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奠定文章充满温情而又伤感的感情基调。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编号:07】答案:①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②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③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

【编号:08】答案: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编号:09】答案:①小时侯的家,是父母在的地方,是作者生命的安全港湾;②中年时候的家,多有变化,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人生;③老年时候的家,冷清寂寞,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作者历经风雨,已经淡然自若,波澜不惊。(6分,每点各2分。)

【编号:10】答案:①揭示作者与儿子、丈夫、父母三代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传达作者对家、亲情以及人生的深沉感悟。(前者1分,后者2分)

解析:“简单”是为了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表现作者与父母、作者与儿子、作者与丈夫的关系;“复杂”是因为这里面有作者的思考,对家庭、对亲情、对人生的深沉感悟都通过“小时候的家、中年的家、老年的家”的不同特点表现了出来。(8分。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一二两点,每答对一点得3分,第三点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 2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